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民情汹涌 ...
-
应天府衙门的铜钉大门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
徐婉如站在阶前,整理了一下湖蓝色杭绸比甲,深吸一口气。
今日的拜见,关乎徐家丝庄的存亡。
“苏州织户徐氏,求见赵知府。”她的声音清越,在空旷的门廊里激起细微回响。
门房是个精瘦的老吏,眯眼打量着她:“赵大人今日公务繁忙,姑娘改日再来吧。”
婉如从袖中取出拜帖,轻轻塞过一锭碎银:“烦请通禀,就说苏州徐明远之女,为丝捐之事求见。”
老吏掂了掂银子,脸色稍缓:“姑娘稍候。”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婉如的目光扫过衙门照壁上的“明镜高悬”匾额,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这面“明镜”照见的,从来都是权力的游戏。
偏厅里,赵士蕃正在品茗。见婉如进来,他放下茶盏,笑容可掬:“徐姑娘亲自来访,所为何事啊?”
“知府大人明鉴。”婉如行礼后直起身子,“去年苏州府核定丝捐为每机三钱,今岁突然增至五钱。家父病重,丝庄艰难,恳请大人体恤。”
赵士蕃慢条斯理地拨弄着茶盖:“此乃布政使司定例,本官也难更易啊。”
婉如从怀中取出账册:“大人,这是近三年苏州丝业行情。若按五钱征收,三成机户将无力经营。届时不仅税收难保,万千织工生计更是堪忧。”
赵士蕃眼中闪过讶异。他未料到这个年轻女子竟准备得如此周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大人,沈文渊求见。”
沈文渊青衫磊落,手持一叠文书进来。见到婉如,他微微一怔,随即向知府行礼。
“子深来得正好。”赵士蕃笑道,“徐姑娘正在说丝捐之事。你刚从苏州考察归来,说说见闻。”
文渊看向婉如,见她目光沉静,便直言道:“大人,学生确实走访了苏州丝户。现今生丝价涨,若再加捐税,恐生民变。”
他呈上文书,“这是学生整理的机户收支明细。”
婉如适时接话:“知府大人,徐家愿带头试办联机互保之法。大户带小户,统一购销,既可稳定丝价,又能确保税源。”
她取出一份精心拟定的章程,“这是具体条陈。”
赵士蕃翻阅着两份文书,沉吟不语。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怎么回事?”他不悦地问道。
衙役来报:“是织工聚集,为捐税之事请愿。”
婉如与文渊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惊讶。这场聚集,不在他们预料之中。
赵士蕃面色一沉,正要发作,婉如急忙道:“大人,让民女前去劝说吧。织工们认得徐家招牌。”
得到首肯后,婉如快步来到衙门外。数百织工群情激愤,见到她出现,喧哗声稍止。
“各位乡亲!”婉如登上石阶,声音清亮,“徐家理解大家的难处。今日我正是为此事而来向知府陈情!”
她举起手中的章程:“知府大人已经同意考虑我们的方案——大户带小户,共度时艰!徐家承诺,无论捐税如何,收购价绝不压低!”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一个老织工高声道:“徐姑娘,我们信你!但你说话可算数?”
“我徐婉如在此立誓:若违此诺,天地不容!”她的声音坚定,目光灼灼。
文渊站在门内,望着婉如挺直的背影,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这个女子,比他想象的更加勇敢、智慧。
回到偏厅,赵士蕃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徐姑娘好手段。”
“全赖大人英明。”婉如谦逊垂首,“若是准了联机互保之法,捐税可分季缴纳,年底结清。这样既解了机户眼前之急,官府税收也有保障。”
赵士蕃沉吟片刻,终于点头:“也罢,就依此试行半年。”他转向文渊,“子深,此事你协助督办。
两人退出衙门时,日已中天。
“多谢沈公子相助。”婉如轻声道。
文渊摇头:“是姑娘准备周全。那份收支明细,比我整理的还要细致。”
婉如微微一笑:“毕竟关乎身家性命。”她望向远处依然聚集的织工,“其实,我料到今日会有请愿。”
文渊惊讶地看着她。
“昨日我就听说有机户要聚集请愿。”婉如低声道,“我故意没有提前告知官府,就是要让赵大人亲眼看到民情汹涌。”
文渊肃然起敬:“姑娘深谋远虑。”
“在商场上,时机就是一切。”婉如的目光变得深远,“就像生丝价格,早三天和晚三天,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分别时,文渊忽然道:“姑娘可知道,今日为何我能及时赶到?”
婉如摇头。
“是令弟文修一早来找我,说姐姐独自面对知府,恐遭为难。”文渊温和地道,“他虽年少,却很有担当。”
婉如眼中泛起暖意:“那个傻孩子...”
她转身离去时,文渊注意到她衣袖内侧绣着一朵小小的玉兰花,清雅别致,正如她本人。
回到丝庄,婉如立即召来掌柜:“立刻放出消息:徐家丝庄明日开市,生丝收购价每担提价二钱。”
掌柜吃惊:“姑娘,这...”
“照做就是。”婉如神情笃定,“要让所有人看到,徐家的承诺不是空话。”
窗外,暮色渐浓。应天府的城楼在夕阳中投下长长的影子。阴影之中,有微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