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写的好大一段,昕光奴的心里描写,但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后面,你们就知道了他是什么人了。
世民:武媚娘不准教我孩子,转首,昕光奴,要争!夺权!冲!阿兄帮你!
后来世民:我艹,朕养出了什么?
昕光奴他要没想,那他怎么可能会说出谁读书厉害。
野心和温柔矛盾吗?
昕光奴:我就是立牌坊,又能如何?哈哈哈。
1. 《唐律疏议》(唐代根本法典):唐代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法典,由长孙无忌等重臣编撰,以《隋律》为基础修订,涵盖“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范本。文中提及的《杂律》(管民间纠纷、商事违规)、《职制律》(管官员、宗室职责与禁令),均是其核心篇章,李暮学习这两部,精准对应“宗室禁商、官员权责”的需求,符合唐代贵族子弟学律的重点。
2. 宗室/官员禁商(唐代律法核心条款):唐代《职制律》《杂律》明确规定,宗室(亲王、郡王、世子等)、官员不得“私置邸店、作坊”“参与商事经营”,表面理由是“防与民争利”,深层目的是防止贵族、官员通过经商积累经济实力,形成私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如汉代诸侯因经商富可敌国,最终叛乱)。文中魏征、房玄龄点出“孩童持金过市”“类比蓄养私兵”,正是对这一条款立法本意的精准解读;李暮“店铺挂在商人名下”,则是唐代贵族规避该禁令的常见手段(虽皇帝默许,但仍有被弹劾风险)。
3. 开元宗室营商诏令(唐代专项政策):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加强皇权、约束宗室,出台专项诏令,要求宗室“各守本份,不得私置邸店、作坊于京畿(长安、洛阳周边)”,比《唐律疏议》的规定更严格,目的是防止宗室在京畿重地聚集财富、拉拢人脉。文中姚崇提及此令,点出李暮“行为已涉嫌违规”,说明其“幕后经商”虽隐蔽,但仍触碰了开元朝的政策红线,也解释了为何大佬们担忧他被御史弹劾。
4. 明法科(唐代科举科目):唐代科举除“进士科”“明经科”外,还有“明法科”,专门选拔熟悉律法的人才,主要授予大理寺(司法机构)、刑部、御史台等部门官职。贵族、官员子弟若想通过“明法科”入仕,或将来处理家族/地方事务,需在10岁左右开始学习《唐律疏议》。
二、关键名词
1. 册页书(唐代书籍形制创新):唐代主流书籍形制是“卷轴”(将文字写在长纸上,卷成轴,翻阅需展开、卷起,不便携带),而“册页书”是李暮的创新——将长纸按章节裁剪,用麻线缝合一侧,形成类似“现代书籍”的形态,便于携带、翻阅和标注。这种形制虽简陋,但在唐代属于“首创”,文中称其“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历史背景下“形制创新引发关注”的逻辑,也为《火烧赤壁》“热销”增添了合理性(书籍本身更易传播)。
2. 御史台(唐代监察机构):唐代最高监察机构,主要职责是弹劾官员、宗室的违规行为(如贪腐、越权、违规经商),官员称为“御史”,以“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著称(俗称“言官”)。文中上官婉儿提醒“小心御史台冰炭之言”、李暮提及“阿翁被御史弹劾”,均体现了御史台的“监察职能”,也是大佬们担忧李暮的核心原因——其经商行为极易被御史盯上,引发弹劾。
3. 永业田/口分田(唐代均田制核心):唐代“均田制”下,政府将土地分给百姓,分为两类——- 永业田:百姓可终身拥有、死后继承,主要种植桑麻;- 口分田:百姓成年后分配,年老/死亡后需归还政府,主要种植粮食。文中李暮提及“孩童因家中无永业田、口分田被售卖”,正是唐代均田制崩溃的缩影(开元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或被卖为奴),也解释了他“招募孩童做工”的初衷,贴合唐代社会背景。
5. 《贞观政要·俭约篇》(唐代教化典籍):《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念与言行的典籍,“俭约篇”侧重强调“君主、贵族需节俭,不可奢侈浪费、聚敛财富”,是唐代贵族子弟“修身养性”的必读书籍,也常作为“惩戒抄本”(如文中惩罚抄十遍,既惩戒,也暗含“警示李暮不可过度敛财”的意味)。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1. 贞观初年关中饥荒(李世民的历史记忆):历史上贞观元年(627年),关中地区爆发严重饥荒,百姓因缺粮被迫“卖儿鬻女”,李世民为缓解灾情,不仅开仓放粮,还自掏腰包买下被卖孩童,送还其父母。他曾亲身经历过百姓之苦,更能认可李暮“招募孩童做工”的对策,而非单纯指责其“违规经商”。
2. 汉之诸侯坐大(历史借鉴):汉代初期,分封的诸侯(如吴王刘濞)通过经商(煮盐、铸钱)积累巨额财富,再凭借经济实力招揽人才、蓄养私兵,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唐代统治者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在《唐律》中严格限制贵族经商,防止“诸侯坐大”的历史重演。文中房玄龄以“汉之诸侯”为例,解释《唐律》抑贵族经商的深层原因,正是唐代“以史为鉴”治国理念的体现。
3. 长安夜禁解除(唐代年节政策):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夜间坊门关闭,禁止行人通行),但在重要节日(如除夕、上元节)会“解除夜禁”,允许百姓夜间出行、游玩,时间通常为一个月,称为“放夜”。文中提及“除夕过后解除夜禁一个月”,正是唐代“放夜”的年节政策,也为《火烧赤壁》及周边“热销”提供了场景支撑——夜禁解除后,市面更繁荣,百姓有更多时间、机会购买书籍与周边。
4. 孩童持金过市(典故化用):原典故指“小孩拿着金子在集市上走,极易引来盗贼”,比喻“自身实力薄弱却拥有巨额财富,必然招致灾祸”。文中大佬们用“孩童持金过市”形容李暮,精准点出其“年少位卑、骤得巨富”的危险处境——既无深厚根基,又拥有大量财富,极易成为他人觊觎、攻击的目标,比“贵族经商”本身更危险,也让李暮认清了自身的核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