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风起科技的新篇章 ...
-
林小鱼投给风起科技的简历收到了回复。经过几轮严格的线上笔试和面试,她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成功拿到了Offer。
入职风起科技,对她而言是全新的挑战。这里的工作节奏更快,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但氛围却比她想象中更开放、更专注。同事们讨论的是技术逻辑、用户体验、社会价值,很少有无谓的人际倾轧。她负责将“风眼”系统及其模块的技术语言,转化为温暖、清晰、能引发共鸣的品牌故事和产品文案。
她很快沉浸其中,享受着用文字为冰冷技术注入温度的成就感。她很少能在公司碰到程风,即使偶尔在电梯或走廊遇见,他也总是被簇拥着,行色匆匆,最多只是对她微微颔首,便擦肩而过。这让她松了口气,也让她更加确定,当初那份Offer,的确是基于她自身能力的结果。
有一次,部门需要一份关于“风眼-健康监测”模块架构的深度解读文章,用于应对外部质询。这份材料非常重要且棘手,既要体现技术严谨性,又要传递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任务落在了林小鱼头上。
她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技术文档、监测标准,甚至查阅了程风早期关于技术原理的演讲资料。她捕捉到他多次提及的一个核心观点:技术应有的温度,在于对个体选择权的尊重和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
初稿完成后,部门总监有些拿不准,恰逢程风巡视市场部,便请他过目。
程风在会议室里,快速浏览了文章。他看得非常仔细,手指偶尔在屏幕上划过。林小鱼站在一旁,内心有些忐忑。
“这里,”他忽然开口,指向其中一段关于数据隐私的论述,“措辞可以更坚定一些。不是‘我们尽可能保护’,而是‘我们通过三重加密和严格的权限分级,确保数据边界清晰且不可逾越’。技术自信是项目自信的基础。”
“还有这里,”他指向另一处,“提到我母亲案例的地方,基调很好,但注意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利用悲情叙事的感觉。重点应落在‘因此我们更理解早期干预的价值’,而非个人经历本身。”
他的意见精准而犀利,直指核心。林小鱼立刻领会,点头记下。
“整体方向很好,”最后,他总结道,目光终于从屏幕移开,落到林小鱼身上,“尤其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的阐述,很见功力。林小姐果然擅长此道。”
他的夸奖非常客观,局限于专业领域。但林小鱼仍感到一种被认可的喜悦。“谢谢程总,我马上修改。”
“不急,打磨到最好。”他说完,便起身离开,没有多余的寒暄。
那份材料最终发布后,获得了内部和外部的一致好评,甚至被几家科技媒体转载。林小鱼知道,这其中有程风点拨的功劳。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备忘录,记录下这次宝贵的经验。
他们的交集,仅止于此。像两条偶尔靠近但始终平行的线,各自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但每一次极有限的接触,都让林小鱼对程风的认识更深一分:他的敏锐、他的严谨、他身上那种超越商业利益的、对技术伦理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