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标准化”实验战 ...
-
王貺的弹劾虽然被曹玮暂时挡了回去,但那股阴冷的敌意如同悬在头顶的乌云,让赵楷时刻不敢放松。他知道,自己必须拿出更硬核、更具说服力的成绩,才能在这场无形的战争中站稳脚跟。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标准化”的推广和完善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白天,他泡在各个试点工坊,手把手地教工匠们如何看图、如何理解规程、如何操作新工具,不厌其烦地解释每一个步骤的意义。晚上,他则对着油灯,根据工匠们的反馈和实际操作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订规程,优化图纸,简化流程。
他不再追求理论上的“高大上”,而是彻底转向实用主义。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好懂怎么画,怎么省事怎么写。他甚至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些简易的“标准化工具”——比如不同孔径的“过/不过”量规环、规定角度的木制角度块、统一长度的校准杆……这些工具简单粗暴,却能有效保证关键尺寸的一致性。
工匠们从最初的抵触、怀疑,到慢慢接受、试用,再到部分人开始尝到甜头——尤其是新学徒和中级工匠,他们发现按照规程和工具操作,确实能更快上手,减少返工,做出的东西也更“像样”。
当然,阻力依然巨大。以张匠头为首的一批老匠师,依旧固守着自己的经验和“手感”,对赵楷那套“死板”的东西嗤之以鼻,阳奉阴违的情况时有发生。工坊里时常能听到他们的冷嘲热讽。
“哼,按图索骥,能做出什么灵性东西?”
“匠人的手,才是最好的尺!”
“瞎折腾!迟早出事!”
赵楷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暂时无力改变所有人的观念,只能先抓住愿意改变的人,用事实说话。
就在他埋头苦干,试图用点滴积累的进步来对抗外界压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他和他的“标准化”推到了风口浪尖。
边境急报!
西夏骑兵大规模犯边,袭扰环庆路,前线军情紧急,急需补充大量军械,尤其是箭矢和弩机!
枢密院一声令下,整个将作监乃至汴京地区的官营、民营匠坊全部开足马力,日夜赶工,全力生产箭矢和弩机部件。
战争,这台冷酷的机器一旦开动,对后勤和军工生产的需求是极其恐怖和苛刻的。数量!质量!速度!
以往这种时候,将作监往往是混乱而低效的。老师傅们疲于奔命,新手们错误百出,不同工匠、不同工坊做出来的零件尺寸不一,难以互换,前线的军器监官员往往对着堆成山却无法组装使用的零件破口大骂。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了一丝不同。
在赵楷推行“标准化”试点的箭矢工坊和部分弩机部件工坊,虽然同样忙得人仰马翻,但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有序”。
工匠们不再是全凭经验和感觉各自为战。他们面前摆着粗糙但清晰的规程图纸和简易工具。箭杆的长度、直径有样杆和量规卡着;箭镞的安装位置有刻线定位;箭羽的粘贴角度有角度块比着;甚至连捆扎的绳结方式和力度都有要求(赵楷参考了水手结,力求牢固统一)。
虽然依旧有误差,依旧有废品,但整体的一致性和合格率,明显高于那些仍在沿用老方法的工坊。尤其是新招募的临时工匠,经过简短培训后,也能很快投入到相对标准化的生产环节中,大大缓解了熟练工匠的压力。
负责督造的总管太监和兵部官员在巡视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差异。
“咦?此坊所做箭矢,似乎格外齐整?”一位兵部郎中拿起一捆箭,掂量了一下,又抽出一支仔细查看,惊讶道。
陪同的孙主事连忙解释:“回大人,此坊试行赵楷赵先生所提‘标准化’新法,依规程图谱制作,故尺寸较为划一。”
“标准化?”那郎中若有所思,“便是前些时日略有耳闻之法?竟真有些效用?”
另一处,弩机工坊。负责组装的老匠师发现,从试点工坊送来的弩臂和望山等关键部件,配合公差明显变小了,修锉打磨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组装速度提升了不少。
“怪了……这批件儿,怎么这么顺溜?”老匠师嘀咕着,虽然嘴上不说,但手上的活儿确实轻松了。
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和平时期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但在战时紧急生产的巨大压力下,却被无限放大,成为了难能可贵的优势!
数据不会说谎。几日下来,试点工坊的日均产量和良品率统计报表被呈送到曹玮案头时,对比数字清晰得刺眼。
曹玮看着报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中精光闪动。
“传赵楷。”
赵楷很快被叫来,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有些忐忑。
“赵楷,你看看这个。”曹玮将报表推到他面前。
赵楷疑惑地拿起报表,仔细一看,眼睛顿时瞪大了。试点工坊的各项数据,竟然全面领先!尤其是良品率和新工匠的产出效率,优势明显!
“这……这是……”赵楷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这便是你推行‘标准化’之功。”曹玮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带着一丝赞许,“虽提升幅度不算惊人,然于军械制造,每提升一分效率,减少一分废料,便多一分胜算。此番应急生产,可见其效。”
“小子……小子不敢居功,此乃诸位工匠辛劳所致……”赵楷连忙谦虚,但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实战检验!这是最好的证明!
“嗯。”曹玮点点头,“然此仅为一时之效,尚不足以完全驳斥非议。王御史近日连上奏本,攻讦你之法‘乱祖制’、‘毁匠魂’,言战时沿用新法,风险巨大,一旦有失,贻害无穷。陛下虽未置可否,然疑虑未消。”
赵楷的心又提了起来。王貺这老小子,果然没闲着!
“你当下之急,乃稳扎稳打,确保应急生产期间,试点工坊绝不可出大纰漏!若能于此非常时期,持续产出优质军械,便是最有力之回应。”曹玮叮嘱道,语气严肃。
“是!小子明白!定当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赵楷凛然应命。
从曹玮值房出来,赵楷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脚步却更加坚定。机会来了!危机也是转机!他必须抓住这次实战检验的机会,彻底证明“标准化”的价值!
他立刻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扑到各个试点工坊,检查每一个环节,解决每一个问题,安抚工匠情绪,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他甚至临时编写了一些更简化的“战时应急操作规程”,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确保即使疲惫状态下也不易出错。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接下来的紧张生产中,试点工坊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和高效的产出,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可靠,为前线的军械补充提供了有力支持。
捷报陆续从前线传回。宋军顶住了西夏的攻势,并进行了有效反击。虽然胜利主要归功于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将领的指挥得当,但后方稳定高效的军工生产,无疑也是重要的保障。
战后论功行赏时,枢密院和兵部在汇总功劳簿时,没有忘记将作监在应急生产中的贡献,尤其提到了“新法试行,略有微功”。曹玮顺势将赵楷和试点工坊的名字报了上去。
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这意味着,“标准化”第一次在官方层面,与“军功”联系在了一起!
消息传回将作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那些原本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工匠,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事实胜于雄辩。在战时生产的巨大压力下,那套看似“死板”的方法,确实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还能让新手更快派上用场。
张匠头等人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但公开的反对声音明显减弱了许多。
赵楷的威望在将作监内悄然提升。现在,不止是学徒工,一些中级工匠甚至个别老匠师,也开始主动向他请教规程中的细节,或者提出改进建议。
“赵先生,您看这个卡具,能不能再改进一下,让打磨箭镞更省力?”
“赵先生,弩机望山的校准线,我觉得画在这里更好找……”
赵楷来者不拒,耐心解答,积极采纳合理建议。他知道,只有让工匠们真正参与到改进过程中,才能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从而真正接受和拥抱变化。
“标准化”的种子,在经历了怀疑和抗拒后,终于在战火催逼下的土壤中,顽强地扎下根须,开始真正生长。
然而,赵楷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王貺等人的攻击绝不会停止,而“标准化”本身也还存在无数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如何提升基础材料的质量?如何培训更多懂得标准化的工匠?如何将这套体系推广到更复杂的军械制造中去?
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这日,他正在工坊里与几位工匠讨论如何优化箭杆打磨的流程,孙主事又一脸凝重地找来。
“赵先生,曹大人请您过去一趟。”
赵楷心里一紧,难道又出什么事了?
他匆匆赶到曹玮值房,却发现曹玮脸色并非不悦,反而带着一丝……古怪的期待?
“赵楷,坐。”曹玮示意他坐下,然后从案几上拿起一份公文,“北疆经略使司呈报,前线缴获一批西夏‘神臂弓’,其结构与我军制式迥异,机括尤为精巧,射程威力皆胜我一筹。经略使请旨,命京中匠作高手,设法仿制改良,以敌之长,克敌之制。”
赵楷心中一动,西夏神臂弓?这可是好东西!历史上赫赫有名!
曹玮看着他,缓缓道:“陛下已准其所奏。枢密院决议,仿制之事,交由将作监负责。本官思忖,此物结构新奇,正可检验你‘标准化’之法,于解析、仿制、乃至改进新奇器物之效。你……可愿一试?”
赵楷的眼睛瞬间亮了!
解析仿制敌方先进装备?这可是技术逆向工程的雏形啊!而且是用“标准化”的思路去做!这挑战,太刺激了!
“小子愿往!”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