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 30 章 ...
-
103 年 4 月,三胜医院门诊楼前的公告栏,红底黑字的 “XARX 热瘟定点收治医院” 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下面贴满了 “发热患者就诊流程”“医护人员防护规范”,每张纸的边缘都被手指翻得发卷,像是被无数双焦虑的手触摸过。
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里,气氛却像结了冰。张山把 “支援发热门诊名单” 拍在桌上,指尖在名单上敲得哒哒响:“医院下了死命令,每个科室必须派 3 个人去发热门诊,谁愿意去?”
没人说话。王医生低头翻着病历,笔尖在纸上划出无意义的线条;李医生假装咳嗽,偷偷摸了摸口袋里的口罩,那是他托人从国外带回来的 N95,舍不得用;最年轻的刘医生干脆说:“张主任,我孩子才半岁,老婆还在哺乳期,我要是被感染了,家里就垮了……”
借口像潮水般涌来,张山的脸色越来越沉。陆拾坐在角落,手里捏着笔,目光却落在桌下的手机上 ,半小时前,院办主任给她发了条短信:“抗疫先进个人优先晋升副高,市级表彰可加分,你年轻,机会要抓住。” 这条短信,是她上周帮主任写 “医院抗疫物资分配方案” 换来的消息,当时她故意在方案里加了 “优先保障重点科室骨干” 的条款,就是为了今天的机会。
“我去。” 陆拾突然开口,声音打破了办公室的沉默。所有人都抬头看她,王医生的笔停在半空,李医生的口罩从指尖滑了下来。“我年轻,没家庭负担,抵抗力强,去发热门诊合适。” 她站起来,走到张山面前,接过名单,“要是还缺人,我还能替班。”
张山愣了一下,随即松了口气:“好!陆拾你果然是科室的骨干!剩下两个名额……” 后面的话陆拾没听,她的手指在名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顿了顿,又加了句 “可负责发热门诊物资分发” 。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物资短缺的当下,谁掌握分发权,谁就掌握了 “人情筹码”。
4 月 10 日,陆拾第一次穿防护服进发热门诊。蓝色的防护服像层密不透风的塑料壳,戴上 N95 口罩和护目镜后,呼吸变得困难,镜片很快蒙上一层白雾。发热门诊的诊室里,挤满了戴着口罩的患者,咳嗽声、哭声、询问声混在一起,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恐慌。
“医生,我发烧 38.5℃,会不会是 XARX 啊?” 一个穿工装的男人举着体温计,手不停地发抖;旁边的老太太拉着孙子的手,眼泪掉在口罩上:“我们就是来看个感冒,怎么就被拉到发热门诊了……” 陆拾一边给患者量体温,一边耐心解释:“别慌,发烧不一定是 XARX,我们先做检查,确诊了会及时治疗。” 护目镜里的白雾越来越厚,她只能凑到患者面前,才能看清体温计的刻度。
中午换班时,陆拾去物资间领防护服。管理员老方正蹲在地上整理箱子,里面的防护服少得可怜,每个箱子上都贴着 “每日 1 套 / 人” 的标签。“陆医生,今天的防护服就这些了,省着点用,后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补货。” 老方叹着气,递给她一套皱巴巴的防护服,“昨天有个医生的防护服破了,想再领一套,我都没敢给。”
陆拾接过防护服,指尖碰到粗糙的布料,心里却有了主意。“老方,我看你整理物资挺累的,以后发热门诊的物资分发,我来帮你吧?” 她笑着说,“我每天最早来,最晚走,能帮你登记、分发,你也能歇会儿。” 老方正愁没人帮忙,立刻答应:“那太好了!以后物资间的钥匙给你一把,你看着分就行。”
从那天起,陆拾每天早上 6 点就到发热门诊,先打开物资间,把当天的防护服按人数分好,再悄悄留出 2 套,藏在物资间最里面的柜子里 。那里堆着废弃的消毒水空瓶,没人会注意。她还在柜子里放了个笔记本,记录每天截留的数量:4 月 11 日 2 套,4 月 12 日 2 套…… 到 4 月 20 日,已经攒了 20 套。这些防护服,是她精心准备的 “敲门砖”。
4 月 21 日晚上,陆拾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敲开了张山家的门。张山穿着家居服,头发乱糟糟的,看见她手里的袋子,愣了一下:“陆拾?这么晚了有事吗?”
“张主任,我来给您送点东西。” 陆拾走进客厅,把袋子放在茶几上,“发热门诊的防护服紧张,我知道您最近经常去各科室巡查,接触的人多,这 10 套防护服您拿着,自己注意安全。”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还跟物资科的人说了,以后给科室的防护物资,优先给您留一套。”
张山打开袋子,看着里面整齐的防护服,眼神里满是惊讶,又带着几分了然:“你这孩子,有心了。” 他之前还在担心防护服不够用,现在手里有了 10 套,心里踏实多了。“你在发热门诊也别太累,要是撑不住,就跟我说,我找人替你。” 张山的语气比平时温和了许多,他知道陆拾的心思,却没点破,陆拾帮他,他自然也会在晋升时帮陆拾。
离开张山家,陆拾又提着 5 套防护服,去了院领导李院长家。李院长开门时,还在打电话:“…… 防护服一定要优先给一线医生,不能让他们冒险……” 挂了电话,看见陆拾手里的袋子,皱了皱眉:“陆医生,你这是干什么?”
“李院长,我知道您最近为了抗疫的事忙得连轴转,经常去定点医院检查,” 陆拾把袋子递过去,“这 5 套防护服您拿着,您是全院的主心骨,得先保护好自己,才能带领我们抗疫。” 她特意提到 “定点医院检查”,李院长上周去其他医院检查时,因为防护服不够,只能在门口指挥,回来后还跟院办主任抱怨过。
李院长接过袋子,打开看了看,语气软了下来:“你有心了。发热门诊那边辛苦你了,有什么困难,直接跟我说。” 陆拾笑着说:“谢谢李院长,我没什么困难,就是希望热瘟能早点过去,大家都能安心工作。”
最后剩下的 3 套防护服,陆拾送给了吉安委的李处长 ,文雯的父亲。她通过药代李姐,打听出李处长的住址,4 月 25 日下午,她提着防护服,以 “神经外科医生汇报抗疫工作” 的名义,敲开了李处长家的门。
“李处长,我是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陆拾,” 她递过防护服,“听说您经常去各定点医院检查,发热门诊的医生都很敬佩您,这 3 套防护服是我们科室的一点心意,您用得上。” 她没提文雯,却知道李处长肯定明白,文雯之前在神经外科受了委屈,现在她送防护服,是示好,也是化解潜在的威胁。
李处长接过防护服,看了她一眼,语气平淡:“三胜医院的抗疫工作做得不错,尤其是发热门诊,患者反馈很好。” 这句话,是认可,也是承诺 ,以后陆拾在晋升时,他不会从中作梗。
4 月 30 日,陆拾找发热门诊的护士小吴帮忙。“小吴,你能不能帮我拍几张照片?” 她穿着防护服,背后用马克笔写着 “陆拾神经外科”,“就拍我查房、给患者量体温的样子,我想留个纪念。” 小吴平时受陆拾照顾(陆拾给她留过 N95 口罩),立刻答应:“没问题!我帮你拍得好看点!”
照片拍了 10 多张,陆拾选了最有感染力的一张 ,她蹲在一个小男孩面前,手里拿着体温计,护目镜上的白雾还没散去,背后的 “陆拾” 两个字格外醒目,小男孩的妈妈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感谢信。陆拾给照片配了段文字:“神经外科陆拾医生,连续 20 天坚守发热门诊,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工作 12 小时,用专业和耐心守护每一位患者,她说‘只要能控制热瘟,再累也值得’。” 然后,她把照片和文字一起,投稿给了《华民晚报》的 “抗疫特刊”。
5 月 10 日,《华民晚报》的 “抗疫特刊” 出版了。陆拾的照片刊登在第三版,旁边配着她的事迹介绍。科室里的医生看到报纸,都围过来看:“陆拾,你上报纸了!太厉害了!” 张山拿着报纸,笑着说:“陆拾为咱们科室争光了!我要把这报纸贴在科室的公告栏上!” 只有应立,拿着报纸,眉头皱得很紧,没说话。
当天下午,应立在发热门诊找到陆拾。她正在给患者写病历,应立走过去,把报纸放在桌上:“这照片是你让小吴拍的吧?投稿也是你自己投的?” 他的语气带着质疑,眼神里满是失望。
陆拾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抬头看他:“是又怎么样?我在发热门诊辛苦工作,拍张照片留个纪念,投稿宣传抗疫精神,有问题吗?”
“问题?” 应立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你截留防护服送礼,拍照片造势,都是为了晋升副高吧?陆拾,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做这些,到底是为了抗疫,还是为了你自己?”
陆拾的心跳瞬间加快,却还是强装镇定:“我在发热门诊每天工作 12 小时,照顾了 200 多个患者,难道这些都是假的?我送礼是为了让领导多关注发热门诊的物资短缺,拍照片是为了鼓舞大家的抗疫信心,你凭什么说我是为了自己?” 她站起来,推开应立,“我没时间跟你争,我还要给患者查房。”
应立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他想再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看着陆拾的背影消失在诊室门口。
7 月,XARX 热瘟逐渐得到控制。三胜医院的发热门诊撤销,陆拾回到了神经外科。8 月,“崇流抗击 XARX 先进个人” 名单公布,陆拾的名字赫然在列。颁奖那天,她穿着白大褂,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荣誉证书,台下的张山和李院长都在为她鼓掌。
9 月,副主任医师晋升评审开始了。评审会上,张山第一个发言:“陆拾医生不仅在导航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了 15 例高难度导航手术,还在热瘟期间主动请缨去发热门诊,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这样的医生,完全符合副高的晋升标准!” 李院长也补充道:“陆拾医生在抗疫期间表现突出,为医院争光,我推荐她晋升!” 吉安委的李处长坐在评审席上,没反对,只是点了点头。
评审结果出来了,陆拾全票通过,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消息传到科室,大家都来祝贺她:“陆医生,恭喜你!以后就是陆主任了!” 陆拾笑着道谢。
当天晚上,陆拾一个人坐在导航手术室外。
手机响了,是母亲张兰打来的:“拾拾,听说你晋升了?太好了!你弟弟在县医院也评上主管护士了,你有空回来看看吧?” 陆拾握着手机,语气软了下来:“妈,我知道了,等忙完这阵就回去。”
挂了电话,陆拾站起来,走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