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现实 ...

  •   赢力科技硬件实验室,惨白的灯光,空气里时松香水、焊锡和机器散热混合的、略带沉闷的味道。

      实验台一片狼藉,十几个工程样机散落着——裸露的印制电路板、凌乱的飞线、用高温胶带固定的微型电池。纪墨被核心成员围着,气氛凝重。

      工程师小杨盯着一头蓬乱干发,声音干涩解释着示波器上一条剧烈抖动的波形:“运动干扰,手臂摆动稍大,信号就飘的厉害。”

      技术经理赵嘉也眉头紧锁,递过来一枚微小的芯片,纪墨接过,指尖感受着热度,唇角紧抿。“功耗超标,按这趋势,续航撑死两天。用户得天天充。”老赵说完叹了口气。

      负责算法的小吴盯着屏幕上大片飘红的错误提示,揉着太阳穴:“原始信号质量太差,补偿算法效果有限,硬件还得给点力。”

      纪墨拿起一个样机,冰冷的金属硌着手指,她戴上,快速摆动手臂。旁边电脑屏幕上,心率数值毫无规律地上下乱跳。

      “漂移...”她放下样机,声音没什么起伏。看向小杨:“供应商对运动抗噪的反馈?”

      小杨点头:“他们承认在微型化这是难点。建议说要么牺牲精度,要么把戒指做得更大。”

      “体积和精度是底线。纪墨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转向赵嘉:“这颗芯片功耗太高,找替代方案。性能可以适度妥协,功耗必须下来。”

      老赵苦笑:“符合尺寸和成本的低功耗方案不多,性能都一般。换芯片,射频部分要重新设计,周期...”

      “周期要控制,但质量不能妥协。”纪墨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用户不会理解我们的难处,他们只看结果。”她的话让实验室更安静了,压力,沉甸甸地传递开来。

      “困难是预料之中的,”她的声音依旧没什么波澜,却有种让人定心的力量,“硬件开发就是不断试错。但用户的需求摆在那里,没有退路。精度、续航、体积,每一个点都要死磕。”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冷静的陈述。

      小杨深吸一口气,拿起一块电路板:“我再调一下传感器滤波参数。”

      赵起拿起那块微热的芯片:“我再去跟供应商磨磨功耗数据。”

      小吴重新面对屏幕:“我看看能不能在现有信号基础上再优化下算法。”

      实验室重新被各种声音填满——键盘敲击声、仪器提示音、焊枪的轻响、工程师们低声的讨论。

      纪墨挽起一点袖子,拿起万用表,开始测试一块新送到的滤波电路板。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专注和一种无声的坚持。

      与此同时,温肆在运营部的工位上,同样面对着无形的压力。

      电脑屏幕上,是她整理的“智康戒指”市场推进初步时间表。每一个甘特图节点都像一道催命符。

      市场部提交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已有两家竞争对手放出了类似概念产品的风声。

      客户对接群里,不时有人旁敲侧击地询问项目进展。上午刚结束的部门例会,李副总虽未明说,但言谈间充满了对“智康戒指”尽早上市、抢占先机的期待。

      她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

      几分钟前,她给纪墨发去了一条消息,措辞委婉:

      【纪总监,打扰了。刚刚复盘了项目时间线,想了解一下技术这边最新的进展评估?尤其是传感器精度和功耗的瓶颈,有没有可能通过优先级排序或者阶段性目标的方式,来争取一些时间窗口?方便时沟通一下哈~ (笑脸)】

      消息未读。

      温肆看着对话框寥寥几句的对话,心里那根弦又绷紧了几分。纪墨的回答总是言简意赅,她知道对方大概率是忙得脚不沾地,或者觉得她的问题“不专业”。

      但这种低效的沟通的感觉,依然让她感到一种失控的焦躁。

      她习惯了一切尽在掌握,习惯用沟通和协调解决大部分问题。

      但在纪墨和她所代表的硬核技术壁垒面前,她那些游刃有余的职场技巧,似乎都失了效。

      无力感,涌上心头。这人明明大学时那么可爱,现在怎么这么气人。

      下午的项目进度会,似乎成了唯一能正面沟通的场合。

      会议室里,气氛从项目一开始就显得有些沉闷。

      纪墨带着小杨和赵嘉参加,三人眼下都带着浓重的黑眼圈,身上似乎还带着实验室里那股焊锡和疲惫混合的味道。

      温肆这边,则带着运营部的核心骨干,看到纪墨几人的状态,一怔,很快落座。

      各方例行公事地同步了进度。轮到技术部时,纪墨的汇报极其简洁,直指痛点:“运动精度未达预期,关键芯片功耗超标,正在攻关。暂无明确解决时间表。”

      产品部的赵明立刻接话,语气带着一种“关切”的施压:

      “纪总监,技术有难度我们理解。但市场不等人啊。我听说有些友商采用的方案,虽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精度稍逊,但贵在稳定和快速上市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评估一下这种思路?毕竟,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迭代优化嘛!”

      他这话看似是对纪墨说,目光却瞥向了温肆和李副总。

      温肆心中警铃微作,她不想引入赵明说的那种可能存在伦理风险或技术短板的方案,时间压力确实在,但不是这种解决方式。

      她沉吟片刻,赶在纪墨开口前,语气平和地接过话头:“赵总提到的市场时机确实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运营这边持续关注的焦点。”

      她先肯定了压力存在的客观性,然后转向纪墨,目光诚恳:

      “纪总监,我和团队绝对信任你们的技术追求和专业判断。我知道目前遇到的瓶颈非常棘手。”

      她先给予肯定,试图软化气氛,“从项目整体风险控制和最大化争取时间的角度,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听听你的专业意见——”

      她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确保自己的建议听起来是建设性的协作:“我们是否有可能制定一个非常清晰、分阶段交付的路线图?

      比如说,第一阶段,我们集中所有火力,优先保障静息状态、睡眠状态下的心率、血氧、睡眠阶段监测达到极致精准和稳定,同时功耗必须控制在预设目标内。这是用户最核心、最基础的健康需求。”

      她观察了一下纪墨的表情,继续道:“对于运动模式,在初期版本,我们是否可以明确将其标注为‘实验室模式’?

      暂时提供数据,但明确告知用户其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建议仅供参考,同时我们承诺在后续2-3个软件版本迭代中,通过算法优化和固件升级,持续提升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温肆强调道:“这样做,既守住了产品最核心价值体验的底线,确保了首批发货用户的基础满意度,又能为我们攻克最难的动态精度问题争取到宝贵的额外时间。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路,具体是否可行,以及技术实现上如何拆分,还需要你来把关。”

      她自认为这个建议已经尽可能规避了伦理风险,也给了技术攻坚应有的时间和尊重,更多是从产品发布策略和用户预期管理角度出发。

      然而,持续的高压、赵明刚才那番‘捷径’的论调,已经让纪墨的神经绷紧到了极致。

      温肆的话,在她听来,虽然温和,但内核依然是对“完美交付”和“技术底线”的某种妥协和稀释。

      纪墨抬起头,目光先是锐利地扫过赵明,带着毫不掩饰的冷意:“赵总监说的‘友商方案’,如果指的是通过降低硬件规格或模糊数据准确性来换取上市速度,这种思路在技术层面是倒退,在产品伦理上是不负责任的。”

      然后她才看向温肆,眼神里的冰冷稍缓,但依旧带着技术人特有的执拗和因压力而产生的应激性尖锐:

      “温总,分阶段交付的思路理论上可行。但是,‘运动模式’的监测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加功能,它是健康穿戴设备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技术承诺的一部分。”

      她的语气变得强硬:“标注‘实验室模式’并不能免除我们的责任。用户不会因为一个‘实验室模式’标签就降低对健康数据准确性的预期。一旦不可靠的数据导致用户误判,任何免责声明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的观点是,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承诺的标准。在运动精度和功耗问题没有达到内部验收标准之前,我不建议安排任何形式的发布,即使是‘分阶段’。”

      她的话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堵死了温肆试图找到的中间路径。

      赵明立刻抓住机会,插话道:“纪总监,技术人的风骨令人敬佩啊。但也得面对现实吧?公司投入这么大,市场机会窗口就那么点,等完美了,黄花菜都凉了!温总这提议我看就挺务实...”

      “务实不等于放弃原则!”

      纪墨立刻怼了回去,声音拔高,压制怒气道,“如果所谓的‘务实’是以牺牲产品可靠性和用户信任为代价,那这样的项目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粉饰财报上的一个数字吗?”

      她的矛头明确指向了赵明,但紧绷的情绪和连日来的压力,让她的话语像出膛的子弹,也无形中将试图调和但同样提出“妥协”方案的温肆笼罩在了攻击范围边缘。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将至冰点。

      温肆的心沉了一下。她看得出纪墨的压力已经快到极限,这番话更多是针对赵明和现状的发泄。

      她也有点生气——气纪墨的固执和丝毫不给商量余地,何况还在集体会议上。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那点不快,在赵明再次开口挑事之前,抢先打断了这场即将升级的争吵。

      “好了。”温肆的声音响起,不高,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看向赵明,眼神微冷:“赵总,技术层面的决策,我们还是要充分尊重纪总监和团队的专业判断。捷径的风险,你我都很清楚。”

      接着,她转向纪墨,语气放缓,但立场并未后退:“纪总监,你的坚持我明白了。技术底线不容突破,这是前提。”

      她先定下基调,然后才说,“但项目的整体时间风险也是客观存在。我希望技术部在全力攻坚的同时,能至少每周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进展同步和风险评估。运营这边需要知道最坏的情况是什么,以便提前准备应对预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这样可以吗?”

      她的话有理有据,既支持了纪墨的原则,又提出了一个不过分的、属于她职责范围内的管理要求。

      她没有再试图说服纪墨接受“分阶段”,而是转向了“信息透明”和“风险共担”。

      纪墨看着温肆,竟对方的眼神看出热忱,她沉默了几秒,偏移目光,最终硬邦邦地吐出一个字:“...行。”

      一场潜在的激烈冲突,被温肆巧妙地按住,没有在会议上彻底爆发。

      但裂痕已然出现,压力锅的阀门只是被暂时捂住,内里的高温高压,仍在持续累积。会议在一种极其别扭和低气压的氛围中草草结束。

      纪墨第一个起身离开,背影依旧僵硬。温肆看着她离开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赵明不明笑着,一副‘早就知道’的表情。

      实验室里的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团队间的信任与协作,先迎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而那瞬间捕捉到的、纪墨眼中除了固执愤怒外的一丝被压力侵蚀的痕迹,让温肆心中的情绪更加复杂难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