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小数的单位换算引发的”十”级家庭风暴 ...
-
星期五的数学课上,李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测量魔盒",里面装着各种迷你模型:有小房子、花园、小汽车,还有超市购
物车和水果摊。然后她把这些图案都用她神奇的画笔画到黑板上.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用小数来探索测量的世界!"李老师说着,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长长的数轴,上面标着0到10的数字。
小安心里暗暗叫苦:这不就是昨晚妈妈让她预习过的单位换算吗?好难好难!
"我们先从长度开始。"李老师拿起一个小汽车模型,又指着黑板上的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长1.25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小安的同桌小楼第一个举起手,声音响亮:“1.25厘米!”
李老师的目光立刻扫了过来,眼神里透出明显的不悦。
“说说你的理由?”李老师语气严肃。
“因为……”小楼的声音顿时低了下去,脑袋也越垂越低,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一旁的小安也埋着头,心里却忍不住嘀咕:让你乱举手,这么难的题,我自己都没搞明白,你倒逞能?这下尴尬了吧……
李老师环视全班,郑重地说道:“同学们,不会做题没关系,但不要随便举手。我们要的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不是盲目猜测。”
李老师让班长小花起来回答问题.
“是125厘米.”小花说.
"回答得很正确!请你来标出这个位置。"小花高兴地上台,在1.25米的位置照着老师的画法画了个小汽车图标。
接着是面积换算。
李老师展示一个小花园模型,然后指着黑板:"这个花园面积是2.5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小花这次又是第一个举手:"25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她上台仔细标注,又得到了老师的微笑肯定。
最难的是货币换算。小安看着讲台上的超市购物车模型,听着老师的问题:"一盒牛奶5元8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5.85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安跟着大家用绿色彩笔在数轴上标出这个点,也照着刚才同学的画法在旁边画了个小牛奶盒。
重量换算时出现了小插曲。老师问:"一箱苹果重3.05吨,等于多少千克?"
小刚抢答:"305千克!"
但马上有同学纠正:"不对!1吨=1000千克,应该是3050千克!"
小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重新计算后更正了答案。
当换算到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小安又遇到了难题。一个公园占地0.65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
她蹙着眉头,指尖在笔记本的换算公式间来回移动。
突然,她眼睛一亮,仿佛被什么点亮了:“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那6500万平方米就是65公顷!”
这个发现让她几乎要高兴得跳起来,而就在这一刻,李老师的声音恰好响起:“小安,请你来回答。”
她没有丝毫犹豫,快步走向讲台,眼神里满是笃定。
拿起粉笔,她在题目旁流畅地写下换算过程与答案,每一个数字都清晰有力。
台下,同学们也陆续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整个课堂仿佛悄然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渐渐地,数轴上渐渐布满了彩色标记,每个点都配有可爱的小图标。
最后,李老师总结道:"看,小数换算让我们的生活测量变得如此精确和有趣!这些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托管课的时候,小安看着最后一节课老师和同学们留在黑板上的那个五彩斑斓的测量数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记着的各个
单位换算的公式,心想,今天的作业等回家以后再写吧,这节课实在是跟着很吃力,太累了,反正有公式,只要照着做,怎么样都能
做出来的.虽然一边要看公式,一边又要想着怎么去做,实在是好难!
她决定回家后再做.
小安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书包里那本作业本感觉要压弯了她的脊背。
妈妈正坐在客厅沙发上剥毛豆,抬头瞥了她一眼:“今天学得怎么样?老师教了什么?先把托管时写的作业给我看看.”
小安抿紧嘴唇,从书包里掏出还一个字都没有写的作业本,上面空空如也。母亲接过本子,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千米到米
是乘以1000,立方米到升是1000,这些我这几天就让你背过!”
“我现在就背...”小安小声说着,伸手想从书包里拿出记公式的笔记本。
妈妈看她这个样子,哪还有不明白的,她一把就把书包拿过来:“我问你,3.5千米等于多少米?”
小安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350...”
“0.8立方米等于多少升?”
“800...”声音越来越小。
“那500毫升等于多少升?”母亲的声音陡然提高。
小安沉默了。她不是不会算,只是讨厌这种机械的记忆。
为什么1立方米非要等于1000升?为什么不能是100升?她曾经问过老师这个问题,老师只说“这是规定”。
母亲看着女儿低头不语的模样,火气“噌”地上来了:“连这寥寥几个公式都不肯花心思记牢!照这样下去,你这个学期的
数学还想跟上?我看是难了!”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村里的陈阿姨带着女儿小花来串门。小花和小安同班,今天老师给小花的课堂表现计了10分。
“哎呀,我们家小花就是死记硬背。”陈阿姨嘴上谦虚,眼里的得意却藏不住,“她天天背公式到深夜,我说小姑娘不用这
么用功,她偏不听。”
妈妈脸上的笑容很勉强。
送走客人后,母亲将作业本往桌上一放,声音不大,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你也看到了?人家小花肯下苦功,宁愿背到深
夜。你呢?连静下心来十分钟都不情愿。”
小安猛地抬起头,语气里带着不甘:“可她就是死记硬背啊!而且…而且她长得也没我好看!”
“那又怎么样?”母亲打断她,声音陡然提高,“老师就是认可这样的学生!成绩就是硬道理!你呢?最简单的单位换算都
错得一塌糊涂!”
她顿了顿,语气稍缓却更加锐利,“别人夸你好看,是看你机灵可爱。可小时候的模样,将来能留下多少?没有真本事,再
好看又有什么用?”
空气仿佛骤然凝固,某种无声的张力在母女之间蔓延开来。
小安抿紧了嘴唇,眼神闪烁,而妈妈注视着她,目光中交织着失望与不容退让的坚决。
小安眼圈发红:“我不是不会做!我只是觉得为什么要背这些?明明可以理解着记忆...”
“等你按照你的速度理解完了,考试都结束了!”母亲指着墙上的钟,“从现在开始,背不会这些公式不准吃晚饭!”
爸爸一推开门就察觉到屋里气氛紧绷。
听了事情原委,他挠了挠头,竟站在了小安这边:“单位换算这种东西确实不能全靠硬背。就像我平时打游戏,装备属性、
金币兑换都得先理解单位关系才能玩得转。你让她一下子吃透这些概念,是不是有点太急了?”
妈妈顿时来了火气:“你又来这套!上次就是你让我别管,说要注重理解,结果呢?她月考考成什么样子你又不是没看到!
现在是要应对考试,不是在游戏里练级!”
“可孩子能吸收多少就是多少,何必逼得太紧…”爸爸语气软了下来,声音里带着些无奈,“你看我当年成绩也不好,说不
定小安就是随我,天资有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别拿天资当借口!”妈妈的声音微微发颤,“升学看的是分数不是天赋!再弱的苗子,只要肯用心思考、反复练习,总能
慢慢理解!你自己当年不肯坚持,现在难道还要小安也走你的老路吗?”
小安望着争执不休的父母,忽然站起身,声音不大却清晰地打断了他们:“别吵了,我背就是了。”
她拿起笔记本,一字一句地念:“1千米=1000米,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声音平板无波,像在念与自己无关的经文。
父母都愣住了。小安继续背诵,眼泪却无声地滑落,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墨迹。
妈妈突然说不出话来。她看到女儿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那种机械的、麻木的背诵声,让她心里发慌。
那天晚上,小安真的背会了所有公式。但当她躺在床上时,脑海里回荡的不是公式,而是父母争吵的声音和陈阿姨得意的笑脸。
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那张画满红叉的试卷。在最后一道应用题旁,老师用红笔批注:“解题思路正确,单位换算错误扣
分。”
小安闭上眼睛。她终于明白了妈妈为什么那么在意公式,也明白了爸爸为什么坚持要理解。她理解爸爸爱她,不愿意她为难自
己,但妈妈更爱她,更注重的是她的将来!
在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她既要学会背诵,也要学会理解——既要应付考试,也要真正学会知识。她或许确实在天赋上不
占优势,但一遍记不住,十遍的话她总能记住的.
夜深了,她悄悄爬起来,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1千米=1000米,因为‘千’就是1000;1立方米=1000升,因为1立方
分米是1升,而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
这一次,她不是在背诵,而是在理解。她想一遍不明白,就让自己想十遍,她想,十遍如果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话,那就一百遍.别
人能做到轻松领悟的,她却做不到,但她愿意用成倍的时间反复打磨。
月光温柔地照在纸上,仿佛在为这个倔强的解决方案点赞。这份水滴石穿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