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十三章:早班地铁 ...
-
高三下学期的气氛像一根不断绷紧的弦,压力无声无息地弥漫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梁念卿感到有些喘不过气,密集的考试排名、做不完的习题卷、以及周围同学伏案疾书的背影,都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窒息。
再三权衡后,她向老师提交了走读申请。幸运的是,新家离地铁站只有几百米,而地铁可以直达学校附近。这个理由最终获得了批准。
于是,生活开始了新的、高速运转的节奏。
每天清晨五点半,闹钟准时响起,梁念卿在一片漆黑中挣扎起床,快速洗漱。顾锦藤无论多困,也会强撑着起床,骑上那辆白色小电驴,送她去地铁站。清晨的风还带着寒意,梁念卿紧紧抱着顾锦藤的腰,脸颊贴在她温暖的背上,争取这短短几分钟路程的补眠。送到地铁站门口,看着梁念卿进入地铁站,顾锦藤才调转车头回家,继续补个回笼觉。
梁念卿挤上最早一班地铁,车厢里空位不少,但她通常选择站着,拿出单词本或古诗文小册子默背。出了地铁站,距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她会在路边随机寻找共享电动车,扫码骑上,风驰电掣地赶往学校。如果运气不好找不到车,她就深吸一口气,开始晨跑,必须在打铃前冲进教室。每一天,她几乎都是压着上课铃声踏入教室门。
晚上九点,晚自习结束。同样的流程反向操作一遍——找车或跑步去地铁站,挤地铁回家,而出站时,顾锦藤总是已经骑着电动车等在那里了。载着她,穿过夜晚的街道,回到那个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家。日子就这样在高强度的奔波和学习中充足地流逝,疲惫却规律。
然而,年前的长时间请假自学,终究还是引起了学校领导的不满。一天,班主任找到梁念卿,委婉地表示领导希望和她的家长沟通一下。梁念卿沉默片刻,拨通了顾锦藤的电话。
于是,以“姐姐”身份的顾锦藤,被请到了学校教务处。
谈话的气氛并不融洽。教导主任语气严肃,强调学校的纪律和集体性,认为梁念卿长期缺席集训和课程,造成了不良影响。顾锦藤听着,眉头越皱越紧。她想起梁念卿那些因为担忧她而心神不宁、无法练习的日子,想起她为了照顾生病的自己而奔波,心底涌起一股护犊般的情绪。她没等主任说完,便直接顶了回去,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火气:
“你们学校的教育方式怎么样,你们自己心里没有数吗?我妹妹她有自学的能力,并且她之前请假也是迫不得已,为什么非要抓着她在学校的形式?如果她在家里学习效率更高,为什么不能通融?”
教导主任的脸色沉了下来:“如果每个学生都像她这样想自学就自学,想不来就不来,那还要学校有什么用?校规校纪放在哪里?其他学生看到了会怎么想?这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双方各执一词,火药味渐浓,班主任被迫在一旁打着圆场。
最终,或许是懒得再纠缠,级长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他让班主任给梁念卿开了一张为期两周的“特殊”请假条,并要求班主任在每天上课时开启网络课堂直播投屏,让梁念卿在家也能同步听课。名义上是“回家好好休息调整”,实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变相的隔离。
梁念卿拿着这张假条,心情复杂。她暂时离开了令人压抑的教室,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
就在这段时间,艺考成绩公布了。
查询成绩那天,梁念卿的手心全是汗。网页加载缓慢,每一个字节的跳动都牵动着她的神经。
成绩弹出——未通过本科线。
一瞬间,她只觉得眼前一黑,耳朵里嗡嗡作响,整个世界的声音都远去了。血液仿佛凝固,心脏沉甸甸地往下坠。虽然早有预谋,但当冰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那种打击依然是毁灭性的。于是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久久没有出来。
直到几天后,她调整心情回学校取东西,才从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低落气氛中得知,这次艺考整体成绩都不理想,没过线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互相打听分数,发现梁念卿的分数竟然还算其中不错的。
她恍然想起集训的那段日子,那时梁念卿失业、生病、和家人关系破裂,桩桩件件都牵扯着她大半的心神。她频繁请假,人在书法室,心却飘向那个十几平米的小屋和深处困境的爱人,根本无法和其他人一样心无旁骛地投入练习。能得到这个分数,或许真的已经是在那种情况下尽力后的结果了。
但这个认知并未带来太多安慰。艺考未过线,意味着她通往理想大学的道路骤然收窄,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了文化课上。她必须用高考文化课的分数,去弥补专业的不足,去争夺那些所剩无几的机会。
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梁念卿感到肩膀上的重量又增加了数倍。前路似乎更加艰难,但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了笔,目光投向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文字,开始了更加艰难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