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灰色尽调 ...
-
缄默期第九天,港城一家挂着“亚太医药真实世界研究院”牌照的尽调公司,突然启动了一场名为“干眼流行病学巡讲”的全国性活动。这场活动名义上是公益学术交流——给合作的960家医院送去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免费的工作午餐,以及一场15分钟的快闪报告,内容围绕“干眼患者用药习惯调研”展开,听起来与普通学术推广并无二致。
但没人知道,每台用于播放报告的投影机里,都被悄悄插入了一枚加密U盘。当讲师在台上讲解枯燥的流行病学数据时,U盘正以每秒10MB的速度,将Frozen365数据库的碎片——患者就诊日期、接诊科室、处方药物数量、对应的角膜曲率K值、用药依从性打卡记录——一寸寸吸进本地硬盘,再通过加密网络实时传输回港城的服务器。
这些碎片不是随机抓取的数字,而是林雾过去365天里,用脚步丈量出的“干眼诊疗轨迹”:在三甲医院,医生更倾向于开具联合用药处方,角膜曲率≥46D的患者复诊率比普通患者高23%;在社区医院,单药处方占比达78%,但患者平均用药周期比三甲医院短1.2个月;甚至连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都能在“处方量波动”里找到痕迹——南方梅雨季,因湿度高导致的干眼症状缓解,处方量会下降15%。
两周后,一份120页的尽调报告PDF准时发送到顾沉的邮箱。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干眼市场的流行病学特征、患者分层需求、用药偏好差异,数据详实到连“不同职业患者的日均用眼时长对用药频率的影响”都有明确结论。但最关键的信息藏在附录里——只有一张彩色热词云图,其中最大、最醒目的两个词组,赫然是“15 min-5 box”。
“15 min”代表的是国内干眼专科医生的平均看诊时长,比国际标准的20分钟短了1/4,侧面反映出基层诊疗资源的紧张;“5 box”则是医生单次处方的平均滴眼液盒数,按每日4次、每次1滴的常规用量计算,刚好够患者使用3个月,既符合干眼治疗的疗程需求,又能减少患者频繁复诊的负担。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组,像房角镜下清晰可见的小梁网结构,将干眼诊疗的“真实生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纸上——尽调公司用数据证明,Frozen365不是虚构的模型,而是能精准反映临床实际的“活数据库”。
CBAC的路演现场设在港交所旁的国际会议中心,灯光被特意调暗,只有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亮着冷光。顾沉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站在台上,手里握着激光笔,翻到PPT的最后一页——第72页。页面设计极简,黑底白字,一条复杂的估值公式居中对齐,像一道刻在黑夜里的数学证明:
V = (RWD × PFS × 0.618) / (σ× t)**
他用激光笔逐一指向公式里的参数,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 RWD(Real-World-Data):即Frozen365数据库收录的27万张真实处方,每张处方都附带可溯源的角膜曲率数据,是估值的核心“基石”;
- PFS(Patient-Follow-Success):患者随访成功率,根据Frozen365的跟踪记录,干眼患者规范用药后的3个月复诊率达61.8%,这个数据直接决定了药物的长期市场渗透率;
- 0.618:黄金分割比例,不仅是美学上的“完美常数”,更是算法通过10万组历史数据拟合出的“市场转化系数”——复诊率61.8%的患者中,有61.8%会选择长期续方,构成稳定的现金流;
- σ(Sigma):角膜厚度标准差,取Frozen365数据库中42万患者的平均角膜厚度标准差0.037mm,代表数据的“离散度”,数值越小,说明患者群体特征越稳定,药物疗效预测越精准;
- t(time):CBAC所持干眼药专利的剩余保护期,共1.8年,专利期内的垄断收益是估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激光笔的移动,屏幕右下角的计算器图标自动跳动,实时计算出最终结果:V = 32.1亿港币。这个数字比最初的9亿估值翻了近3.6倍,与顾沉之前用DCF模型测算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台下瞬间陷入短暂的安静。前排的量化基金PM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敲击,似乎在验证公式的合理性;后排的家族办公室女掌门拿出笔记本,用荧光笔在“32.1亿”旁画了一条向上的抛物线,眼神里闪过一丝认可;几位OTC场外大佬则低声交流着,讨论着这个估值对应的ACAD代币兑换比例。
就在这时,角落里突然传来一个小声的嘀咕,声音不大,却恰好被台边的麦克风放大,清晰地传遍全场:“这不就是把干眼症当天气期货炒吗?用数据编个公式,就把估值翻好几倍,跟赌未来的降雨量有啥区别?”
这句话像一把一次性穿刺刀,瞬间划破了现场严肃的“无菌氛围”。全场先是安静了0.5秒,随即爆发出低低的笑声,有人附和着点头,有人则带着看热闹的表情看向台上的顾沉,想知道他如何回应这尖锐的质疑。
顾沉却没有反驳,也没有解释。他只是抬手按下遥控器,让公式停留在屏幕上,不再翻动PPT。白色的公式在黑色背景上格外醒目,像一张被放大的角膜地形图,牢牢钉在所有人的视网膜里。
他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天气期货的核心是‘不可控’,你无法预测明天是否会下雨;但干眼诊疗的数据是‘可追溯’的——27万张处方、42万患者的角膜曲率、61.8%的复诊率,每一个数字都来自真实的临床场景,不是编出来的模型。”
他顿了顿,激光笔再次指向“σ=0.037mm”:“这个标准差告诉我们,干眼患者的角膜厚度分布是稳定的,药物疗效的预测误差不超过3.7%;而1.8年的专利期,是法律赋予的垄断保护。这不是赌博,是用真实世界数据给医疗资产定价——就像用角膜地形图指导激光手术,每一刀的深度、角度,都有数据支撑。”
笑声渐渐停止,台下的讨论声也变成了认真的交流。那位量化基金PM抬起头,眼里没了最初的怀疑,反而多了几分兴趣;家族办公室的女掌门则放下笔记本,举起手提问:“如果Frozen365的数据后续出现更新,估值模型是否会同步调整?”
顾沉点头:“当然。我们会每月更新一次RWD数据,每季度重新计算估值,所有调整都会上链公示。就像角膜瓣愈合需要定期复查,CBAC的估值也需要跟着真实数据‘动态修复’。”
路演结束后,几位投资人主动留下来,想进一步洽谈ACAD代币的认购细节。顾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回到舞台中央,看着屏幕上那条静止的公式,指尖轻轻触碰投影幕布——仿佛能摸到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温度”:林雾跑医院时磨破的高跟鞋、医生在处方上签下的名字、患者复诊时期待的眼神。
这些不是冰冷的期货筹码,而是构成医疗行业“真实肌理”的细胞。而他要做的,就是用这条公式,把这些“细胞”的价值,清晰地呈现在资本市场面前——让医疗数据不再是被隐藏的“黑箱”,而是能支撑起合理估值的“透明基石”。
顾沉关掉屏幕,转身走出会议室。走廊里的时钟显示“T-10”,距离港交所聆讯还有10天。他掏出手机,给林雾的Telegram发了一条消息,只有一个公式的截图,没有多余的文字。
几秒钟后,林雾回复了一个“OK”的表情,后面跟着一串数字:0x0A0D。
顾沉笑了。他知道,那串代表角膜散光阈值的代码,不仅是数据校验的密钥,更是他们对“真实”的共同承诺——就像角膜的曲率无法造假,医疗数据的价值,也永远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