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资料 ...
-
金三角位处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之间,是世界最大的毒品生产地之一。它包括缅甸掸邦和克钦邦的一部分泰国背部清莱府、帕耀府和清迈、难府、南邦、夜丰颂等府的一部分,以及老挝的南塔省、波乔省、乌多姆赛省、沙耶武里省、琅勃拉邦省和万象省的一部分。金三角的面积大约为15~20万平方公里,大小村镇3000余个,人口200万左右。金三角是一个广阔的低山丘陵地带,处于亚洲大陆的陆地气候带与印度洋群岛的海洋气候带结合部,气候温和适中,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盛,有湄公河、萨尔温江等著名江河贯流其间。众多的河谷地带是大陆通向海洋的走廊,也是古代民族迁徙往来的通道,因而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形成了一个民族跨四五个国家而居的特有格局。这一情况不但导致了许多跨境民族问题的产生,而且也与“金三角”庞大罂粟种植基地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金三角罂粟种植具有极大的规模。根据情报者的口述,当他们第一次在金三角看见满山遍野、无边无际的罂粟时真不敢相信当地收割鸦片的方式也令人咋舌。数不清的妇女在傍晚进入罂粟地,把罂粟果划开,第二天或第三天上午刮下处于半凝固状态的烟膏。她们拿着用四颗钢针捆在一起的专门划罂粟果的工具和一个用来刮烟膏的半月形刮刀,把烟膏抹在一块光亮的铁板上。待铁板上的烟膏有一定的数量时,便扯下一些罂粟花瓣,把烟膏层层包裹起来,放在随身的筒帕内。由于半凝固状态的烟膏很粘,不太容易把它抹在铁板上,所以她们不断往半月形的刮刀上吐唾沫,增加润滑,以更方便地将鸦片烟膏收集起来。
关于这一点,南宫澈和残星已经见识过了,确实很让人惊讶。
在当地的集市上,那些出售和收烟膏的人还让人们免费品尝手中的烟膏。鸦片生产和出售在这里已经是一种群众性的经济交换活动。
罂粟属于罂粟科草本植物,可以提取鸦片、吗啡、□□等多种毒品。据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在小亚细亚及地中海东部山区发现了野生罂粟,公元前1500年前后传入埃及,公元初传入印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唐代称鸦片为“底野迦”或“□□”,完全是一种“舶来品”。罂粟花主要用于观赏,鸦片也仅限于药用,而且数量有限,因为医生们当时就提出警告:“其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这。”18世纪70年代,葡萄牙人首开鸦片贸易,但规模不大;1757年英国占领印度,并在1780年由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印度鸦片总代理权,鸦片输往东方的数量迅速猛增,由此也拉开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贩毒和种植罂粟的序幕。
到了19世纪,已大体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亚洲的殖民扩张步伐也迅速加大。从1824年到1885年,英国先后3次发动侵缅战争,最终使缅甸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获胜以后,仅获得了对缅甸南部的阿拉干和丹那□□的统治权。1852年英国发动第二次对缅战争,吞并了整个下缅甸地区,其殖民势力也不断向上缅甸扩张,与英印殖民统治地区逐渐连为一体。与此同时,英国人将其先进的罂粟种植技术和鸦片加工、吸食方法传入到上缅甸,罂粟种植在这一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英国人在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中获得了巨额暴利。为了缩短运输距离,谋取更大利润,先是在印度种植罂粟,在发现缅甸东北部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罂粟生长以后,便强迫当地少数民族大面积种植,并传授其多年在印度进行种植和加工的经验。与此同时,英国人对缅北地区的鸦片积极组织收购和贩销,经营者获取暴利,种植者也得到了好处,于是罂粟种植者的数量迅速增加,种植罂粟的少数民族的种类逐渐扩大。随着跨境民族之间经常性的迁徙和流动,罂粟种植从缅甸传播到泰国和老挝,从而形成了毒品生产的“金三角”。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缅甸建立的罂粟种植基地,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个“鸦片王国”。
“金三角”地区居住着苗、瑶、哈尼、傈僳、拉祜、佤、泰、克钦、克伦等少数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跨境而居,而且有些跨境民族如苗、瑶、哈尼等是同时分布在中、缅、泰、老、越5个毗邻的国家,在世界上都十分罕见。在西方殖民者进入“金三角”之前,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刀耕火种方式维持生计,种植的山地作物多为旱稻、玉米木薯等,生活不足部分则靠渔猎补充。刀耕火种属于轮歇耕作的初级农业生产,所以各少数民族不断迁徙,在居住周围的树木被砍光以后,土地几年后变得贫瘠起来,山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收成却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他们已度过了一个传统的生产周期,迁移不可避免,另一个新的周期也随之开始。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迁徙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从一个现代这一地区国家之间的边界大体划定以后依旧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情感往往高于国家情感,即使有国家对边境地区的严格控制,他们也不会中断到另一个国家走亲串友,通婚论嫁,更不会中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在毗邻国家之间的往返迁移也不会因两国关系的好坏而停止下来。罂粟种植和贩销也就像传染病一样,由一国流入另一国,此起彼伏,难舍难分。
从某种程度上讲,山岳粟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金三角”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结构,他们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种植罂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已延续了一百多年。加之“金三角”地区历来缺医少药,不具备最简装的医疗条件,鸦片又有治病镇痛效用,少数民族的食用量随之增多,大批贩毒者的到来,更导致了“金三角”一半以上的可耕地全部用于种植罂粟,有些地方80%以上的土地都种植了罂粟。
商人们为了抢购鸦片,又往往采取预付定金的方法,同时也向种植者提供优良的罂粟品种。农户们生产的鸦片,既可以拿到集市上销售,也可以等着商人前来收购,还可以直接用鸦片交换日常生活用品,这使他们对外延的信赖性越来越大,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鸦片生产、贩销及其带来的暴利吸引了更多的西方贩子往返穿梭于“金三角”地区,抢购鸦片,并形成了贩毒团伙,明争暗斗,杀人事件时常发生。英国殖民者和当地土司头人勾结,明争暗斗,杀人事件时常发生。英国殖民者和当地土司头人勾结,既收取罂粟种植者的鸦片生产和销售税,也向外来商人收取鸦片经营和保护税,成为鸦片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大利益获得者。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金三角”的罂粟种植面积和鸦片生产量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但可以做出如下估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三角”缅甸地区的鸦片产量每年约为300吨,按每亩地大约可产1公斤鸦片计算,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罂粟种植地区主要是在掸邦,分布如下:果敢和兴威40%、中国境外附近的佤族山区15%、景栋10%、孟岩15%、掸邦南部和中部的孟板、孟迤、募乃、昔胜等地20%。
除掸邦以外,在缅甸的克钦邦、克耶邦、钦邦和实皆省北部的那加山区,也有罂粟种植,但面积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鸦片生产在缅甸属于合法,但只限于萨尔温江以东的边境山区,也就是果敢和佤族地区。虽然通过征收鸦片税使地方土司头人得到一些好处,但依据1910年的《鸦片法令》和1938年的《鸦片条例》,鸦片实际上被牢牢地控制在地方当局和英国当局手中。鸦片是国家专卖品,殖民当局挑选鸦片贩子,按固定标准收费后发给他们经营许可证,并派收税官监督每家商店的鸦片销售以及每天晚上对所剩鸦片的处置,以避免其他人插手巨额利润的鸦片贸易。
20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残部进入“金三角”后,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国民党残部首先进入缅甸,要求台湾空投物资救援,并为“反攻大陆”做准备。这支3000人的部队,在缅甸与老挝交界处的小猛捧安营扎寨以后,引起了缅甸政府的注意,并于1950年6~8月出动数千兵力和飞机进行围剿,结果国民党残部却扩大了地盘,并占领了大其力。1951年4月,这批残兵进攻云南,在沧源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再次逃到缅甸。
国民党残部盘踞的地方,正位于缅、泰、老三国交界“金三角”的中心,也是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最为猖獗的地区。他们首先是扩充兵力,到1953年初部队及眷属已增至30000多人。其次是扩大地盘,先后占领和控制了缅甸掸邦的孟萨、孟杨、莱蒙、景栋和孟蒙等地,形成了一个地域面积比台湾大两倍的控制区。他们插手鸦片生产,征税设卡,称霸于“金三角”。为维持军队不断扩大的需要,他们积极鼓励控制地区的少数民族种植罂粟和生产鸦片,由其负责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他们向罂粟种植者征收农业税,向鸦片经营者征收商品税,向外来的商人片收交贸税、入境税和保护税。出于反对中国的需要,国民党残部的活动学得到了西方某些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当时大部分的鸦片用美国飞机空运到台湾。在国民党残部修建的孟萨机场,经常可以看到来自美国和台湾的重要人物。
国民党残部从事鸦片贸易,一方面是为“反攻大陆”做准备,就像其第五军军长段希文所说的那样:“我们得继续同罪恶的工产主义作战,而要打仗就得有军队,军队必须有枪。要□□,就必须有钱。而在这片山里,唯一的金钱就是鸦片。”另一方面,鸦片收入不但是他们的唯一经济来源,也是高级军官及其眷属奢侈生活的保证。他们在泰国首都购屋买地,官太太们经常现入曼谷的高级场所。虽然他们居住在“金三角”的穷乡僻壤,但生活的奢华程度依然不减当年。不过普通士兵的收入却相当可怜,他们每个月的兵饷只有两盾(缅元),不及官太太们在曼谷餐厅里给侍者的一次小费。因此不少士兵想回台湾,认为在异国他乡流血卖命不如回台湾的苦力。为了稳定军心,增加士兵军饷,国民党残部不断扩大鸦片生产,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金三角”缅甸地区的鸦片产量已增至600吨,罂粟种植面积已扩大至60万亩以上。鸦片除运往台湾和当地少数民族吸食部分以外,其他部分则销往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等地。
1953年3月,缅甸第二次围剿国民党残部再次失败,便向联合国控告国民党残部侵略缅甸领土,危害其国家主权与安全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国民党残部撤回台湾或居住在指定的地区。缅甸、泰国、美国同国民党残部谈判,国民党残部分于1953~1954年和1961年两次撤兵回台湾,但5个军只有第一、二、四军残部撤走,第三、五军残部仍留在原地,兵力约为1500人。
国民党残部留在缅甸的兵力虽少,但鸦片生产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并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地盘。李文焕的第三军在60年代初控制了从缅甸的果敢、甘孟、莱借、那卡、便良、蛮井、班别、弄巴浪到泰国北部的丙弄一线的毒品收购和贩卖,在上述地区设立了7个无线电通讯联络站和许多关卡及收购站。与此同时,段希文的第五军控制了缅甸的莱岛、莱借、西所、蛮高、贡宏、漂排到泰国北部美斯乐一线的毒品收购和贩卖,在上述地区设立了11个无线电通讯站,每个部配属一个连的兵力,担任守卫、通讯、情报和收购鸦片等工作。还组建了马帮运输队,每队少则100匹骡马,多则达600余匹,每队300~500人,配备有相应的武器,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贩毒。其他商人为寻求保护,纷纷交给第五军毒品价值10%左右的“保护税”,与其马帮一起武装贩毒,在缅甸境内外内形成了一个“毒品小王国”。
20世纪60年代,国民党第三军和第五军残部逐渐撤出缅北,转而进入泰国北部,原来就在缅甸北部活动的罗星汉、张奇夫武装贩毒集团则迅速崛起。
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瓜分世界的浪潮中,英国在占领了印度之后,逐渐向东扩张占领了缅甸,法国在占领了越南、老挝之后向西扩张,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争夺中也产生了矛盾。为了避免直接冲突,英、法两国以泰国作为缓冲地带,这也是近代泰国没有沦为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地的重要原因。虽然如此,“金三角”泰国北部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却在不断扩大,并一度成为“金三角”主要的毒品生产国。
19世纪中叶英国人将先进的罂粟种植和鸦片加工技术传入缅甸以后,罂粟不但在上缅甸地区大面积种植,而且着跨境民族之间的迁徙和流动迅速蔓延到泰国北部地区。当时“金三角”的缅甸和老挝交界地区分别为英、法两国殖民当局所控制,“金三角”的泰国北部地区名义上是泰国政府统治,实际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
泰国对其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山民”,包括20个民族,主要有克伦、苗、瑶、傈僳、拉祜、哈尼、钦、佤、克木等,除克伦和钦族以外,其化少数民族大多从中国、老挝和缅甸迁去……
看着这堆密密麻麻的资料,南宫澈一个头两个大,他完全没从里面看出什么主题来,讲历史课吗?还是介绍风水民情?看着这厚厚一份资料,南宫澈依然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果敢县,也就是现在的掸邦。南宫澈看了看地图总觉得不怎么对,但也没有多想。“风音”一个很不起眼的组织,而这次的什么大会的组织则是这个很不起眼的小组织,但是最近几年崛起很快。资料更改:世界毒品大会,临时改到9月1日……
南宫澈头疼的合上那份资料,转头再看看凌残星这丫头!倒!眼睛瞪着大大的,张着嘴,快乐的看着风景,就冲她那张嘴,赛个电饭锅问题不大。有什么值得高兴的,都兴奋这长时间了,也真不知道这丫头的体力底线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