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纸上的隐喻(中) ...
-
宿舍台灯像一枚小小的孤岛,光圈之外都是夜。
姜·伊莉丝把展览感想表摊开,笔尖在空白处悬着好一会儿。
她换了种办法:先记要点。
“光比。” “笔触的方向。” “视线控制。”
越写越顺,她却在页边无意识地画了个小弧——像某个人嘴角的弧度。
她怔了一瞬,干脆把那一角撕下,揉成团,抛进垃圾桶,又把剩下的纸整齐压平。
安全版完成了。
她把“安全版”整齐地装进透明夹,动作干净利落。
至于那一张越写越像告白的“秘密版”,她没有扔——而是塞进素描本最底层,像把一块过热的铁藏进厚纸里。
封好本子的瞬间,她才发现手指指腹蹭上了石墨,留下一道不明显的灰痕。她没擦,任它在指尖上一点一点干去。
……
第二天,艺术史教室。
老师把眼镜推上去,扫视一圈:“今天不交纸面。随机点名,读你们的参观感想。”
一阵细微的动静在教室里扩散开来。
有人临时改字,有人翻页找最像“正解”的那段。伊莉丝把透明夹扣牢,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另一只手自然地压住了桌洞里那本素描本的边角——那里,藏着昨晚被她塞进去的“秘密版”。
点名从后排开始。
几个同学读到“巴洛克式光影”“叙事张力”“符号学”之类的词,老师时不时点头或追问一句。
轮到她之前,时间像被刻意拉长了一截。
“姜·伊莉丝。”
她起身,没看桌洞,直接抽出了安全版。
“我认为这次展览里,光线是引导叙事的第一要素。比如——”
她的声音不快不慢,清晰、克制,像是让每一个词都站在应有的位置。
读到三分之二,她忽然短暂停了半秒——那句“人物的凝视在不经意处泄露了情绪”几乎就要滑出口,可她把“泄露”改成了“显示”,顺势接下去。
老师合上笔记:“很完整,但我更想听到你自己的角度。你在现场停留在哪幅画前的时间更久?为什么?”
“……第三展厅的半肖像。”
“好。下次多写你‘看见了什么’,而不是‘应该看见什么’。”
简单的点评,没有人会多想。
伊莉丝把纸放回透明夹,坐下时才发现,自己压着素描本的那只手指腹,已经把桌面蹭出一道淡淡的灰色。她收回手,顺势把那本素描本推进去更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