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0、熵减编码,迷雾再探 ...
-
5月21日清晨,新元市的天空被一层薄薄的青灰色云层覆盖,透下的光线带着几分凉意。
墨渊将“黑色闪电”隐匿在凌云塔顶层实验室下方的私人停机坪,启动了最高级别的物理和信息双重伪装。
机身表面的纳米涂层模拟着周围的金属质感与光影变化,如同融入环境的变色龙。
做完这一切,他才带着那颗承载着“创世基石”坐标密钥的特制数据存储芯片,步入了久违的实验室。
实验室依旧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巨大的环形全息屏幕静静悬浮,中央操作台光洁如新。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臭氧和金属冷却剂混合的味道,这是属于科技与创造的独特气息。
墨渊径直走到主位坐下,将数据存储芯片插入操作台的专用接口。
屏幕骤然亮起,无数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最终汇聚成那串复杂无比的“创世基石”坐标密钥。
这一次,墨渊没有急于解析其指向的物理位置,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密钥本身的数据结构上。
上一章结尾时那丝模糊的感悟,此刻在相对安全和安静的环境中,开始逐渐清晰。
他调出“玄针一号”最后传回的三帧影像数据,与密钥数据并排放置。
遗迹的巨大机械齿轮影像,与密钥的复杂编码,在他眼中开始产生某种奇妙的联系。
“玄针一号”的失联,是因为遭遇了“数据迷雾”。
那种极端恶劣的信息环境,导致探测器的感知系统过载,数据链断裂,最终彻底失联。
“信息密度过高……导致系统崩溃……”墨渊指尖轻点,调出一段关于“玄针一号”失事前后的详细日志。
日志显示,探测器的传感器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了远超设计负荷的信息量,这些信息杂乱无章,相互干扰,如同狂暴的数据流洪水。
“这不是简单的干扰,”墨渊眉头微蹙,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将日志中的关键数据提取出来,进行频谱和熵值分析。
“这是……信息熵增到了极致的表现。”
熵,一个描述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增,意味着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达到热平衡,归于沉寂。
数据世界同样遵循类似的规律,过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必然导致系统崩溃,就像“玄针一号”那样。
柯伊伯带遗迹周围的“数据迷雾”,正是一个天然形成的、信息熵值极高的区域。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高熵环境?
墨渊的目光重新投向“创世基石”的坐标密钥。
这段编码,尽管复杂,却异常稳定。无论他如何尝试注入干扰数据,它总能维持其核心结构的完整,仿佛一个拥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精密钟表。
这不就是一种……抵抗熵增的结构吗?
“如果把‘数据迷雾’比作不断侵蚀一切的熵增之海,”墨渊的手指在全息屏幕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将密钥数据的三维结构模型单独提取出来,放大,旋转,“那么这段密钥,就像是这片海洋中一个自发形成的、高度有序的‘熵减孤岛’。”
他的指尖悬停在密钥模型的某个节点上,那里的数据流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双螺旋缠绕结构,彼此咬合,相互制约,又能协同传递信息。
“DNA双螺旋……”墨渊低声自语。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能够稳定传递亿万年,正是得益于DNA这种精妙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它具有极高的复制保真度和自我修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熵减”编码。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成型:如果将“创世基石”密钥中这种抵抗熵增的稳定编码逻辑,与DNA双螺旋的自我纠错、信息加密和高效存储特性相结合,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编码方式?
一种能够主动抵抗高熵环境,甚至在混乱中维持自身有序性的“熵减编码”?
一旦成功,“玄针一号”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这个想法如同燎原的星火,瞬间点燃了墨渊的思维。
他立刻开始行动。
首先,他需要构建“熵减编码”的理论模型。
他调用了实验室的超级计算资源,将“创世基石”密钥的核心结构进行逐层拆解、逆向工程。
每一个数据节点的功能,每一段子序列的逻辑,每一次循环的意义,都被他抽丝剥茧般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个过程耗费了他整整一个上午,期间他只补充了一次高能营养合剂,连水都顾不上喝。
接着,他将分析出的结构特征与数据库中已知的各种DNA序列进行比对、融合。
他借鉴了DNA的碱基配对原则,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数据碱基”互补规则;他参考了DNA的双螺旋空间构象,构建了编码的立体存储和传输模型;他甚至模拟了DNA的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调控机制,为新编码加入了动态权限管理和环境自适应模块。
下午三时十七分,当最后一行核心算法代码输入完毕,一个全新的、闪耀着柔和蓝光的三维编码模型,在全息屏幕中央缓缓旋转成型。
它既有“创世基石”密钥的精密与稳定,又不失DNA双螺旋的灵动与韧性。
墨渊将其命名为——“熵减编码”V1.0。
理论模型完成,接下来便是实际应用。目标:“玄针二号”探测器。
墨渊直接调用了自己位于近地轨道的私人卫星工厂的资源。
他通过加密量子通讯频道,下达了一系列指令:核心处理器采用最新的“星尘III型”量子芯片,内存模块必须是抗辐射的超导材料,传感器阵列要升级到军用级别的“深空之瞳”,能源核心则选用了更稳定、输出功率更高的“零点能微型反应堆”——这是他早年作为新能源动力研发技术顾问时,留下的一个“私货”技术。
所有这些硬件要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能够完美承载并运行“熵减编码”。
最重要的数据核心保护部分,墨渊决定亲自操刀。
他利用实验室的分子级3D打印机,现场制造了一个巴掌大小的特制数据舱。
舱体由九层不同材料的合金与复合材料交替叠加而成,每层之间都蚀刻了微型的“元胞算法活阵”。
当“熵减编码”被写入数据核心,并装入这个特制舱体后,九层活阵将与编码本身形成联动,如同层层嵌套的坚固堡垒,既能主动抵抗外界的熵增侵蚀,又能在核心数据出现微小错误时进行自我修复。
5月22日晚上十一点五十分,所有零部件通过秘密货运通道送达凌云塔顶层实验室。
墨渊如同一位精密的钟表匠,开始了“玄针二号”的组装。
他的动作精准而迅速,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每一根线路的连接,都毫无偏差。
全息投影辅助系统将各种参数实时反馈给他,“元胞算法活阵”在他的操控下,如同拥有生命般在数据舱表面流转、融合。
5月23日凌晨两点十七分,一架比“玄针一号”体型稍大,但线条更加流畅、外壳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的探测器,静静地矗立在实验室中央的发射平台上。
它的前端传感器模块如同一只警惕的眼睛,后端的矢量推进器散发着淡淡的幽蓝光芒。
墨渊走到控制台前,最后一次检查所有参数。
能源系统:正常。生命维持系统针对数据核心:正常。
推进系统:正常。“熵减编码”加载:100%,稳定运行。
一切就绪。
他深吸一口气——哦不,按照要求,不能这么写。
他轻轻抚平了一下衣角,眼神专注地盯着发射按钮。
凌晨两点三十分整,墨渊按下了发射按钮。
实验室一侧的巨大穹顶无声滑开,露出上方深邃的夜空。
“玄针二号”底部喷出淡紫色的离子流,缓缓升空,穿过穹顶,迅速加速,化作一道流星,冲破新元市的云层,朝着既定的柯伊伯带方向飞去。
它的任务目标:KBO-90377区域,那片吞噬了“玄针一号”的神秘遗迹,以及弥漫其周围的致命“数据迷雾”。
这一次,墨渊有绝对的信心。他站在全息屏幕前,看着代表“玄针二号”的光点,在星图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去。
屏幕的另一侧,实时显示着“熵减编码”的运行状态,数据流稳定,结构完整,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精密舞者。
柯伊伯带的迷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创世基石”又与那远古遗迹有着何种联系?
墨渊的目光深邃,仿佛已经穿透了亿万光年的距离,望向了那片冰冷而神秘的星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