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特别篇 ...
-
(现在时)
林薇事件的解决,为“清猗基金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和隐形的影响力。顾云深没有沉浸在胜利中,他深知这只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他将张裕案中获得的关于资本运作的教训和部分可公开的信息,整理成一份详尽的行业风险内参,通过稳妥的渠道递交给了相关行业协会和少数有远见的投资人。这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建设性的警示,意在推动建立更透明的规则。他开始从单纯的“保护者”,尝试向“规则重塑的推动者”转变。
他再次拜访赵姐,这次带去了上好的茶叶和真诚的感谢。
赵姐品着茶,听着顾云深讲述后续,脸上带着欣慰的浅笑。“你做得对。堵不如疏,曝光不如建制。沈清猗那丫头,当年要有你这样的环境和心性,或许……”她的话没说完,化作一声轻叹。
顾云深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赵姐,上次那个匿名电话……”
赵姐放下茶杯,目光通透地看着他:“你觉得会是谁?”
顾云深摇头:“我不知道。但那份精准……不像陌生人。”
赵姐笑了笑,意味深长:“有些线,放出去了,就总会牵着。可能是她留下的后手,也可能……是别的因果。不必深究,记住这份情谊,用在正道上就好。”
她没有明说,但顾云深心中已有了模糊的答案。那份冰冷下的悄然回护,让他心底某个角落微微发热。他忽然很想告诉沈清猗,她当年或许是无心插柳留下的“钥匙”,真的照亮了另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
(过去时 - 约五年前)
手握林凡事件的致命证据,沈清猗度过了一段极其矛盾的时期。她本能地渴望利用它换取巨额财富,彻底摆脱贫困。但赵姐的话和那次调查目睹的黑暗,像枷锁一样束缚着她。她第一次意识到,信息不仅是武器,更是责任,是可能压垮人的负担。
她将证据的备份加密深藏,这是她拥有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重磅筹码”。她变得更加沉默,眼神中的冰冷之下,多了几分沉甸甸的东西。
赵姐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她没有说教,而是带她去见了另一个人——一个曾经红极一时,却因拒绝潜规则而被陷害吸毒、身败名裂、如今在精神病院度日的过气女演员。那个女人眼神空洞,蜷缩在角落,嘴里喃喃自语着别人听不懂的话。
站在病房外,赵姐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砸在沈清猗心上:“看到吗?这就是没有筹码、又不肯妥协的下场。这个圈子,吃人不吐骨头。我教你的,不是让你去害人,是让你有资本,可以选择不变成她这样,甚至……有机会拉一把像她这样的人。”
那一刻,沈清猗看着病房里那个失去灵魂的躯壳,又想起林凡事件中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她手中那份证据的重量,突然变得无比清晰。它不仅是自保的盾,也可能成为……保护他人的剑。
此后,沈清猗的行事风格开始发生微妙转变。她依然接活,但会筛选。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自己逐渐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做一些看似“多余”的事——比如,匿名提醒某个即将被坑骗的新人演员;比如,将某个小模特从危险的饭局中“无意间”解救出来;比如,向赵姐透露一些无关紧要但能帮助弱势方在谈判中争取利益的信息。
她做得悄无声息,从不露面,动机混杂着赵姐教导的责任感、一种对同类弱者的微妙共情,或许还有一丝……测试自己手中“权力”边界的隐秘快感。她依然不相信纯粹的善良,但她开始认同一种基于实力的、冷硬的“正义”。
赵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置可否,但偶尔会在指点她更高阶的技巧时,淡淡地加一句:“手段是冰冷的,但用手段的人,心不能完全变成石头。否则,你和那些黑暗中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沈清猗没有回答,但她开始在心里默默划一条线。一条关于底线、关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线。这条线很模糊,却是在她一片荒芜的内心世界里,竖起的第一个坐标。
一次,一个颇有势力的制片人想挖沈清猗为他专门服务,开出的价码令人咋舌,条件是让她去构陷一个不肯与他合作的导演。沈清猗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拒绝了。那人威胁她,她只是抬起眼,冷冷地报出了该制片人几个隐秘的偷税漏税数据和某个秘密情人的名字。那人瞬间脸色煞白,仓皇离去。
赵姐事后得知,只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看来,你的灯塔,已经能照见几步路了。”
沈清猗明白,赵姐说的“灯塔”,不是指别人,而是指她自己内心正在艰难构建的那点微光。这光虽弱,却足以让她在无边的黑暗中,不至于彻底迷失方向。
(现在时)
顾云深离开茶馆时,夜色已深。他回头望去,“忘忧茶馆”的灯光在巷口温暖地亮着,像一座真正的灯塔。
他拿出手机,给那个永远不会回复的号码发了一条短信,只有三个字:
“谢谢。安。”
他知道她可能永远看不到,也可能看到却不屑一顾。但这对他而言,是一种仪式,一种对过去那段交织着绝望与救赎岁月的告别,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他会沿着自己的路,和赵姐、和无数个心怀微光的人一起,继续走下去。而沈清猗,无论她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她曾点燃的、继承自赵姐的那座灯塔,也必将以她独有的方式,继续照亮着需要被照亮的地方。
光影交替,代代不息。这或许就是“暗夜灯塔”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