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少年游(二) ...

  •   公孙祈来之前,筵席才开始不久,钟桢给众人备了好酒,众人在闲聊,有聊民生的,有聊所谓君子的。

      这个话题好巧不巧正是赵寓开的头,他接着道:“诸位可听过余城近日传来的歌谣?”

      那个率先讨要木犀的人回应了,他名秦暮,接话道:“我听过,好像是‘月出东山,千里明焉;月出东关,千里照焉。有佳公子,为民请焉;有好公子,为民祈焉。’”

      这首歌谣公孙祈是亲耳听到过的,那晚的灯火又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残酷的和温馨的,那些人性中温情的地方使她振作,不至于绝望,在黑暗中迷失。

      赵寓赞许道:“正是秦兄所颂的这首歌,是说当时太子畅深夜带着余城众人去赈灾,人们深为他的仁厚所感,做歌谣以传颂。所以在下以为,公子畅自然是担得上一句君子之称的。”

      他的这个话题开得巧妙,一来就是在奉承君主公子,而且还有理有据,众人只要不是傻了都不会反驳。

      然而在坐的各种人都有,有他这样乐于奉承的,自然也有傻的人。

      一位独眼的门客听了这话心里另有想法,他名冷刀,是最近才拜入钟桢门下的食客。

      冷刀和冷戈出自同门,都是师父冷心的徒弟,然而不同于冷戈的极端,他更像师父,把杀人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不想为之而死。师父师兄欲杀人反而被杀,这是天地常态,他虽然遗憾但并不会执着复仇。

      余城公孙氏被夷族,他自然不会再留在原地,于是舍了一只眼逃了出来,听说丞相钟维之好交朋友养门客,于是过来混口饭吃。

      他原是余城的,自然知道当时的内情,除了坚持真相,更是因为他的命是公子无虑救下的。几年前他要饿死在路边时,是公子无虑给他食物,更让他有机会拜在师父门下。

      冷刀反驳道:“我就是余城来的,知道当时是因为公子无虑慷慨赴死,城主才答应太子赈灾。余城国人也是感念公子无虑的大义,才自己带着粮食提灯去帮忙,他们所歌颂的,应是公子无虑。”

      场面一度变得尴尬起来,本来是奉承太子畅的一个话题,结果还碰到了一个知道内情的老实人,众人听他所说又不似作假,只觉得他好没眼力见。

      赵寓觉得今天真不宜出门,怎么连连被拂了面子,冷刀这人长得五大三粗,随身背着刀,还只有一只眼,怎么看都不是好惹的。

      于是他一连痛饮三大杯酒,壮了胆子,才敢回复道:“冷兄此言是说太子畅担不起君子之称么?可若不是太子殿下去要求公孙端赈灾,他的儿子怎么会知道灾情而惭愧自尽?这余城公孙氏都因造反被夷族了,他家公子有什么好夸耀的?归根结底还是太子殿下有君子之风。”

      有人听得激动,直应和“好”。

      赵寓说完自己都不禁品味了自己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还用三个问句拷问对方,心里不由得感叹自己辩论之术又长进了。

      这场面又被掰了回来,目前依旧是赵寓占了上风,但他给自己树了个假想的敌人,其实冷刀没兴趣同他争辩谁是君子,他只是性子直,想把他以为的实情说出来而已。他现在就没兴趣再回复赵寓。

      赵寓一个人打了胜仗,对面毫无反应也让他下不来台,场面再度尴尬了起来,他真感慨天下怎有这样的境地,辩输了尴尬,辩赢了也尴尬。

      还得是钟桢出来打圆场,他笑着道:“赵先生同冷先生所言都有理,依我看,这歌并非只唱给一位君子的,公子无虑舍身取义,太子殿下践行仁义,我看都是君子。

      “试问天下除了宋国,哪国的公子会因饿殍载道而悲恸自绝?哪国的公子会在半夜亲自带着众人去派发粮食?此二子独我宋国才有,是宋之福气!”

      钟桢这番话甚妙,不仅两边都照顾到了,还把这话题拔高到称赞宋国的高度,这话术是赵寓都五体投地的。在坐众人称赞钟桢,称赞宋国之声不绝。

      要说尴尬,其实最尴尬的人是公孙祈,那个假的太子殿下正是她,她曾经所做之事,现在被别人用来讨论称不称得上君子,她何德何能。

      如果大家知道所称的君子就在他们眼前,他们估计就不会再这么崇敬了,公孙祈莫名地还体会到了一丝落寞的情绪。

      而时时关注着外甥女的钟桢,他自然也捕捉到了这丝情绪,于是他把话题给过了,对众人道:“今天公主殿下参加筵席,不妨由殿下来出问题考考诸位先生?”

      这个提议有意思,他们都好奇久居深闺的公主殿下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若是问得不合适还会贻笑大方,看热闹不嫌事大。

      秦暮第一个赞同道:“维之君说得对,不能我们光顾着聊天了,公主殿下也请一起才是!”

      新鲜刺激感将公孙祈的落寞一扫而空,她本身是很喜欢这个环节的,对待这个世界,她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她时常问先生,如今有机会向更多的“先生”讨教,她何乐不为呢?

      公孙祈望向钟桢,钟桢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告诉她大胆地问就是,他会给她介绍这些先生。

      公孙祈在心里酝酿了一下,于是大方开口道:“诸位先生,祈有礼了。祈实在愚笨,常为诸多问题困于心衡于虑,不得开解,今日有幸请教诸位先生,祈有三问:

      “一问芸芸众生是否平等。如平等为何有国人野人、贵族奴隶之分?如不平等,又是谁定下的规矩,此规矩是否合理?

      “二问治国之术当行如何。以重徭役换宋之安立于九州,以轻徭役换民之饱食于宋国,此两者当如何权衡?如何才有两全之法?

      “三问当世之局应如何破。虎狼之师未尝败仗,仁义之邦屈辱求援,国君亦想问于天下,何为正义何为不义,不义反胜的当世之局,究竟如何可破?”

      众人皆沉默。

      原想听个笑话,没想到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叩问。

      真正有学识的人在以本门理论构思如何解答,滥竽充数者在暗暗惊叹,不敢再发一言,努力变得静默以免被别人推出来丢脸。

      总之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人再轻视这位二八年华的公主。

      知道内情的钟桢在心里感慨,这一番出国为质的经历让小丫头改变了不少,不过她还是那么稚嫩,芸芸众生是否平等这种话竟是从诸侯的公主口中问出来的,不知旁人听了是可叹还是可笑。

      公孙祈之所以被楼渰视为是无上干净的人,正是因为这份幼稚和纯粹。处在云端自然有其无垢的秉性,而生于淤泥的青莲更能说得上干净。

      公孙祈用心活着,她情愿会痛也要去明白这些,她没有安于历代享乐的世俗,却与平民共情,为此而疑惑。她静静地端坐着,等候有人能解答她的疑惑。

      首先回答的是打碎了玉杯的董约,他的举止很规矩,不像赵寓等人跳脱。

      董约恭敬回道:“公主殿下心怀社稷是宋国之幸,这三个问题也都是好问题,在下不才,斗胆回答一二。

      “其一,在下以为众生从诞生便非平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能言语,能制造,自然脱颖于草木虫鱼。而就人本身而言,亦有等级尊卑,先王制律,君臣父子,以下侍上,由此才能使国家安定,家庭和睦。

      “其二,在下以为治国者唯‘仁义’而已。重役未必能使宋国安立于九州,不行仁义,民乏而生怨,则国不得安宁。民是载舟之水,亦是覆舟之泪。如今宋伯与太子畅以仁义待万民,万民无有不感激的,皆以歌谣称颂,是彰仁义之善。

      “其三,在下以为破局者亦唯‘仁义’而已。使各国皆行宋国之道,以仁义治天下,则天下皆得安和,万民敬而侍君主,君主仁而治万民,斯天下太平矣。”

      这番回答基本是宋国的主流观点,上行则下效,宋伯行仁义,则诸子多学仁义。

      在场许多人都连连称赞,当然也有后悔的,自己有差不多观点只可惜没有抢到这个机会先说。

      公孙祈听得仔细,如今她更能理解她的父亲了,行仁义则天下治,余城之主不行仁义则民生艰难,最终导致自己也走向灭亡。她向董约行礼致谢。

      有人开了先河,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声音涌现。接着开口的是陆炼,他穿着玄色深衣,人也如同衣服,浑身散发着冷峻的气质。

      如果说董约所代表的是宋国的守旧派,那陆炼代表的则是改革派。

      他道:“在下并不认可董兄所言,首先一点,公主殿下心怀社稷究竟是否是宋国之幸,还请诸位多思考一二。殿下身为女子,本应侍候父母,相夫教子,如今却担心起国事了,不正是说明宋国沉疴难起,需要大刀阔斧变法。”

      这话颇有些使人醍醐灌顶的意味,众人皆沉思起来。公孙祈也感到不好意思,他这话多少有责备的意思,认为她应该乖乖在宫里孝顺父母,而不是参加他们的筵席。

      但是她真的很喜欢听大家讨论这些,她自己看书也难懂的道理,怎么思考也没有头绪,而听诸位先生一讲,就感到心里明快清澈起来。

      钟桢拍了拍公孙祈的肩以示宽慰,他插话道:“祈殿下天生一颗玲珑心,还望诸君莫要再言此类话。今后我还会邀请殿下前来,请诸君待之以礼。”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少年游(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