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文化节副本?启动! ...
-
和陆清和结成同盟后,我的循环生活品质简直是坐着火箭往上蹿。以前是单机刷副本,现在是组了个人形外挂,还是智商爆表的那种!我们俩一个负责天马行空出主意,一个负责严谨论证可行性,配合得那叫一个相得益彰。
这天,我们正例行在仓库基地开会(陆清和称之为“阶段性总结与规划会议”),讨论下一个“研究项目”时,班长愁眉苦脸地找了过来。
“陆清和,林又又,你们点子多,快来帮想想办法吧!”班长哭丧着脸,“咱们班文化节的节目,那个短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校园魔改版),彻底排不下去了!”
原来,节目问题一大堆:演“罗密欧”的男生台词记不住,动不动就笑场;“朱丽叶”的女生放不开,念台词像蚊子叫;负责灯光音响的同学总是慢半拍,道具组做的“阳台”摇摇晃晃……整个就是一盘散沙。
要是以前,我大概只会同情地摊摊手,爱莫能助。但现在不同了!我和陆清和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光芒——这不就是个现成的、大型的、绝佳的循环实践项目吗?
“副本任务:拯救文化节!”我兴奋地一拍手,“这个挑战,我们接了!”
陆清和虽然没我这么外露,但也点了点头,迅速在他的笔记本上新建了一页:《项目编号:C-1 文化节节目优化》。下面立刻列出了问题清单和初步分析。
说干就干!我们立刻化身幕后导演兼技术指导,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化节拯救计划”。
第一轮循环:情报收集。
我们坐在排练教室的角落,像两个评委一样观摩了全程。陆清和负责冷静记录每个环节的问题节点、演员失误频率和时机。我则发挥我的“社交牛逼症”优势,中场休息时凑到演员和后台同学中间,插科打诨,套取“内部情报”,比如谁和谁排练时闹别扭了,谁对哪个部分特别没信心等等。
复盘时,我的“小道消息”和陆清和的“客观数据”一结合,问题根源清晰多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团队协作和信心问题。
第二轮循环:逐个击破。
有了情报,我们开始行动。我负责对付“问题演员”。我拉着“罗密欧”,在循环里陪他一遍遍对词,用各种夸张的表演帮他克服笑场:“兄弟,你就当对面是棵白菜!对着白菜深情告白会不会?” 我又跑去鼓励“朱丽叶”:“姐妹,你就是最美的!声音大点,让后排也听听咱们朱丽叶有多勇敢!”
陆清和则负责技术层面。他找灯光音响的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和示意图,把每个cue点讲得明明白白,甚至亲自示范了一遍。他还研究了那个晃晃悠悠的“阳台”,在下一个循环里,直接带着工具和材料,默默把它加固得稳如泰山。
第N轮循环:磨合与妙招。
在无数次重置中,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有一次,我异想天开,对陆清和说:“老是正经排练多没劲,咱们搞个‘破罐子破摔’循环怎么样?让大家放开玩,随便演!”
陆清和挑了挑眉,似乎觉得这不符合效率原则,但还是同意了。
结果出乎意料,当大家没有压力,纯粹胡闹时,反而碰撞出了不少有趣的即兴发挥,气氛空前融洽。“罗密欧”不小心把台词说成了方言,全场笑翻,但那种放松感却留了下来。陆清和在一旁默默记录:“结论:适当的压力释放有助于提升表现力。”
还有一次,演“神父”的同学临时请假,眼看排练要中断。我目光扫过身边一脸事不关己的陆清和,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
“陆导,帮个忙呗?”我笑嘻嘻地把一本台词本塞到他手里,“你来客串一下神父!”
陆清和的表情瞬间凝固,看着台词本像是看到了什么恐怖东西。“我拒绝。”他语气僵硬。
“别嘛!就几句词!体验生活!为艺术献身!”我死缠烂打,“你看,你这气质,多符合神父的沉稳!”
最终,在我软磨硬泡和“这是为了项目数据完整性”的理论攻势下,陆清和板着脸,用念物理公式的语调,毫无感情地念完了神父的台词。那场面,诡异又好笑。但神奇的是,因为他过于“镇定”的表演,反而让和他对戏的演员没那么紧张了。
经过不知道多少个循环的“魔鬼训练”和“巧妙调整”,我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校园魔改版)终于脱胎换骨。台词流畅了,表演自然了,配合默契了,连道具都散发着专业的气息。
最后一次循环排练结束时,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期待的笑容。班长激动地抓着我的手:“又又,陆清和,你们太神了!怎么感觉你们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我和陆清和相视一笑,深藏功与名。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特别美。我兴奋地手舞足蹈:“看到没!我们成功了!这简直就像……就像我们亲手打造了一个奇迹!”
陆清和虽然还是那副冷静的样子,但我能感觉到他周身的气息是柔和的。他点点头,说:“嗯。合作效能超出预期。你的……感染力,是重要因素。”
哇!能从陆清和嘴里听到这种变相的夸奖,简直比中了彩票还开心!
“那当然!”我得意地扬起下巴,“接下来就是正式演出了!有我们俩在,绝对万无一失!”
文化节副本,终极挑战,虽然“暂时”还无法开启(循环没解除)!但我和我的超级计算机盟友,已经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