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江晴敏不甘心!她不能眼睁睁看着更多人死去,更不能让弟弟也陷入危险!
      她避开李嬷嬷的眼线,小桃正抱着包袱守在角门石狮后等她,两个小姑娘的影子被残阳拉得细长,倏忽没入巷弄深处。江晴敏带着小桃赶去鹿阳镇县衙,想求见县令。
      县衙大堂,鹿阳县令是个被旱灾折磨得焦头烂额、满面愁容的中年人。他勉强耐着性子听完了江晴敏关于“盐粉人工降雨”的陈述。
      “荒谬!”堂内余音震得檐角铁马乱响。县令那柄惊堂木拍出的回声,还在她耳中嗡嗡作颤。官袍袖口掠过的冷风,混着公堂陈年墨臭与汗腥,此刻仍黏在鼻端。
      江晴敏有些紧张,抬手整理了一下鬓发,发觉指尖冰凉。日头正毒,却照不透县衙投下的巨大阴影。三班衙役按着水火棍分立两侧,其中有个年轻衙役别开脸,喉结紧张地滚动——他干燥的嘴唇破皮处,还沾着星点血痂。
      “胡闹!简直是荒谬绝伦!”县令听完,气得胡子直翘,“本官为灾情夙夜难眠,你一女子,竟敢拿此等无稽之谈来消遣本官!盐乃朝廷管控之物,岂容你如此儿戏!速速退下,否则休怪本官治你一个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之罪!”
      江晴敏被毫不客气地赶出了县衙。
      朱漆衙门前石狮蒙着厚厚的尘土,狮口含着的石球裂开蛛网细纹。江晴敏踉跄退下石阶时,绣鞋跟绊在风化的门槛凹槽里。
      街市上飘来腐木般的气味。有个老丈蜷在对面茶棚残破的布幌下,掌心的裂纹里洇开灰晕。更远处,货郎担子倾倒在路心,散落的草鞋被逃荒人踩进浮土。
      斜刺里突然伸出只枯爪般的手,是个匍匐在地的乞儿。那孩子脖颈细得撑不住脑袋,瞳仁浑如两潭死水。
      江晴敏退后半步,腰背撞上蒙尘的鸣冤鼓。鼓面牛皮绽开一道裂口,露出里头蛀空的枵腹。她想起离去时县令拂落的茶盏,青瓷碎片在砖地上映出无数个摇晃的太阳——每个都在龟裂的纹路里扭曲变形。
      风起时,街角纸钱灰打着旋儿贴上裙裾。
      站在衙门外,看着街道上同样面黄肌瘦、眼神绝望的百姓,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将她淹没。空有知识,却无人相信,身份卑微,寸步难行。
      暮鼓自城楼沉沉传来,惊起成群乌鸦掠过衙门匾额。她仰头望去,“明镜高悬”四字的金漆已斑驳脱落,唯有一只蜘蛛在“镜”字偏旁里缓慢织网。
      是夜,江晴敏躺在硬板床上,辗转反侧,她手中下意识地摩挲着那枚虎头玉佩。饥渴的呻吟声、孩童微弱的哭泣声,隐隐从庄外传来,折磨着她的神经。
      我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县令信我?要是崔承野在…
      “小姐,您还没睡吗?”小桃担忧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
      “睡不着…”江晴敏声音沙哑。
      小桃犹豫了一下,似乎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声说道:“小姐,您别太忧心了…侯府…要不小姐您写信回侯府,侯爷…侯爷应该不会不管我们的吧…也有可能过几天就下雨了…”小桃的声音也越来越低。
      江晴敏的心猛地一跳,平阳侯如果在意他们姐弟,也不会把他们打发到庄子上这么久不闻不问,不能指望平阳侯。
      还不如…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钦差!
      如此大范围的旱灾,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定会派遣钦差大臣前来赈灾!
      李嬷嬷阻挠,县令不信,如果能找到钦差大臣…
      可是如何让钦差大臣信她的话呢?
      手中的玉佩已经被她握了许久,早就沾染了她的体温。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枚贴身收藏的虎头玉佩上。
      鹿阳太偏僻,就算拿出这没玉佩,县令也不认识,可是钦差来自上京,或许…会识得这枚玉佩!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上京城,紫宸殿内,金砖墁地,蟠龙柱巍峨。然而此刻,这象征着天下权柄核心的殿堂,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焦灼的气息。
      龙椅上,年近五旬的景帝面色沉凝,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上的螭龙雕刻。御案上,堆积如山的,是来自燕临州及周边数州的加急奏报,字字泣血,皆言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流民载道,饿殍渐显。
      “众卿,”景帝声音不高,却带着沉重的威压,“燕临大旱,众卿可有良策?“
      礼部尚书卢大人闻言出列,冲金銮殿首行了一礼,”启禀陛下,燕临大旱,民生维艰,朝廷若再无举措,恐生大变。赈灾之事,刻不容缓。”
      “正是!“
      ”此言有理!“
      殿内百官皆附和……
      而户部尚书谢寅,一个须发皆白、面容精瘦的老臣,闻言出列,还未开口先是一声长叹,脸上堆满了为难之色:“陛下明鉴!去岁边关军费、各地水利修缮已耗资甚巨,国库实在…实在捉襟见肘啊!若要筹措足够燕临一州赈灾之粮,恐需加征江南赋税,或…或动用部分内帑…” 他话音未落,殿内已是一片低语,加税必引民怨,动内帑更是牵动皇室用度,皆是难题。
      话题一开,殿内顿时陷入熟悉的推诿扯皮。
      工部尚书刚因前任刘尚书私矿案被牵连罢黜,新上任的卢侍郎战战兢兢,不敢多言。
      礼部尚书吴尚书则大谈“祈雨祭天”之礼,却拿不出半点实质方案。
      其余各部官员,或眼观鼻鼻观心,或互相推诿踢皮球,言及具体差遣,皆言“才疏学浅,恐负圣恩”,生怕接下这烫手山芋——赈灾之事,费力不讨好、且极易沾染贪腐污名的苦差。办好了是本职,办砸了便是万劫不复,途中更有无数贪腐关卡,稍有不慎便惹一身腥臊。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一个略显阴柔的声音响起,出自站在左侧文官班列前方、容貌与景帝有几分相似、气度雍容的端亲王景尧之口:
      “陛下,臣以为,赈灾之事,非德才兼备、深孚众望者不能胜任。四皇子景瑜仁厚聪慧,心系黎民,近来在吏部观政,亦显干才。若能以此事历练,必能安抚灾民,彰显天家恩德,实为不二人选。” 他话语看似褒奖,实则将四皇子架在火上烤——办好了是应该,办砸了则能力名声受损,更可能深陷赈灾贪腐的泥潭。
      四皇子景瑜闻言,眉头微蹙,正欲开口,他身前同站在武官班列中,一个声音洪亮、身形微胖的大皇子景琮却抢先一步,笑着接口:
      “端皇叔所言不妥!四弟年纪尚轻,虽有贤名,却怕威势不足。反观承野表弟刚立下肃清工部、剿灭山匪、收回铁矿的大功,于地方事务、清查不法正是得心应手。若承野表弟愿领命,何愁燕临灾情不平?”
      大皇子这番话更是诛心!直接将烫手山芋塞给刚刚立下大功、风头正劲的崔承野,二人一唱一和,有意挑起四皇子景瑜和崔承野的矛盾,俨然是要让他们这对表兄弟蹚这浑水、反目成仇。成了,功劳未必最大,败了或出了纰漏,则声望皆受损。
      四皇子景瑜脸色微变,看向大皇子与端亲王,心中明了这是二人联手做的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