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观测者偏差(陆清和视角) ...
-
事情开始不对劲的那天,阳光和煦,一切如常。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林又又那个女生,又一次出现在我放学的必经之路上,递出了那张眼熟的浅蓝色信笺。
这本身并不值得记录。但问题是,根据我严谨的记忆,这已经是本周内的第七次了。而日历和所有人的认知都告诉我,今天只是周五。
一种强烈的、违背所有已知物理定律的错位感攫住了我。不是“既视感”那种模糊的感觉,是清晰的、不容置疑的重复。我的大脑,我这套一向以逻辑和秩序为傲的系统,第一次遭遇了无法处理的异常数据。震惊过后,是冰冷的探究欲。时间出现了bug,而我,似乎成了唯一的知情者。
最初的几个循环,我是在绝对的理性中度过的。我像对待一个复杂的科研项目,开始验证猜想,摸索规则。重置点、记忆保留范围、事件触发条件……我冷静地记录着一切,将林又又视为这个异常时空场中最不稳定的变量。她的每一次告白尝试,在我眼里都是一次新的数据输入,失败的结果只是进一步印证了循环的牢固。我甚至有些漠然地想,她这种徒劳的努力,究竟能持续到什么时候。
直到她放弃了。
她不再围着我转,而是像一只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开始在这个停滞的世界里肆意探索。她跑去学吉他,制造出刺耳的噪音,脸上却带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纯粹的光彩。她开始多管闲事,提醒同学带资料,帮人捡东西,甚至试图去修一把坏锁。她的行为毫无逻辑可言,在无限循环的背景下,这种无目的的利他主义显得尤为……愚蠢,却又莫名地耀眼。
我告诉自己,这只是新的观测阶段。但我发现,我的观察笔记里,开始出现一些超出客观描述的词句。比如,“目标人物练习吉他时表情狰狞,但专注度惊人”,或者,“其帮助行为效率低下,但接收者反馈积极”。我意识到,我的观测可能出现了“偏差”。我不再仅仅记录“是什么”,开始下意识地分析“为什么”。
干扰变得具体起来。那个下午,我在废弃储物室研究魔方,试图用算法找到最优解。她却带着一块滑板闯了进来,伴随着各种惊呼和摔倒的闷响。在她一次失去平衡、差点带倒一堆杂物时,我下意识地伸手虚扶了一下。她道谢,眼神亮晶晶的,带着点狼狈和歉意。那一刻,我心中计算的风险评估公式似乎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想要叹气又觉得有些好笑的感觉。
还有喂猫的时候。我例行去那个街心公园,却意外发现她躲在树后,探头探脑。她以为那是她的秘密吗?那种带着点幼稚的守护姿态,让我觉得……有趣。我迅速离开,没有让她发现,但心里却留下了一个问号:她到底还有多少面,是我没见过的?
最失控的一次,是周明远事件。我本可以完全无视这场闹剧,却数次“恰好”路过操场,看到她像个热心的教练一样指导那个手足无措的大个子;我“刚好”在办公楼附近,听到了那句石破天惊的“早生贵子”。我背过身,肩膀抑制不住地抖动。这太不专业了。作为观测者,我应该保持绝对中立。但我发现,我竟然在期待她的下一次尝试,想知道这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家伙,到底能不能把这件事办成。
我意识到,问题严重了。林又又这个变量,已经严重干扰了我的研究心态。她让这个冰冷、重复的循环,变得……生动起来。甚至可以说,有了一丝我不愿承认的……期待。
当我独自推导出的所有理论上的出口都被证明无效后,我看着笔记上关于林又又的、越来越厚的记录,做了一个理性的(或许也掺杂了非理性的)决定:单打独斗效率低下,而这个“干扰变量”或许能提供新的思路。合作,是当前的最优解。
所以,那天放学,我推着车,等在了她回家的路上。看着她由震惊到狂喜的表情,我知道,这个循环,从此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了。
和这个吵吵闹闹、思维跳脱的林又又合作?前景未知,挑战巨大。但奇怪的是,我心底深处,竟然掠过一丝……前所未有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