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远程协作与悄然生长的欣赏 ...


  •   时间平稳流逝。林小鱼在风起科技工作满一年后,基于出色的绩效和岗位特性,她向公司申请了转为长期远程办公。她渴望更自由的生活节奏,也更向往洱海那片能让她内心宁静的土地。

      申请流程需要部门总监和HR批准,理论上并不需要惊动程风。但最终批复下来时,邮件抄送列表里却有他的名字。批复意见只有简短的一句:“同意。确保远程协作工具畅通,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

      于是,林小鱼再次回到了大理,在洱海边租了一个白族小院,真正开始了她曾经向往的“面朝洱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她严格自律,工作效率极高,与团队的线上协作毫无障碍,甚至因为少了通勤干扰,产出更佳。

      程风有时会在内部协作系统的项目文档里,看到林小鱼留下的评论或修改意见,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她的文字,既有女性的细腻感知,又有一种冷静的逻辑力量。

      他偶尔也会看到她在公司内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一些大理风景照——苍山雪、洱海月、田间白族阿妈的笑容……没有矫情的文字,只是纯粹地记录美好。这些影像,与他记忆中那个在雨夜绝望奔逃、在庆功宴角落惊慌失措的身影渐渐重叠,最终融合成现在这个从容、专注、散发着内在力量的女性形象。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他目睹并间接参与了一个生命的蜕变与重建。这种认知,让他对“风眼”项目的价值,有了更具体、更温暖的体会。他欣赏她的才华,更钦佩她涅槃重生的勇气和力量。但这种欣赏,是克制的,保持在老板对优秀员工的范畴内,最多,多了一丝极淡的、源于共同经历的关注。

      这一天,林小鱼坐在洱海边的小院里,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风起科技与某国际科技伦理峰会的合作项目进入了关键阶段,程风需要在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阐述“风眼”系统在技术伦理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这份演讲稿的撰写任务,落在了林小鱼身上。

      这无疑是她接手过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不仅要准确传达“风眼”复杂的技术逻辑,更要赋予其人文温度,在国际舞台上清晰表达程风,或者说风起科技的技术价值观。压力巨大,但她心底却涌动着一股久违的兴奋与斗志。

      初稿完成,她反复修改了三遍,自觉逻辑清晰,文笔流畅,甚至加入了几处自以为精妙的比喻,试图将冰冷的算法描绘得更具诗意。她深吸一口气,将文档发到了程风的加密邮箱,附上简要说明。

      等待回复的时间变得格外漫长。她时而起身打理窗台上的花草,时而泡一杯新茶,注意力却始终无法从安静的手机上移开。这种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与她当年第一次投稿时的感觉截然不同。这其中,掺杂了更多对那个人专业认可的渴望。

      两个小时后,手机屏幕亮了。是程风的视频通话请求。

      小鱼的心猛地一跳,迅速整理了一下头发和衣领,按下了接听键。

      屏幕那端,程风似乎还在办公室,背后是巨大的落地窗和都市华丽的景色。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领口微敞,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清明。

      “林小姐,稿子我看了。”他开门见山,语气平稳,听不出喜怒。

      “程总觉得怎么样?”小鱼不自觉地将身体坐得更直。

      “整体方向没问题,核心观点抓得还算准确。”他先给予了肯定,但小鱼知道,重点在后面。果然,他话锋一转,“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

      他身体微微前倾,靠近摄像头,仿佛这样能让他的表述更清晰:“第一,关于数据隐私的论述,力度不够。你提到‘我们通过异构加密与差分隐私技术,确保原始数据不可复原,且任何单一数据记录无法与特定个人关联’。这样绝对肯定的表述很好,技术自信,是伦理自信的基础,但还需要附加具体实践数据的反复验证结果,来支撑这个论述的真实性。”

      他的语速不快,每个字却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中了文稿中空缺的地带。小鱼立刻意识到自己文案不足的地方。她脸微微发热,迅速在旁边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

      “第二,”程风继续,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似乎在调阅着什么资料,“你提到我母亲案例的段落,情感渲染的所有表述需要删掉。”

      小鱼一怔,下意识地辩解:“程总,我只是觉得,适当的情感共鸣能让人更容易理解您创建‘风眼-健康’模块的初衷……”

      “我理解你的用意。”程风打断她,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逾越的界限感,“但这不是个人悲情的展演场。技术的伦理立场,必须建立在普适性的价值关怀上,而非个人际遇。重点应落在‘因此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更有效的守护’。请把焦点拉回到技术本身想要解决的问题上。”

      他的冷静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熄了小鱼刚刚升起的那点不服气。她再次认识到,眼前这个男人,其内心壁垒之坚固,远非几句感性的文字所能触动。她甚至为自己的那点“小聪明”感到一丝惭愧。“好的,我明白了。”她低声回应,笔尖在纸上重重划下修改记号。这次碰撞,让她清晰看到了自己与他在思维层级上的差异——她还在追求打动人心,而他已在构建不容撼动的逻辑堡垒。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程风的语气似乎加重了些许,“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你只提到了必要性,但论述过于空泛,缺乏‘风眼’自身的实践支撑。这里也需要补充具体的案例,比如系统如何在识别出员工长期高压后,不是简单地标记为‘风险’,而是会结合其工作模式,向其直属上级匿名建议调整任务分配或强制休假,并提供集团内部的心理支持资源路径。这才是‘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的具体体现。”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透过屏幕,仿佛能看见小鱼正在奋笔疾书。“林小姐,这篇演讲的核心,不是去取悦谁,或者证明我们有多善良。而是要向外界清晰地传递——风起科技对技术边界的思考深度,以及我们如何用实实在在的机制,将伦理约束嵌入到技术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它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漂亮话。”

      “力量,而不是漂亮话……”小鱼喃喃重复着这句话,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脑中豁然开朗。她之前一直在琢磨如何写得“精彩”,而程风却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需要的是“有力”。这是一种降维打击般的点拨。

      她抬起头,看向屏幕中那个冷静到近乎严苛的男人,心中原有的那点挫败感,已被一种更强烈的、想要迎接挑战的欲望所取代。“程总,您的意思我完全理解了。是我之前的思考停留在表层了。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根据您的意见重写这几个部分。”

      程风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嗯。有问题随时沟通。”他的语气似乎缓和了微不可查的一丝,“不打扰你工作。”

      视频通话结束。屏幕暗了下去,小院里恢复了宁静,只有洱海的风声和键盘清脆的敲击声。

      林小鱼彻底推翻了之前的思路。她重新查阅技术文档,深入理解差分隐私和异构加密的原理,仔细研究公司内部员工健康关怀的具体流程。她不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力求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技术或制度作为支撑。

      林小鱼再次将修改稿发给程风时,已经是深夜。这一次,她内心平静了许多。

      程风的回复在半小时后到来,依旧简洁:

      【已阅。可以。】

      紧随其后,又一条信息跳了出来:

      【补充的案例很贴切,论述有力。辛苦了。】

      没有多余的夸赞,但这句“论述有力”和“辛苦了”,在林小鱼看来,比任何华丽的褒奖都更珍贵。这代表着他对她专业能力的真正认可。

      她看着那行字,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这一场隔着千山万水的思维碰撞,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深入,最终赢得了他的肯定。她不仅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更在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以及那个男人在极致理性之下,所蕴含的、引导她向上的力量。

      而这种在专业领域内获得的、硬碰硬的认可与共鸣,似乎比任何温柔细语的关怀,都更能悄然叩动心扉。她收起手机,看着窗外洱海上空的点点繁星,心里某个角落,变得异常柔软而明亮。

      演讲非常成功。会后,程风给项目组发了一封感谢邮件,特别提到了林小鱼的名字,感谢她“卓越的文字贡献和对核心思想的精准把握”。

      邮件是群发的,公事公办。但林小鱼看着屏幕上自己的名字,心里却漾开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她忽然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这种极偶尔的、纯粹专业的交锋与认可。她开始更加关注集团的前沿动态,试图理解他正在构建的那个技术世界的宏伟蓝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