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暖光》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它不仅为“家庭新画像”项目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也为林薇在部内推动相关配套政策提供了难得的势能。之前那些观望甚至质疑的声音,在确凿的社会反响面前,不得不暂时收敛。
      苏晴的工作室接到了雪片般的合作邀请和媒体访谈请求。经过与林薇和经纪人的慎重评估,她们选择了一档以深度对话和高端受众著称的访谈节目——《对话者》。节目主持人以知性、敏锐著称,不会刻意煽动对立,但提问往往直指核心。
      “这是一个机会,”视频会议里,主持人分析道,“可以把我们的理念,传递给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观众群体。但同样,问题不会轻松。”
      苏晴显得很平静,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她,此刻更有一种因理念清晰而生的底气:“我们做的事情光明正大,有什么就说什么。重要的是传递出我们‘建设而非破坏’的核心。”
      林薇点头表示赞同,补充道:“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基于具体个案的行动,升华到可被广泛讨论的公共议题层面。苏晴,你作为直面公众的代表,需要把握好这个尺度。”
      她们的交流高效而默契,是基于深刻理解和共同目标形成的战友之情。每一次眼神交换,每一次点头,都是对彼此判断力的绝对信任。

      录制当天,林薇并没有出现在现场,但她推掉了晚上的会议,守在自己的公寓里,打开了电视。她说不清自己是出于对项目形象的关切,还是对苏晴独自面对复杂局面的某种不明显的牵挂。
      节目开始,苏晴身着利落的套装,妆容清淡,与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女星判若两人,更像一位沉静的思想者。主持人果然功底深厚,问题层层递进。
      “苏小姐,您的《暖光》感动了很多人,但也有人质疑,您是否在用一个‘温情脉脉’的个例,来掩盖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这是否是一种妥协?”
      苏晴微微倾身,眼神坚定而诚恳:“我认为,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只盯着宏大的‘结构’,而忽略结构之下每一个活生生的、努力在爱与被爱的个体,那才是真正的妥协。解决结构性问题,难道不正是为了每一个具体的‘人’能生活得更好吗?《暖光》想做的,不是给出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一个视角——在困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尝试沟通、理解与共建。这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而非消极的妥协。”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接住了尖锐的问题,又稳稳地站在了自己的理念阵地上。屏幕前的林薇,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弧度。
      主持人话锋一转:“我们注意到,您与发展部的林薇司长有密切合作。这是否意味着,您以后的行动,都会带有某种‘官方色彩’?这会限制您的独立性吗?”
      这个问题颇为敏感。苏晴笑了笑,从容不迫:“我与林司长的合作,始于我们对同一个社会问题的共同关切,以及都坚信‘建设’比‘批判’更有力量。这种合作是基于共识,而非隶属。官方背景带来的是更严谨的调研和政策视角,而我的身份则能连接更广泛的大众。我们是在各自独立的轨道上,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前行。这种互补,恰恰扩大了行动的可能性,何来限制呢?”
      她的回答,不仅巧妙化解了质疑,更精准地定义了她与林薇的关系——独立,平等,目标一致的同行者。
      节目在一种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氛围中结束。苏晴的表现堪称完美,她成功地将一个容易引发对立的话题,引向了建设性的讨论。

      然而,就在节目播出后不久,一片新的阴影开始悄然汇聚。
      王硕的办公室里,他看着屏幕上苏晴从容自信的模样,脸色阴沉。他转向电脑屏幕上正在视频连线的柯明:“柯老弟,看到没?风向有点不对了。她们这套‘温情脉脉’的东西,还真唬住了一些人。再这样下去,我们搅动起来的那些情绪,可就没市场了。”
      柯明在屏幕那头,推了推他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冷静而算计:“王总,稍安勿躁。她们搭建‘共识’,我们就摧毁‘共识’。她们展示‘美好’,我们就揭露‘丑陋’。互联网的记忆很短,情绪转换很快。她们那个‘家庭新画像’不是还要继续拍吗?下一个案例,我们给她们送一份‘大礼’。”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找一个足够极端、足够有冲击力的案例,最好是能直接戳破她们‘平等共建’幻象的。让周倩那边准备好,我们需要一个能引爆全网的‘悲剧’。”
      王硕会意地笑了:“明白!我这就去安排人找!保证‘料’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