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京华初晤,见之不忘(下) ...
-
首都宾馆松涛厅,U型会议桌端严在暖色射灯下,为这初冬的早晨增添了几分肃穆与凝重。
周怀砚与孙澈在指定位置落座,静候会议开始。他翻看着流程册,心态平和,这于他而言,不过是一次必要的工作接触,了解中方需求与官方态度,为后续合作铺路。
会议在文旅部及国家文物局领导入场后正式开始。领导致辞,政策解读,一切按部就班。周怀砚听得认真,但更多是出于职业素养,直到几位国内一线修复人员开始汇报现状,他的眼神才逐渐注入了更多情绪。
就在汇报间隙,一道和蔼却带着不容置疑分量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固有的流程感:
“小孟啊,你来讲讲,你们在一线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最具体的问题。在座的有这么多领域的专家,机会难得,把真问题、难问题摆出来,大家才能一起想办法嘛!”
说话的,是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他正微笑着,目光精准地投向会议桌的末端。
周怀砚循着那目光望去。
下一刻,他翻动资料的手指蓦然停顿,指尖微微收紧。
是她。
那个在机场让他目光流连,在研究所无尘室里让他心弦微震的女子。
此刻,她坐在离主席位稍远的地方,穿着一身略显保守的深蓝色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细丝边眼镜,长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与研究所里沉浸于微观世界的专注不同,此刻的她,周身散发着一种准备迎接审视与交锋的学术气场。
她似乎因这突然的点名怔忡了一瞬,长长的睫毛快速眨动了两下,像受惊的蝶翼。但仅仅是片刻,她便深吸了一口气,眼神迅速沉淀下来,变得坚定而清亮。她伸手,按亮了面前的话筒,指尖在灯光下泛着莹白的光泽。
“感谢张局长和各位领导给予机会。”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清冽如山泉,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却又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基于本次‘壁画未来保护性修正意见’的议题,我想结合我们团队近一年来的实地勘探与修复实践,阐述几个当前最亟待解决的技术与管理瓶颈......”
她开始发言,没有套话,直切核心。
从石窟壁画面临的微生物侵蚀、盐害结晶,到气候突变对脆弱颜料层的致命冲击;从传统材料与现代化学试剂兼容性不足,到智能检测设备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困境;再到新材料验证周期漫长、高端仪器本土化滞后带来的“卡脖子”风险……
每一个问题,她都列举了具体的案例、数据,语气平稳,逻辑严密,但周怀砚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平静语调下,潜藏着的、属于真正热爱者的焦虑与急切。
他的心,像是被这些具体而微的难题,一下下地敲击着。
他不再只是一个旁观的评估者。她所描述的每一个困境,都在他脑海中瞬间映射出实验室里对应的技术模块和解决方案。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在他胸中涌动——他想立刻告诉她,所有这些困扰她的迷雾,他都曾穿越过,并且,他已经找到了照亮前路的光。
当张文彬局长将目光转向他,郑重地向与会者介绍他和他背后的实验室,并邀请他分享国际经验时,周怀砚知道,机会来了。
他站起身,姿态依旧从容儒雅,但眼神深处已燃起一簇不同以往的光焰。他的目光,不再是礼节性地扫视全场,而是像经过精密校准的镜片,穿透空气,稳稳地、几乎带着实质般重量地,落在了孟清黎身上。
“感谢张局长的介绍。”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在来之前,我们已对中国的壁画保护成就深感敬佩。而刚才,聆听了孟清黎研究员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我更感钦佩。”
他这番话,是对着张局长说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孟清黎。他看到她在他的注视下,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些,握着笔的手指微微用力。她似乎想避开这过于专注的凝视,垂眸看向笔记本,但那稍稍颤动的睫毛,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周怀砚的嘴角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那是一个极淡的、带着安抚意味的弧度。然后,他开始发言。
他没有泛泛而谈国际趋势,而是完全针对孟清黎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应和解答:从量子点传感器与微气候站的协同,到更新版的区块链修复档案系统如何弥补现有数字化管理的漏洞;从他设想中的跨机构物联网调度体系,可以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加速应急响应……
当他提到那套受出口管制、却恰好能解决她所担忧的微生物和盐害问题的远红外量子系统时,他清晰地看到,她的睫毛猛地抬起,那双深栗色的眼眸中,瞬间迸发出一种混合着惊讶、求证与强烈求知欲的光芒,直直地看向他。
四目相对。
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电流窜过。
周怀砚感到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稳住心神,继续沉稳地介绍着不受管制的替代方案——高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成像系统,并详细阐释了它在分析颜料、识别隐性信息上的独特优势,以及他们设计的智能微型屏障与遥感预警系统,如何能应对她所担心的气候突变冲击。
他不是在炫耀技术,他是在为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守护者们,铺设一条清晰可见的、通往解决方案的路径。他渴望看到她眼中的那抹焦虑被希望驱散,渴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她所珍视的事业,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壁垒。
这一刻,一种超越了外貌吸引和职业共鸣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在他心底破土而出——那是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一种想要与她并肩作战的渴望,一种……难以言喻的保护欲。
他的发言结束了,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许多人围上来提问,周怀砚耐心解答,但眼角的余光,却始终留意着那个安静的坐在末端的蓝色身影。
当张文彬局长的秘书请他们留步,当张局长亲自带着孟清黎向着他们走过来的时候,周怀砚知道,真正的契机,到来了。
听着张局长如同介绍自家优秀晚辈般,细数孟清黎的履历与成就,周怀砚的目光始终温和地落在她身上。想象着她穿梭在英国的各个教堂中选择毕业课题,也想象着她站在高高的脚架上,在翡冷翠的教堂中细细修复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经壁画……她所经历的一切,与他在斯坦福、在MIT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日子,何其相似。
“把您二位留下来,其实就是想说:今天周先生在会议上针对咱们技术弊端提出的新技术方案,正是我们瓜州石窟急需要的,但那个地方风沙很大,气候恶劣。如果二位的行程允许,是否能请二位拨冗到瓜州看一看。看看我们现有的技术能否与贵实验室的一些先进技术做个匹配,尤其是之前周先生说到的那个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系统,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如果无法匹配,是否可以请贵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为我们现有的技术做个保驾护航!”张局长表情转为严肃,开始讲出了他留下周怀砚、孙澈二人的目的,“瓜州的这次石窟是抢救性修复,37个佛窟两百多个造像,近四万平方米壁画,1400多年来都好好地保存在沙漠里,可今年七月份的一场沙漠洪水,佛像大面积开裂,壁画表面的微生物侵蚀也很严重、色彩开始脱落!所以,我和几位领导商量了一下,看看您这边能否对我们做一个技术上的支持?至于费用,我来想办法。”
张文彬局长,满脸带着对人才的渴求,希冀说道。
周怀砚听后,沉吟了半晌后,道:
“张局长,您的意思我明白了。这样,我过两天先去一下瓜州,但停留时间不会很长。不过我的同事崔泽宇过段时间会带着他那一组技术人员回国做调研,而且,他的随行行李里,正好有那台多光谱成像检测仪。他应该有时间,看看能不能为这一次的抢救性保护出份力。至于费用,您不用惦记,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
张文彬听后,立刻开心道:
“那真是感情好,咱们加个联系方式吧,有什么事情,咱们能随时沟通。”说着,又转头对着孟清黎说:
“孟研究员,你也一起,他们去瓜州,你要替局里多多给予帮助才是!”
孟清黎依言拿起手机,动作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
就在她准备开口报出号码的瞬间,周怀砚却动了。他动作流畅而自然地从西装内袋取出自己的手机,解锁,点开微信二维码界面,然后,手腕微转,将屏幕稳稳地递到了孟清黎的面前。
这个动作,快且笃定,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与他平日沉稳气质略有反差的主动性。
孟清黎显然没料到他会如此,伸向自己手机的手指顿在半空,抬眼看他,眼中闪过一丝愕然。
周怀砚迎着她的目光,眼神平静,嘴角含着一抹极淡的、恰到好处的礼貌微笑,仿佛这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现代社交礼仪。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抬起手机,扫描了二维码。添加成功的提示音响起。
周怀砚迅速在备注栏输入了自己的姓名、电话和公司,点击发送。然后,他看着她。
她低头操作着手机,片刻后,他的屏幕上只收到了两个字:
【谢谢】
干脆,利落,带着公事公办的疏离。
周怀砚看着那两个字,眉梢几不可察地轻轻一挑。他没有感到挫败,反而,一股前所未有的情绪,从他深邃的眼底缓缓漾开。
他收起手机,姿态依旧优雅从容。
很好,孟清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