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 20 章 ...


  •   ------

      第二十章薪火相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帝力港,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变革的气息。华夏书院新建的钟楼上,黄铜大钟在晨曦中敲响,惊起一群白鹭。学生们抱着书本穿过棕榈树环绕的校园,他们的辫子早已剪去,短发在风中飞扬。

      第一节新芽初绽

      书院议事厅内,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长孙炳将《南洋商报》拍在桌上:"朝廷宣布'预备立宪'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该派人回国参与!"

      "糊涂!"徐异猛地站起,刀疤在脸颊抽动,"慈禧的'立宪'不过是拖延之计!孙先生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才是正道!"

      众人争论不休时,新任山长孙念莹(长孙炳之女)轻轻敲响铜铃。这个在书院长大的姑娘,有着邱莹莹般的沉静眼神:"诸位师长,我们是否该先听听学生的选择?"

      礼堂内,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正在进行论文答辩。福建籍学生林文清展示着自行设计的蒸汽涡轮机模型:"若能提高船舶动力效率,华侨商船便可摆脱殖民公司垄断......"

      "不够!"机械班导师打断,"如何解决锅炉腐蚀问题?"

      "学生尝试了橡胶涂层工艺。"林文清不慌不忙展开图纸,"实验证明可延长使用寿命三倍。"

      旁听席上,葡萄牙总督惊讶地对长孙炳低语:"贵校学生水平,可媲美里斯本工程学院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医学班的陈玉兰。这个曾被卖到南洋的"猪花"女子,如今从容讲解着疟疾防治新方案:"奎宁树与本地金鸡纳霜配伍,疗效提升三成。已在实际救治中验证......"

      长孙炳湿润了眼眶。他想起二十年前,邱莹莹在破旧作坊里教第一批学生认字的情景。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第二节暗潮汹涌

      表面的平静下,危机四伏。这日深夜,书院库房突然起火。徐异带人扑救时,发现消防水管被人锯断。更蹊跷的是,起火点正是存放学生论文的档案室。

      "不是意外。"徐异捡起烧焦的煤油瓶碎片,"有人要毁掉我们的研究成果。"

      调查指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原来书院研发的橡胶加工技术,严重冲击了殖民者的利润。更棘手的是,清廷新派的"考察宪政大臣"即将到访,暗中还带着调查"乱党"的使命。

      "立即启动'启明计划'。"长孙炳果断下令。这是邱莹莹生前制定的应急方案:核心资料分散隐藏,重要人员随时准备转移。

      关键时刻,伊尔根成格带来转机。他通过澳门总督府获得"科技交流"许可,将一批关键设备以"教学仪器"名义运往广州。而更妙的是,他结识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代表——对方对书院研发的合金技术极感兴趣。

      "用技术换保护。"伊尔根成格展示合同,"克虏伯愿意提供政治庇护,换取独家技术授权。"

      徐异却警觉道:"洋人靠不住!我们要有自己的防线。"他秘密组织校友成立"护校队",将书院周边的土著部落青年也纳入训练。

      第三节薪火南传

      危机中,新的机遇在南方显现。这日书院来了位特殊客人——暹罗朱拉隆功国王的特使。这位在西方留学过的君主,对书院的教育模式极为赞赏。

      "陛下邀请贵校在曼谷设立分校。"特使呈上金箔请柬,"暹罗愿提供土地资金,共建'暹华学院'。"

      与此同时,马来亚的锡矿主们也派来代表:"我们愿意资助书院,条件是为矿工子弟开设夜校。"

      面对纷至沓来的机遇,书院内部出现分歧。保守派主张固守帝力,激进派想要全面扩张。孙念莹却提出惊人方案:"不如成立'南洋教育联合会',在各埠设分校,统一课程但因地制宜。"

      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雨季。一艘英国殖民局的快艇送来急电:维多利亚女王学院愿与华夏书院结为"姊妹学校"。条件是——派遣教师协助英属马来亚发展职业教育。

      "机会!"长孙炳激动不已,"我们可以合法将新式教育推广到整个南洋!"

      签约仪式上,孙念莹用流利英语致辞:"教育没有国界,但学者有祖国。我们愿分享知识,更愿见证亚洲的觉醒。"台下,留着辫子的清廷官员脸色铁青。

      第四节故园新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震惊的消息传来: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薨逝。三岁的溥仪继位,大清王朝彻底走向末路。

      在这历史转折点,书院却迎来特殊新生——爱新觉罗·载洐,醇亲王载沣的庶子。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竟是偷偷乘船来南洋求学的!

      "我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棋子!"少年褪去锦衣,露出里面的学生装,"先生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让我看到了新世界。"

      如何处理这个烫手山芋?徐异主张立即送返,长孙炳却心软了:"当年先帝对莹莹有知遇之恩......"最终决定暂时收留,化名"赵新生"入学。

      更意想不到的是,同盟会特使黄竟也悄然到访。他在深夜秘密会晤徐异:"孙先生计划在河口起义,需要南洋技术支持。听说贵校能制造......"

      "我们只教科学技术,不问政治。"孙念莹突然推门而入。她将黄竟带到实验室,指着无线电台说:"但若有人想学通讯技术,书院随时欢迎。"

      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邱莹莹毕生追求的中道——播撒种子,而不被卷入风暴。

      第五节明月共潮

      宣统元年(1909年)的中秋节,书院举办了最特别的赏月会。天文台上,新安装的望远镜对准木星卫星;草坪上,留声机播放着贝多芬的《月光》;而厨房里,南北月饼飘香——有广式莲蓉,也有京式自来红。

      "赵新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宵月色,普照紫禁城也照南洋。然月光虽同,人间已异。"

      论文结尾,他偷偷画了面五色旗。

      子夜时分,孙念莹在档案室发现邱莹莹的遗物盒。除技术手稿外,竟有本从未示人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墨迹新鲜,显然是临终前添上的。

      她含泪翻到扉页,发现一行小字:

      "若他年有人续写此页,当知:薪火相传,不在庙堂在民心。"

      海潮声中,新建的发电厂传来轰鸣。书院图书馆的电灯彻夜通明,照着一群正在绘制水电站图纸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遥远的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正在传阅着华夏书院流出的《工程力学笔记》。

      历史的长风,正吹向黎明。

      (第二十章完)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