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私下猜测 ...
-
【大齐的皇帝一直都有北上打虏贼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于是几乎历任皇帝都有御驾亲征过。
到了明帝登基也不例外。
这一看北虏稳妥就是亲自上门给皇帝们刷经验值来了。就是北虏南下打秋风,掠夺财粮,苦了百姓。
明帝纪里的记载明明白白写着:“夏六月,虏率四万骑入云城,杀掠吏民,百姓苦之。”
史书上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可当时的状况定然是惨不忍睹。】
周歧叹了口气,说:“陛下有大功,才使得大齐河清海晏,虏退居于极北,天下太平久矣。”
周冕也甚是认同。
她阿父当皇帝就是当得很好,量才录用,知人善任,帝王之名尽扬四海,以至于虏贼惧阿父的威名,多年不敢南下。
不仅如此,就是再往上的元帝、昭帝、景帝诸朝等,哪位皇帝不是将北虏压得死死的。
【北虏南掠的消息传入永安城,天子大怒,派将领过去讨伐北虏。
明帝又遂召集群臣入西堂,商讨北虏之事。
然后商量来商量去,感觉在无效开会,一堆人吵得面红耳赤,就是没个明帝这老板一个解决方案。而吵完之后,朝中的文武百官对于北虏南下之事,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态度各有不同。
一波人认为,大齐安逸多年,虏贼南下也已离去。大齐正值新帝登基,正是要休养生息之时,没必要大费周章、耗费钱粮再去伐虏。
另一波人则是认为,新帝刚登基,虏贼就南下掠杀百姓,简直是目中无人,为扬国威必须北伐,若不然虏贼只会得寸进尺。
问题来了,到底北伐还是不北伐呢?
明帝也是马上天子,她完全继承了祖宗的武德,她自然是同意北伐的。
她不仅同意,她还要去御驾亲征。
再顺口提一句,明帝是比较缺德,但她的武德很不错,能讲武德就一定会讲,直接用拳头解决问题,不会再浪费口舌。】
周冕斟酌着说:“这不足为奇。虏贼南下,几乎历任皇帝皆有北伐。明帝如此性情,自然无法容忍登基尚且不到一年,虏贼就来挑衅她。”
只是历任北伐的皇帝得除却她阿父周莲。
周莲当年也有行兵布阵、平定叛乱,但他并没有去伐虏——因为彼时前去伐虏的是她姊姊,周莲那已崩几年的宣皇后李萝衣。
周歧应声,面上带笑,一派沉静清雅:“百年江山,诸帝皆如此,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冕点点头,心想当年梁朽性情狷狂,周歧是她女儿,身上却没半分她影子。
这也是怪事。
【明帝想要北伐很好理解。
文帝有大功,将北虏杀得多年不敢南下。但文帝驾崩,明帝登基,虏贼卷土重来。若是处理不好,不就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大齐的新帝软弱好欺不太行吗?
主动又争又抢多年、一生要强的明帝,绝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明帝果断的“上闻狡虏南侵,怒而谋北伐。群臣以为不可,上不从,自将轻骑讨之”,决定了就出发,行动能力一流。】
萧观眼睛发亮,忍不住说:“你说这明帝会不会北伐成功?”
周郢沉吟片刻说道:“明帝似是军事才能不错,若是有良将,也应该不会大败而归。”
他心神恍惚,莫名想起来。
昔日至尊也曾夸赞皇太女雅好兵事、果敢能断。就是不知太女与这位明帝比起来,谁更胜一筹。
随后周郢又唾弃自己,怎能将这败家皇帝与太女混为一谈呢?
萧观:“我也这样觉得。”
【也幸好,大齐皇帝虽然也有搞修道修佛以求长生这一套,但不流行嗑寒食散、嗑金丹。要不然那些药里面全是重金属,嗑进肚子里也不知道能活多少年,更别说是亲征打仗了。
明帝商讨北伐那段时间,还发生了其他事,也得提一下。就是皇夫不知道出于哪种心思,他的意见站在明帝对立面了,并不赞成明帝御驾亲征,并且给明帝上书此事。
怎么说呢?
明帝和皇夫的意见都没达成一致还能说什么。
而且看时间是显安元年,这对妇夫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两人的意见相反,想想就不是好事。明眼人也看得出来了,明帝刚登基帝夫就不在同一阵营上,是做不了那些被后人歌颂的明君贤夫的。
这对妇夫年少结婚,走过曲折复杂的青年时代,正值盛年时,也免不了因为各种事情而导致矛盾升级、婚姻破裂。
讲起明帝要亲征,总归就是这两个原因:
一是虏贼猖狂挑衅国威,二是需要功绩巩固统治,打一场胜仗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很显然,也就导致了伐虏这件事在明帝那里很重要,皇夫的话并不能改变明帝主意,还会让她厌烦。】
他们这帝夫失和,闹出了怎样的事,如何收场,周冕不得而知,总归没有好下场。
只是在建熙一朝,帝后失和,她姊姊也就是皇后郁郁而终,直到崩逝也未入白玉京,哪怕已经过去几年,周冕也记忆犹新。
周冕忽而就觉得天幕不过如此,所讲之话也索然无味起来了。
【于是又有了“帝寻北伐,太女父留京师”。明帝带着只忠诚于她的军队和心腹轻骑北上了。而皇帝亲征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带过去,那么大的天都,不可能没人治理。
所以明帝让皇太女在京城监国,传召未出蕃的陈王出入西堂,监督国家的运转,代明帝处理军国大事。皇夫呢,在宫里当吉祥物。
时年十一岁的皇太女,也是开始登上她的政治舞台,开启她的监国之路了。
不过年岁皇太女小,也只是童工上岗,故而不可能真的任由一个小孩子决定那些事,所以真正处理大事的人是陈王。
明帝也是真的在防备枕边人,和老公关系恶化,不想带着老公一起亲征,但留在天都辅助女儿也不放心。宁愿让她的便宜哥哥陈王过来,也不要皇夫这皇太女的亲爹彻沾权。还顺便给陈王留下口谕,若是皇夫做事不妥,陈王可自行否决。
明帝防备至此,此事让皇夫闷闷不乐。
虽然有人在谈论明帝和皇夫这对官配,嗑着明帝如何爱老公,两人如何虐恋情深。
但是从爱在哪权在哪来看,明帝的爱很有限。
感情可能还有,爱倾后宫,然而爱到死去活来,明帝知道也只会说少做梦。】
周歧脸色泛白,想着天幕先前提过一次陈王妃,现在陈王也出来了——
他定然是大齐宗室。
明帝似为帝后世嫡,登基名正言顺,并无礼法问题。可天幕称陈王为“便宜哥哥”,莫非陈王是文帝嫔御所生的庶长子?
可……
“怪哉,”周歧轻声道,“其他人皆是没出现名与字,容正更似宣帝表字。”
周冕信口接过周歧的话:“可我看天幕自直播以来,对诸位皇帝并无敬佩之意,且没少指桑骂槐,不存在为尊者讳。”
【明帝这一战,情理之中的赢了,赢得挺漂亮。在明帝的帝纪中用了“帝亲讨虏于奚郡,大破之,获杂畜万余,班赐将士各有差”来描述,至少也证明了明帝不是徒有虚名。
不过在被称为显安朝第一佞臣、随明帝去亲征的少师□□的传记里,对此事的描述是——
“显安元年,□从世宗讨虏,至奚郡与贼相遇。时扬尘四起,群臣见尘起以为贼多,恐为其围之,谏世宗勿急击。世宗不从,曰:‘今大军卒至奚郡,尘甚盛,皆由贼虏惶惧所致,宜趁其不备,破之必矣。’遂命□急击,大获而还”。
从这段就可以看出,明帝本人有谋略,具备将才之风,且心思缜密,不是个纯粹的昏君。
然而,有些人认为明帝北伐匆忙,能胜利只是徒有虚名。觉得那时大齐国力正盛,她没本事威慑北虏,又不过是跑出去走了一趟,碰巧运气好,所以打了场没含金量的胜仗,博了个虚名。
但明帝不止打了这场胜仗,这只是她登基后亲征的第一场仗而已。
骂明帝的人也大多都是卫王粉。
毕竟卫王倾其一生,致力于把明帝钉在耻辱柱之上,想想也是,两位的粉丝平时也没少贴脸开骂。】
周冕坐直身子,定定看向天幕,低声自语:“讲了这么久,重要的人倒也是出现了。卫王又是何人?封王了,不知是大齐宗室,还是异姓藩王。”
明帝被骂败家女,所做之事她们有所猜测,那宣朝世祖陆固也说“齐明纵己为恶,凡劣无德,遂成国裂之祸”,可见她做不出甚好事。
若卫王是大齐宗室,无非就帝位之争;
可卫王若是异姓藩王……那就是明帝弄出贼臣乱国之事祸。
周歧望着天幕文字上那几个□的空缺,心空落落的,不知在想甚,片刻后她才道:“阿姊,你认为卫王是何身份?”
周冕慢条斯理说:“我不知,你怎想?”
周歧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