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月色如水,静静流淌在青岚宗后山的竹林间。

      云芷缓步而行,肩伤已愈,但灵力运转时那细微的滞涩感,却如一根无形的刺,始终萦绕心神。

      数日闭关,她反复推演净化瘴气、对抗阴煞之力的每一刻,却总觉隔着一层薄纱,不得要领。

      正凝神间,竹影微动。

      小径前方,一道身影悄然出现。

      一身素朴青袍,头戴宽檐竹笠,薄纱垂落,遮住面容,只隐约勾勒出下颌线条。

      气息沉静内敛,与月下竹林浑然一体。

      正是近来在宗门附近声名鹊起的散修——曜先生。

      云芷脚步微顿,竟无半分警惕,反而生出一种“终于等到”的奇异预感。

      她上前一步,执礼:“曜先生。”

      竹笠轻点,薄纱后传来温和之声:“云小友,伤势可无碍了?”

      他语气温润,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劳先生挂心,已无大碍。”云芷平静答道。

      “看道友眉宇间似有郁结,可是修行遇阻?”曜先生放下手中竹简,目光平和如古井。

      “近日运使灵力,尤其化解阴邪之时,总觉经脉中有几处节点流转不畅,似力有未逮。”云芷迟疑片刻,终是道出。

      曜先生未答,只伸出一指,指向身旁翠竹。

      月光下,竹叶上一滴露珠缓缓滚动,欲坠未坠。

      “小友看这露珠,为何不落?”

      云芷凝视片刻,若有所悟:“是因叶面脉络微滞,需积聚重量,方能突破?”

      “阻滞,亦可视为转折。”他声音轻缓,“灵力如水,遇阻则思变。那卡顿之处,或非障碍,而是提醒你调整‘节奏’——或凝聚,或分流。强冲,反伤其脉。”

      一语点醒梦中人!

      云芷脑海中闪过自己净化时一味猛催灵力的场景,心中豁然:

      “先生之意,是我当更精细掌控灵力流转的‘密度’与‘时机’,而非一味强冲?”

      薄纱后似有微光一闪,似是笑意:“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小友已触其门径。”

      寥寥数语,多日困惑冰消瓦解。

      两人立于月下竹影,就灵力微操、能量转化等随意交谈。

      虽不见面容,却有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仿佛早已相识多年。

      云芷将积压已久的困惑一一提出:

      炼丹火候、法诀手印、甚至对未来元婴天劫的隐隐忧虑。

      曜先生静听,不时颔首。待她说完,反问:“道友可知,凡人冬日如何取暖?”

      云芷一怔:“烧炭、火炕,或用地龙?”

      “正是地龙。”他眼中微露赞许,“其妙不在烈焰,而在‘均匀’与‘持续’。热力自地底缓缓渗透,遍室皆暖。反观烧炭,虽炽然一时,却易生烟毒,冷热不均。”

      他指向溪泉:“炼丹亦同此理。‘烈火猛萃’或有其用,若拘泥于此,便是刻舟求剑。何不感知药性融合之‘状态’?如泉烹茶,茶不同,水温、时间皆异。若能以神识微操,使热力如地龙般均匀渗透,或可炼出药性更融、品相更佳之丹。”

      云芷眼前一亮!

      这比喻瞬间将她从“三刻钟”的死板中解放,引向“能量传递效率”的本质思考。

      高明!

      她脑中忽现另一幕——

      现代都市,冬夜。

      她窝在沙发里抱怨暖气不足,手脚冰凉。

      网线那头的“墨守”未直接教她调温控,而是发来一段话:

      “冷热空气对流是关键。试试将沙发稍离窗,在暖气片前放浅水盘增湿,感觉会不同。原理是……”

      还附了一张空气流动示意图。

      那时她笑他“太学术”,如今回想——

      曜先生这种从生活常识引申至底层原理、引导人自思的教导方式,与“墨守”何其相似!

      讨论法诀手印时,曜先生未评“震”“巽”优劣,

      只拾枝在泥上画一道曲折水流:

      “道友看这水,遇石则绕,遇洼则盈,路径由地形与水性共定。手印是‘形’,灵力是‘水’。你觉滞涩,是‘地形’(经脉)与‘水性’(灵力)不契。改‘震’为‘巽’,便是调‘水性’以适‘地形’。此思甚好,不妨大胆尝试,体悟细微差别。”

      又是引导!

      云芷心中震动更甚。

      当年墨守教她解决电脑卡顿,未说“换硬件”,而是分析进程、清缓存,让她理解“系统资源分配”。

      如出一辙!

      最后谈及元婴天劫,云芷略显不安。

      曜先生沉吟:“天劫虽为考验,亦含生机。我曾闻,渡劫可视为与天地‘对话’,而非死战。雷劫淬体,是天地为尔锻体去芜;心魔扰神,是映照内心执念恐惧。若日常修炼中便有意锤炼心性,疏导执念,如汛前疏河。待劫至,或可从容‘聆听’天地之意,甚至……引导部分劫力,化为己用。”

      “引导劫力?”云芷心头一震,想起金丹劫时的经历,豁然开朗。

      而那份熟悉感,几乎破土而出——

      墨守那些“化压力为动力”、“逆境是成长催化剂”的鼓励,

      与曜先生“化劫力为助力”的论调,本质惊人一致!

      整整一个下午,云芷与曜先生在竹泉之畔,

      从修炼技巧,谈到天地法则。

      他从不给标准答案,只以比喻、常识,引她自思自悟。

      每一次点拨,都如拨云见日,脑中碎片被无形之线串联。

      夕阳西下,竹林镀金。

      云芷起身,郑重行礼:“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晚辈受益匪浅!”

      曜先生淡然一笑:“大道至简,言传不如心悟。道友悟性绝佳,他日成就不可限量。”

      归途中,云芷心潮难平。

      今日论道,解了技术之惑,却引出更大谜团——

      为何?

      为何曜先生的教导方式,与“墨守”如此相似?

      那种引导而非灌输、重原理而非表象的思维,简直如出一辙!

      是巧合?

      还是大道同源,智者皆然?

      可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与熟悉,又该如何解释?

      她回望暮色中的竹林,曜先生身影已逝。

      但她知道——

      这位神秘散修,绝非凡俗。

      他不仅是“论道高人”,

      更似她修行路上的明灯,

      照亮前路,也映照心底关于过去的重重迷雾。

      “墨守……曜先生……”

      她低声呢喃,眼中闪烁坚定与探究的光芒。

      无论真相如何,她都要前行——

      在修行中寻答案,在成长中揭谜底。

      三月论道:心悟与成长
      自那日起,云芷几乎每日来竹林。

      或清晨,伴朝露请教灵力运转;

      或傍晚,携夕晖追问修炼疑点。

      曜先生总在溪边老竹下等她,从不言身份,却总能精准解惑。

      她问筑基期灵力岔流,他以山间藤蔓作比:“顺脉而走,遇堵则疏”;

      她疑金丹期灵力波动,他取磁石演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从不直给答案,只以竹、溪、山石为喻,引她自思。

      每次交谈,皆有“茅塞顿开”之感。

      这三月论道,不仅解她过往之惑,

      更让她对灵力运用有了全新认知——

      她将“引雷淬体”中的精细控制,用于日常微操;

      掌握“缓冲节点”技巧,彻底解决滞涩之症。

      而竹屋中的林云,每每听闻竹林传来的交谈声,便默默停下修炼。

      他感知云芷日益精进的灵力,也知曜先生指点之重。

      他攥紧玉简,眼底挣扎——

      他何尝不想见她?

      可境界未稳,若相见引动心魔,反成拖累。

      他只能隐忍,待稳固之日,再与她坦诚。

      心结如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对云芷而言,曜先生已非“答疑者”,而是亦师亦友。

      两人思维似天生契合——她只需言一端,他便能捕捉核心,点拨恰到好处。

      而那幅曾跨越时空的石子阵图,

      如今在她心中,如种子般生根发芽。

      她越发好奇曜先生的身份,

      越发渴望解开“墨守”之谜,

      解开穿越之因。

      她不知,那竹笠下的容颜,正是曾于暗影中守护她的玄曜;

      她不知,那温和的声音,曾为她抹除敌人、留下墨莲;

      她不知,那“引导”她的手,也是曾在现代世界,以理性与温柔,照亮她孤独的“墨守”。

      他们已相遇,却未相认。

      他们已相知,却不知彼此。

      唯有竹影婆娑,月光如水,

      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悄然编织着命运的丝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