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星芒的渐隐
夜色像浸了温水的棉,把心理辅导室裹得软乎乎的。项莲刚把林晓那张淡蓝便签的复印件,夹进笔记本的 “隐性自卑与家庭否定的叠加影响” 章节,这是她今晚整理的最后一份记录,旁边堆着陈艺发来的消息截图,最新一条是 “林晓桌角的空白画纸少了张,没问,怕惊着她”,末尾缀了个鲸鱼表情,字里藏着的雀跃,像藏在叶缝里的星。
她的指尖顺着日志上的字迹慢慢划:“林晓案例核心验证:家庭权威对‘非功利性兴趣’的否定,会通过‘焦虑投射→自我内化→反向抑制’形成闭环。青少年选择‘主动屏蔽喜好’,本质是用‘自我妥协’换取家庭认可,而非单纯因社交恐惧沉默。” 这行字是午后补的,墨痕还带着点微润,此刻忽然泛起点点淡蓝的光 ,和林晓画里鲸鱼的背景色、展架标语的颜料色,一模一样。
项莲的指尖顿在纸页上,能感觉到那光的温度很轻,像晨露落在皮肤上,不烫,却带着种笃定的牵引。她凑近看,淡蓝的光顺着字缝慢慢漫开,裹住页间夹着的手账灰烬、徽章裂痕草图,连家庭关系图上那道蓝色的 “成绩标准线”,都在光里轻轻晃,像在回放这些天的片段:林晓攥着徽章的泛白指节、展架前偷偷画下的荧光鲸鱼、烧手账时发红的眼尾……
思绪忽然飘回现实 ,实验室里摊开的论文草稿,标题《青少年反向表达喜好的心理机制研究》还压着块镇纸,其中一段未写完的案例分析,此刻清晰得像在眼前:“青少年对兴趣的‘反向抑制’(如销毁载体、回避话题),根源多为家庭权威将‘非功利性兴趣’与‘未来风险’绑定,将‘喜欢’定义为‘分心的原罪’,而非单纯的社交胆怯。”
原来如此。项莲心里轻轻颤了下 ,她闯进来的星芒中学,遇见的林晓,办过的匿名展,看过的徽章亮与暗,竟都是现实里那篇论文的 “活注脚”。林母的焦虑不是凭空来的,是单亲抚养的生存压力;林晓的自我否定不是懦弱,是怕让母亲失望的妥协;那些没说出口的 “我喜欢”,不是不敢说,是被 “没用” 两个字堵在了喉咙里 ,这些她在日志里画了无数遍的关系线,早悄悄连回了现实的研究命题。
淡蓝的光越来越亮,把日志纸映得半透明。项莲伸手合本子,指尖碰到封面那只小小的鲸鱼。她知道,自己离开后,改变不会立刻发生 ,林母的焦虑还会在深夜翻成绩表时冒出来,林晓看到 “萤光乐队” 四个字时,或许还会下意识低头翻书,但那枚徽章上变浅的裂痕、课本角落没擦干净的展架印、少掉的那张空白画纸,已经埋下了光的种子。就像陈艺说的:“余温还在,光就不会远。”
意识开始变得轻飘飘的,像被风托着的蒲公英。项莲抬头看向窗外,星芒中学的轮廓正在慢慢透明 ,教学楼的砖墙先淡下去,露出后面墨蓝的夜空;香樟树的影子变得模糊,叶尖的蝉鸣轻得像幻觉;桌角的萤光乐队海报,那只驮着吉他的鲸鱼,正一点点融进暖光里,只剩淡蓝的底色在晃,像没画完的梦。
桌上的马克杯还剩半杯凉水,杯壁凝着的水珠没干,顺着杯身滑下,滴在日志封面的鲸鱼符号上 ,那滴水没溅开,反而和淡蓝的光融在一起,像给这个世界留了点湿润的念想。项莲没有慌,只是轻轻靠在椅背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变浅:展架曾在的角落空着,却像还留着 “你的喜好,值得被看见” 的软乎乎字迹;匿名盒上的星星贴纸模糊了,却能想起里面藏过的吉他卡片、鲸鱼插画;连手里的日志,都开始泛着淡蓝的光,慢慢变得轻盈,像要飘起来。
“慢慢来。” 她在心里轻轻说,是对林晓说,也是对现实里的自己说。那些在星芒中学看见的、记下的、疼过的,不会随着世界透明消失 ,它们会变成论文里的文字,变成理解那些 “不敢说喜欢” 的孩子的钥匙,变成一道轻轻的提醒:别只看见他们的沉默,要看见沉默背后,那些没被接住的喜欢,和藏在 “为你好” 里的焦虑。
最后一点淡蓝的光,落在日志封面的鲸鱼符号上。项莲的意识彻底模糊前,仿佛又看见林晓背着帆布包站在美术教室门口,指尖轻轻碰着展架上的一张卡片,口袋里的徽章,正泛着极浅、却很确定的光 ,像一颗刚睡醒的星,在晨雾里悄悄亮了。
星芒中学的轮廓终于完全融进夜色,像一场没说再见的告别。只有台灯下那本渐渐透明的日志,还留着点淡蓝的光,纸页间的鲸鱼符号,在光里轻轻晃,像在说:“会再见的,在某个‘喜欢被看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