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第 33 章 ...
-
第三十一章立后风波
静婕妤邱莹莹迁居永和宫,如同在暗流汹涌的后宫湖面投下了一颗分量十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一场更为巨大的风暴已在天际酝酿——空悬已久的后位之争,终于被正式摆上了台面。
初夏时节,万物繁茂,但紫禁城内的气氛却压抑得令人窒息。先是几位德高望重的宗室亲王联名上奏,以“中宫不宜久虚,国本需固”为由,恳请皇帝早日册立新后,以安社稷、定人心。紧接着,朝堂之上,支持德妃与支持贤妃的官员也纷纷上书,各陈其主贤德,互不相让,争执日趋激烈。
德妃一派,以其育有皇子、性情温婉、家世显赫为由,强调“母以子贵”,立后当以稳固国本为要;贤妃一派,则以其品行高洁、行事端方、素有贤名相抗,主张立后当以德行为先,方能母仪天下。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将朝堂变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
这股立后之风,迅速刮入深宫。妃嫔们虽不敢明着议论,但私下里早已暗潮涌动。德妃与贤妃两宫门前,往来拜谒、表忠心的妃嫔和命妇明显增多。永和宫虽相对清静,但邱莹莹这位新晋的、圣眷正浓的婕妤,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试探的目光,隐晦的拉拢,时有发生。
这日,邱莹莹去寿康宫给皇太后请安。皇太后近来精神不济,略坐片刻便让众人跪安了。退出寿康宫时,一位平日并无甚交情的李贵人凑近邱莹莹,低声道:“静婕妤近日可好?如今这宫里为了立后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妹妹倒是沉得住气。”
邱莹莹微微一笑,语气平和:“李姐姐说笑了。立后乃国家大事,自有陛下和朝臣们圣裁,岂是我等妃嫔可以妄议的?妹妹人微言轻,只知谨守本分,安心度日罢了。”
李贵人掩嘴笑道:“妹妹真是谦逊。谁不知道妹妹如今圣眷优渥,陛下对妹妹可是青眼有加。妹妹若在陛下面前能说上一两句……”她话未说尽,意思却再明显不过,是想怂恿邱莹莹在皇帝面前为某方说话。
邱莹莹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淡然:“姐姐快莫如此说!陛下圣明,自有决断。妹妹万万不敢有此非分之想,更不敢妄言朝政。姐姐厚爱,妹妹心领了,只是此话若传出去,你我都担待不起。”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直接将对方的话堵了回去。
李贵人碰了个软钉子,脸上有些讪讪的,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借故离开了。
回到永和宫,挽春担忧道:“主子,如今这形势,咱们虽不掺和,但只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邱莹莹走到窗前,看着庭院中开得正盛的石榴花,红艳似火,却透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是啊,风太大了。德妃贤妃,无论谁上位,对另一方都是灭顶之灾。而她们任何一方,恐怕都不会乐见我这个‘异数’安然存在。”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尤其是德妃,经上次之事,她对我恐怕已恨之入骨。”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拂冬焦急地问。
“等。”邱莹莹吐出一个字,“等陛下表态。在这之前,我们绝不能站队,更不能有任何倾向性的言行。无论谁的人来试探,一律以‘不敢妄议’、‘恪守本分’为由挡回去。另外,约束好宫人,严禁他们与任何一方的人私下接触,违者重惩!”
“是!”挽春拂冬齐声应道。
\\\\**
前朝的立后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政务处理。焉孔咏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内容大同小异的奏章,脸色一日比一日阴沉。他并非没有考虑过立后之事,但德妃与贤妃,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德妃有子,但其家族势力盘根错节,立之恐外戚坐大;贤妃德行无亏,但性情冷硬,未必能妥善协调后宫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两派如今争得你死我活,无论立谁,都必然导致朝局失衡,党争加剧,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这日朝会,又有几位大臣为立后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焉孔咏忍无可忍,猛地一拍御案,厉声道:“够了!”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焉孔咏目光冷厉地扫过殿下众臣:“立后之事,关乎国体,朕自有考量!尔等身为朝廷重臣,不思尽心王事,为国分忧,整日为此争论不休,成何体统!此事暂且搁议,不得再提!若有再敢妄言者,严惩不贷!”
皇帝的雷霆之怒,暂时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嚣。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宁静。后位空悬的问题不解决,风波绝不会平息。
退朝后,焉孔咏回到养心殿,胸中郁结难舒。他屏退左右,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眉头紧锁。立后……难道真的只能从德妃、贤妃二人中择一吗?有没有第三条路?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了西六宫的方向。那个沉静如水的女子,那个在风波中依旧能谨守本分、甚至能提出务实建议的女子……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但随即又被他自己按下。不,太快了,她还太年轻,根基太浅,不足以服众……
但,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种子落入了心田。
\\\\**
就在朝堂因皇帝震怒而暂时沉寂时,后宫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贤妃所出的三公主,年方六岁,活泼可爱,颇得皇帝喜爱。这日,三公主在御花园中玩耍时,不慎跌入荷花池中,虽被随侍太监及时救起,但受了惊吓,又呛了水,当晚便发起了高烧,情况危急。
贤妃闻讯,几乎崩溃,守在公主床前寸步不离,以泪洗面。太医院所有当值太医都被召至景仁宫,但公主年幼体弱,病情反复,众人皆束手无策。
消息传到永和宫时,邱莹莹正在看书。她听闻三公主落水病危,心中也是一紧。无论大人之间如何争斗,孩子总是无辜的。
挽春低声道:“主子,听说贤妃娘娘都快急疯了,太医院也没个好法子……咱们要不要……去看看?”毕竟同在后宫,表面上的关切还是应该有的。
邱莹莹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此刻景仁宫定然乱成一团,我们去了反而添乱。况且,贤妃娘娘此刻心情,未必愿见外人。”她想了想,吩咐道,“挽春,你去小厨房,将我们库里那支上好的老山参找出来,再包一些宁太医之前开的、适合小儿压惊的药材,悄悄给景仁宫送去,就说是我们一点心意,愿公主早日康复。不必声张,交给守门的稳妥宫女即可。”
她此举,是表达关切,却又保持距离,不惹人注目,最为妥当。
挽春依言而去。
然而,谁也没想到,三公主这场病,竟成了立后风波的一个意外转折点。公主病危,贤妃心力交瘁,自然无暇他顾,无形中在立后之争里落了下风。而德妃那边,虽未公然幸灾乐祸,但其手下人难免有些按捺不住的迹象。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三公主病情最危急的时刻,久不问事的皇太后,竟拖着病体,亲自去了一趟景仁宫看望重孙女,并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哀家瞧着,这后宫,还是需要个能稳住心神、顾全大局的人哪……”
这话虽未明指,但落在有心人耳中,无疑是对贤妃在女儿病重时方寸大乱的一种委婉批评,而“稳住心神、顾全大局”,似乎更偏向于形容此时并未受到直接影响、依旧能保持正常的德妃。
一时间,后宫风向似乎又开始向德妃倾斜。
\\\\**
永和宫内,邱莹莹听闻这些动向,心中并无波澜。她依旧每日读书、习字,打理宫务,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她无关。她深知,在这种关键时刻,任何一丝多余的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解读。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观其变。
这日晚间,她临摹着一幅字帖,写的是“戒急用忍”四个字。挽春在一旁磨墨,轻声道:“主子,如今外面都说,德妃娘娘怕是……”
邱莹莹笔下未停,淡淡道:“外面说什么,与我们何干?记住,在这深宫,有时候,不动比动更安全,不说比说更明智。”
她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仔细端详着。笔墨酣畅,力透纸背,显露出她此刻沉静外表下,那颗并不平静的心。
立后风波,已至高潮。最终的结局,将决定未来后宫乃至前朝的格局。而她这位看似置身事外的静婕妤,真的能独善其身吗?恐怕,风暴眼往往才是最危险的地方。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