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章时总在跟着林野“揪着心”——他攥着橘子硬糖在走廊里站了十分钟的窘迫,对着顾砚背影排练二十遍问话的纠结,连“借橡皮”都要提前在心里过语气的紧张,像极了我们年少时喜欢一个人时的“自我束缚”:不是不想靠近,是怕自己的笨拙会搞砸一切;不是不敢说话,是把“被喜欢的人注意到”这件事,看得太重太重。
特意把“胆怯”拆成无数个“没说出口”的瞬间:没递出去的橘子硬糖、没问出口的数学题、没敢回应的笑容、没一起走的小路,这些不是林野的“懦弱”,是少年人最纯粹的小心翼翼——他怕自己的喜欢太直白会吓到对方,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嫌弃,怕自己的刻意模仿会被看穿,所以只能把心事藏在“借橡皮”“数水珠”的小事里,把想说的话,都写进小说和草稿本里。
顾砚那些“没被接住”的温柔,藏着双向奔赴的伏笔:递橡皮时的沉默、提醒“别弄折尺子”的关心、问“你家也走这边吗”的主动、说“冷就关窗”的在意,其实都在悄悄给林野台阶。可林野当时被“胆怯”裹着,没敢接——不是没看见,是不敢相信“他居然会注意我”,这份“不自信”,比胆怯本身更让人心疼。
最后林野在小说里写“慢慢勇敢”,是和自己的和解:他终于懂了,喜欢一个人不用完美,哪怕说话发颤、问错问题也没关系;终于敢期待“下次能说更多话”,哪怕只是分享一颗糖、一道题。就像年少时的喜欢,本就该带着点笨拙的勇气——不用排练八百遍,不用怕搞砸,只要敢迈出第一步,那句“你吃饭了吗”,就已经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