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呃,不知道是系统抽风,还是怎么着,修改后的评论看不见,要不,我重新在这里发一遍,防吞。
在戏剧化比较浓烈的小说中,女主或者美貌,或者聪明,或者孤勇,拥着一样或者几样突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是男主以及一干子男配爱上女主的理由。
换而言之,男主是因为女主美丽才去爱上女主,而不是男主爱上女主,才觉得女主处处美丽。
再换而言之,前者是因为是西施,才有情人去爱,而后者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前一种故事是传奇,里面有大喜大悲,情节的周转如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跌宕起伏。
后一种故事是述说,是普通人的故事,情节微微泛起波澜,带着人间十足的烟火味。
传奇里的主人公们离我们很远,我们是在台下,看着他们在台上演绎出荡气回肠的折子戏。
述说里的主人公们则离我们很近,我们似乎就是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曾经的自己。
显然,沈子言这个角色不是传奇里的主人公,或者天赋异禀,或者倾国倾城,她只是后一种类型的小说里一个角色,普通人,是在我们生活中可以遇到的。
她没有让人惊艳绝伦的容貌。
她也不是名校高材生,拥有让人佩服的高学历。
她的人生的波折比起很多传奇里的主人公来说平顺了许多。
她甚至,不怎么勇敢,面对爱情会如此纠结。
她这个角色的定义就是普通人,带着生活气息的人。
现实中,惊涛骇浪式样的爱情是很少见的,大部分的爱情,在旁人看来是平平静静,只有当事人在其中纠结无比。
沈子言那种面对感情患得患失,就是一个十足的小女人。
所以,她自己在那里纠结啊,纠结,然后纠结了这么多章节,这很符合她的角色定位。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一篇也是写平凡人生的小说的第一句话:“小林家的豆腐馊了。”
又联想起来另一篇传奇《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将这两个人不同的开头放在一起,很有对比的效果。
小林家的豆腐馊了,这是普通的故事,有着家长里短,有着柴米油盐,有着凡俗世界的琐碎。
而奥雷良诺那个则是一个家族传奇故事叙事的开始。
再来看这篇小说的开头。“沈子言第一次懂得惆怅这个词,是因为班上新转学来的那位男同学。当时她正用心背着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抬头正对着那男同学灿烂的笑脸,一刹间,子言觉得真正明白了这首诗的内涵。”
这个开头,很文艺。宁静的校园,新来的转学生的笑脸,语文课文,还有小姑娘懵懵懂懂的心事。是很典型的校园生活。
在这里惆怅的,不止是小说里三年级的沈子言,还有长大了的沈子言。开篇的小说视角是沈子言,而且是沈子言以多年之后的眼光去看整一个故事,带着追忆似水年华的惆怅。
沈子言是作者的代言人,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作者的态度。(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与代言人是不同的。)再举个例子,《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伯爵可以视为作者托尔斯泰的代言人,皮埃尔伯爵的态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托尔斯泰的态度。但是皮埃尔伯爵与托尔斯泰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在这里惆怅的不止是三年级的沈子言,还有长大后的沈子言,以及隐藏在沈子言之后的作者。
惆怅是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
内心冲突与时间推移是推动小说向前发展的动力。
作者试图用文艺带些伤感的文字营造出一个惆怅的气氛。
在这里的发生的故事,是普通人生命中的惆怅。沈子言的人生际遇,是很多普通人都曾经或多或少遇到过的。沈子言的感情态度,也带上了很多普通人面对感情的态度。读者很容易情景带入,在沈子言身上寻找到自己昔日的影子。
小说很惆怅,其实我觉得,无论沈子言最后的选择了谁,都是惆怅的。一路走下来,十多年过去了,青春的年华一去不复返,那些风华正茂的少年渐渐老去,那些少年时代的情事,很多只能在回忆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