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新信号 ...
-
第十二章外界的信号
寒潮第九十五天,凌霜在例行检查无线电接收设备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信号。这些信号不再是之前偶尔出现的杂乱噪音,而是有着明显规律的编码序列。
“杨宁,你过来看一下这个。”凌霜通过内部通话系统呼叫。自从水循环系统修复成功后,她已允许杨宁在特定时段进入主控室协助工作。
杨宁很快出现在连接主控室的过渡通道内。可乐抬起头,耳朵微微转动,然后重新趴下,表明它对杨宁的出现已经习以为常。
“这些信号持续了多久?”杨宁仔细观察着频谱分析仪上的波形。
“大约六小时前开始出现,每隔十五分钟重复一次,内容相同。”凌霜调出记录数据,“看起来像是某种数字编码。”
两人并肩工作,凌霜注意到可乐安静地观察着他们的互动,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安。这只聪明的狗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了杨宁作为团队的一部分。
经过两小时的分析,他们成功破译了信号的基本结构——一种简单的二进制编码,传达的信息却令人震惊:
“幸存者据点...北纬39.9°...东经116.4°...有医疗资源...寻求技术交换...回复频率145.800MHz...”
凌霜立刻在地图上定位了这个坐标——距离他们的仓库约八十公里,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个工业区。
“这可能是陷阱,”凌霜第一反应是怀疑,“暴露我们的位置风险太大。”
杨宁沉思片刻:“但如果是真实的幸存者团体,他们可能有我们急需的信息或资源。比如,外界的确切情况,或者其他地区的生存条件。”
凌霜陷入沉思。她知道杨宁说得有道理。近三个月的完全隔离,使他们对外界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了解外部情况对制定长期生存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联系方式,”凌霜最终决定,“不暴露我们的确切位置,但可以尝试接触。”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通讯协议:使用定向天线减少信号扩散,设置中继设备隐藏真实位置,准备多个虚假坐标作为误导,并制定了严格的通讯时间限制。
可乐似乎感知到紧张气氛,在准备工作期间格外警觉,经常在仓库各个关键位置巡视,仿佛在检查安全措施。
寒潮第九十八天晚上,他们首次尝试回复信号。凌霜负责操作设备,杨宁提供技术支持,可乐则安静地坐在控制室门口,耳朵竖立,像是在站岗。
“这里是‘曙光’站点,收到你们的信号。请提供更多信息以验证身份。”凌霜发送了预先编好的消息。
等待回复的时间异常漫长。半小时后,接收器终于传来了回应:
“感谢回复。我们是‘新希望’避难所,原有127人,现存活89人。我们有医生和工程师,缺乏能源技术和食品加工设备。你们能提供什么?”
凌霜和杨宁交换了一个眼神。对方直接提出需求,这看起来像是真实的幸存者团体,但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诱饵。
“我们需要验证你们的真实性,”凌霜回复,“请描述最近一周的气候变化特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只有真正经历极端环境的人才能准确描述细节。对方很快给出了详细回答,包括温度波动模式、降雪特点、甚至大气压力的异常变化——所有这些数据都与凌霜的记录吻合。
“他们应该是真实的,”杨宁判断,“这些细节很难伪造。”
凌霜点头同意,但仍保持警惕。她决定采取下一步:“我们可以提供能源技术方案和食品保存技术,交换医疗物资和外部信息。如何安全交易?”
这次对方回复较慢,似乎在进行内部讨论。最终他们提出一个方案:在两地之间的一个中立点进行物资交换,具体地点由凌霜指定,但要求双方人数不超过三人,且全程保持安全距离。
“这个方案相对公平,”杨宁评价道,“但风险依然存在。”
凌霜沉思良久。直接接触外部幸存者是她一直避免的风险,但潜在的收益也不可忽视——医疗物资,特别是抗生素和慢性病药物,是他们的储备中相对薄弱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外部信息可能揭示极寒是否会结束,或者这是否将成为地球的新常态。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周全的计划,”凌霜最终决定,“但不是现在。先继续通讯几天,收集更多信息。”
在接下来的通讯中,他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政府组织已基本崩溃,幸存者形成各种规模的团体;极端低温全球性持续,没有缓解迹象;部分地区报告有组织暴力团体活动,抢夺资源...
这些信息既令人沮丧又具有价值。凌霜意识到,他们的仓库之所以能保持安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位置的隐蔽性和早期准备的充分性。
寒潮第一百天,凌霜在日志中详细记录了与外部接触的每一个细节:
“极寒持续100天。与外部幸存者团体‘新希望’建立初步联系。信息表明外界秩序崩溃,但文明火种尚未完全熄灭。考虑有限度交易的可能性,但安全仍是首要考量。
杨宁的合作价值进一步证实。可乐对每次通讯活动表现出特殊关注,似乎能感知信号传输(?)需进一步观察。
决定继续通讯一周,如无不妥,将尝试小规模物资交换。交易地点选定在仓库东南方五公里的废弃气象站,该地点易防守且有多条撤退路线。”
写完日志,凌霜走到监控屏前,观察着外部永远冰封的世界。一百天的极寒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也改变了生存的规则。
她注意到可乐正用鼻子轻推她的腿,然后走向储藏区,又回头看她——这是它表示饥饿的习惯动作。凌霜微微一笑,跟随可乐去准备晚餐。
在食物储藏区,她遇到了正在检查水培系统的杨宁。这段时间的合作,使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高效的默契。
“菠菜生长速度比预期快20%,”杨宁报告,“可能是新光照系统的效果。”
凌霜检查数据后点头:“好消息。如果产量稳定,我们可以考虑用部分蔬菜与‘新希望’交换他们的医疗物资。”
杨宁略显惊讶:“你决定进行交易了?”
“还没有最终决定,”凌霜回答,“但准备工作是必要的。明天开始,我们需要准备交易物资和安全预案。”
晚餐时,三人——如果算上可乐的话——首次一起用餐。凌霜允许杨宁在主控室旁的小餐厅共同进食,这标志着信任等级的进一步提升。
餐间,他们讨论了交易计划的细节。杨宁提出了几个技术方案,包括远程监控设备和非致命防御措施。凌霜则专注于撤退路线和应急计划。可乐安静地趴在两人之间,时而看看这个,时而看看那个,仿佛在参与讨论。
“我建议制作一个简易的物资运输装置,”杨宁说,“可以远程控制,避免直接接触。”
凌霜思考着这个建议:“好主意。仓库里有足够的材料,我们明天开始制作。”
寒潮第一百零三天,他们完成了交易用的遥控运输车。这个小巧的电动车辆可以装载约五十公斤物资,通过无线信号控制,最大操作距离一公里。
同时,凌霜通过无线电与“新希望”确定了初步交易计划:五天后在废弃气象站交换少量物资作为测试。凌霜提供食品保存技术手册和部分新鲜蔬菜,“新希望”提供抗生素和外部世界的地图信息。
交易前夜,凌霜难以入眠。她走到主控室,发现杨宁也在那里,正在检查遥控运输车的最后性能。
“也睡不着?”杨宁轻声问。
凌霜点头:“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决定总是最难下的。”
杨宁沉默片刻,然后说:“我知道你承担着最大的责任。无论你最终决定如何,我都会支持。”
凌霜有些意外地看着杨宁。这是第一次,他如此直接地承认她在团队中的领导地位。
“谢谢,”凌霜简单回应,但内心感到一丝安慰。
可乐悄悄走进主控室,坐在两人中间,发出轻轻的咕噜声,仿佛在表达自己的支持。
凌霜看着这个奇特的团队:一个曾经的危机管理专家,一个机械工程师,还有一只直觉超常的狗。在这个文明崩溃的世界里,他们竟然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交易当天,凌霜和杨宁早早做好准备。他们通过遥控设备将运输车发送到指定地点,然后撤回仓库,通过远程监控观察情况。
一小时后,“新希望”的代表出现在气象站。他们严格遵守协议,将交换物资放在指定位置,取走凌霜提供的物品,然后迅速撤离。
整个过程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当凌霜通过遥控车收回交换来的物资时,她发现除了约定的抗生素和地图外,对方还额外赠送了一套简易外科手术工具和一张手写纸条:
“感谢信任。希望这是长期合作的开端。——新希望医疗官林医生”
凌霜拿着那张纸条,久久不语。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末世里,这种文明的举动显得格外珍贵。
“看来世界上还有保持人性的人,”杨宁轻声说。
凌霜缓缓点头:“或许我们并不完全孤独。”
当晚,他们研究了交换来的地图和信息。数据显示,极寒确实是全球性的,但不同地区严重程度不同。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迹象表明气温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我们需要为更极端的情况做准备,”凌霜总结道,“但同时,有限的外部接触可能带来新的生存机会。”
可乐用鼻子轻轻推着交换来的医疗箱,然后看向凌霜,尾巴缓慢摇摆,仿佛在表达对这些新资源的认可。
凌霜抚摸着可乐厚厚的毛发,思考着未来的道路。在这个冰封的世界里,孤立自保或许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但每一步扩张都必须谨慎权衡。
而在这个微妙的平衡中,她的小团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生存联盟,逐渐演变为某种新形态的社群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