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上了山的技术专家们需安置住处,唐荼荼引他们到了小院,笑眯眯击了两下掌。

      “这就是咱们的专家宿舍啦。山上清贫,没县里富庶,让诸位受累了,好处是屋里一应家具都是新的,炭火也足。咱们快工快活儿,争取年前送各位回家过年。”

      院不小,人却多,住屋安排得紧凑。从院外看灰墙灰瓦,进屋瞧也没几样锦绣,一床一箱一桌一椅,一个脸盆架,一只煮水的小炉,就是全部了。

      墙上挂了副寒梅画,像是十个铜板买的学生拙作,经不住看第二眼。

      这院里竟没有奴仆,没人伺候打水洗漱,赵德先生自打生下起就没住过这么冷清的屋,一时有些哭笑不得。

      拾整了行李,黄昏时分,山腰响起号角声。

      赵德出门瞧了瞧,看到满山的民工热热闹闹地往一个地方走,队伍似有秩序。赵德拉住人问了问,才知道那是饭堂,想吃饭得端着自己的食盒过去打饭,要早点去,去得晚了就只剩残羹冷炙了。

      一群先生们面面相觑,活了二三十年,没听过什么叫“排队打饭”。

      他们饿了大半天,也没空讲究了,派出几个伶俐小厮,一刻钟后把饭打回来了——两盆热气滚滚的羊杂碎汤,几张大馍,手大的几块蒸南瓜,一盘白菜炖豆腐,一盘羊油拌萝卜丝。

      羊杂汤色相不佳,用的竟还是畜牲下水,羊肠、羊肚、羊血块都在上头飘着。

      程家姑娘夹起一截羊肠,跟这肚肠大眼对小眼,掩着嘴笑出声来。

      “放外边,谁拿下水请我吃饭,我能给它把桌扬了!唐姑娘可真是妙人……行吧,咱们也吃吃这下人饭。”

      一群人围坐在桌边,各个面有不虞。

      下水是什么?是畜牲的心肝肺、肚肠、头蹄,是去肉铺买肉时捎罗一把、拿回家喂狗的添头。因为心肝去不了腥,肚肠洗不干净,价格极贱,好人家谁吃这个?

      赵德年纪最长,不爱听人口舌,只当没听见这风凉话,一狠心一闭眼,啜了一口汤。

      众人瞧他做头先吃,才各个提起筷来。羊汤味倒是挺香,汤里放足了胡椒和辣子,半碗下肚,从喉咙暖到胃。

      “诶?先生们怎的吃上了?”

      门外几个老嬢嬢提着食盒,又是哈腰又是赔不是:“姑娘早早吩咐了今日的菜单,都怪俺几个没做过小灶菜,手脚慢,送饭送得迟了。先生莫恼,莫恼。”

      揭开食盒,十二道菜六热六冷,比在县里差不多。

      先生们心里舒坦开,忽的留意起这几个送膳的老妇,除了眼前说话的嬷嬷体面些,其余几个老妇都缩手缩脚的,里边竟还有一个跛足,跛得厉害,走起路来一蜷一展,像只蹦高的虾。

      一群老嬢嬢伺候他们这些个有手有脚的青年人,赵德过意不去,让人坐下,问了几句话。

      嬷嬷答:“家里儿子在底下石场卖力气,石场挣得最多。闺女媳妇在针线房,做裁衣缝补的活。”

      “俺们岁数大的干不动活了,东家也不嫌拖累,山脚下有慈幼院,专门收容没人照看的老人,愿意住的住,不愿意住的,上山做些零碎活,工钱虽不多,看病开药却不需花钱了……好吃好喝,还有些钱拿,总好过躺炕上拖累儿女。”

      “等过年的时候,厂子里还会评工分选劳模,干活勤快的,管事会给重新安排院子,一家人便能搬到一个院里住。大伙都盼着这个,干活的劲头可足哩。”

      赵德抓住关节:“评什么分?”

      嬷嬷便笑说:“东家有个评工记分的册子,干活勤快的都列在上头,也叫功名册,等到工人老了干不动了,拿这凭据还能领钱,说是叫甚么‘退休金’。这笔钱能领到死,便是那没儿没女的,以后也有人帮着料理后事。”

      别的嬢嬢没她这样会说,也没这样伶俐的口齿,只拊着两掌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笑。

      “东家是大善人,姑娘是海母娘娘派下来的活菩萨哩。”

      “可惜姑娘不信菩萨,也不许俺们立长生牌供她,大伙儿只敢私底下叫叫。”

      她们穷了大半辈子,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人在中年以后,气血失养了就会显得愚笨,答一个两个问题还好,答得多了,便烦言碎碎不知所云。

      赵德嘴张了又张,终究是咽下了话。

      一群先生们听了两耳朵企业文化,任谁都能从这“东家多好”、“姑娘多好”中,听出这群工人的死心塌地。

      匠户,匠户,家中世代为匠的才能列“户”,能划入此籍的可不是路边随随便便一个钉鞋的抹墙的,而是圈定此一姓一脉世世代代服此类徭役,铁户打铁,织户织布,每年循时上工,交满朝廷所需要的物资后,剩下的才能自由买卖。

      坐在这桌上的又都是大匠之家,谁家里没雇着三五百工?

      东家和工人的关系什么样,他们最是清楚不过——往往是东家嫌工人干活磨蹭、拿钱多,工人嫌东家抠门小气、欺良压善。

      两方斗智斗勇,互相心里一套嘴上一套拿着话忽悠,每一个监工、每一个管事,那都是人堆里炼成精的。

      谁见过工人说起“东家”来感恩戴德、眼含泪花的?

      嘿,眼前就是了。

      饭桌上有那脑子活的,已经开始计算员工养老的成本与工人忠心之得失了。

      程姑娘不知不觉间把一碗羊杂汤喝尽了,话比之前客气得多:“你们家姑娘吃了么?怎不过来一起用些?”

      嬷嬷答:“姑娘从来都是吃公厨的,饭堂人多,晚饭时候最热闹,有会唱耍令的,也有猜字谜的,要是谁猜对了字谜,能歇五天工,工钱照算,却不用干活,跑去山下学堂里跟着教书先生念五天书——姑娘爱看这些。”

      桌上两盆羊杂碎,一时间,变得清秀起来了,烫软的馍蘸饱了汁水,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赵德轻轻吁了声:“下去吧。以后我这儿不必开小灶了,我也去吃吃你们那公厨。”

      有他这个年长者发话,一桌人纷纷应答,把费事的小灶菜取了。

      *

      技术攻坚队引进了门,唐荼荼睡了这月来最踏实的一觉。

      清早,她喝着麦仁粥,捏着根笔随手写了两笔日程,芙兰便跑来给她传话。

      芙兰这丫头,早先是影卫出身,陆字组的情报探子一个,功夫不精,耳目却超乎寻常的灵通。

      唐荼荼不止一次见她下山批发荷包手绢汗巾子,一批一麻袋,回了山上,漫山遍野地发荷包手绢。

      民工都是从周边贫困乡村与沿海疍民里招来的,里边有大把大把年轻的光棍,一个荷包、一条手绢,再喜眉笑眼地唤一声“虎子哥”,芙兰就这么着,把几十个芳心初萌的少年使唤成了自己的耳目。

      当传话由点连线、由线成面之后,整座山会被拢在一张周密的情报网里,山上山下、厂房、工属大院,想知道什么,都能在一刻钟内得到消息。

      唐荼荼稍微一错神,芙兰已经噼里啪啦倒出了好几句。

      “姑娘,你猜猜那些先生们昨晚上干嘛了?全没回屋睡,全在硕学馆里熬了个通宵,清早实在熬不住了才回房。”

      她家姑娘眼里没多少惊奇,一副预料之中的模样。

      唐荼荼:“喔,夜深人静,是读书的好时候。这情形大概还会持续几天,你让人往偏厅支几张小榻,夜里给先生们送些糕点米汤过去。”

      吩咐完,她继续忙自己手头事。

      山上有图书馆和技术文献资料库,图书馆取名“七录斋”,资料库取名“硕学馆”。

      前者是山上工人的免费借书馆,藏书已有小千本,包括启蒙读物三百千,教人明理的孔孟庄,过了时限的旧报纸,以及天下各地杂记。

      这些是从县学几百学子手里淘换回来的,一场捐书活动,收罗了这许多。里边多数是学生们打小念书时手抄的课业,也有不少私坊盗抄盗印的伪书,筛拣掉其中缺字散页、纸质烂的,其余书籍供民工们拿来认字。

      七录斋,七录,说的是读书要眼到手到笔头到,书抄七遍,才能记熟。

      曾经穷到饭都吃不起的,哪里见过书?“借书”一下子变成了民工里的时髦事,尤其晌午傍晚休息的时刻,好些民工排着长队借书,越是简单的启蒙识字书越是炙手可热。

      这里没人学过图书馆管理,唐荼荼也不想浪费人力干这麻烦事,借书便不记名,门口摆了个开口木箱,工人们借书时扔进一枚铜板去,还书时取出一枚铜板来。

      山上山下但凡有土有泥的地方,处处可见用树枝、用石头描画出的字,一二三四五,赵钱孙李周,一时间学风颇盛。

      与之相比,“硕学馆”要冷清得多。

      门内两道锁,进大门前要记名,要解下身上的刀具与火种,进二门前更是要更衣脱鞋,穿着干净的布袜才能进去。

      硕学馆里的书里不许借出,只许在馆内阅读。抄书是被允许的,馆里备有笔墨,无一根软毫,全是蘸墨书写的竹锥笔,防着抄书时不慎滴落墨点弄脏了书。

      因为里边存放的不仅有各朝《营造法式》、《百工记》这样的大部头,还有不断汇总更新的新式建筑学、工程岩土学、能源动力学等文献资料,每增补一页都不容易。

      正所谓先达作故,后人鼎新,要把祖宗学问掰碎了研究透彻,再把后世知识细细地揉进去,才能写就新书。

      唐荼荼穿来盛朝近两年,说的还是大白话,她自己没那提笔成文的本事,太子殿下在她身边安排了几个书笔吏,有言必记,有事必录。

      记录完了,再交给专人整编,精准筛捡她口中漏出来的每一点来自后世的知识,光是负责润稿、成文的吏员都能坐满一屋。再之后,将这些新式学问分门别类、编纂、修订,方能成书。

      在这一点上,她跟皇上的待遇差不离了——书笔吏可都是宫中起居舍人的预备人才,专门记皇上一言一行的。

      起先,唐荼荼尴尬得要命,打一声嗝都要红着脸赶紧闷口水,把嗝咽下肚。

      后来慢慢习惯了,几个书笔吏与她磨合熟了,记事记言便有了分寸,再没发生过“某日某时,唐姑娘于树下乘凉,肩上落了三点灰白色儿鸟屎”这样的事。

      *

      新来的技术专家团几乎在硕学馆里扎了窝,其疯狂抄书的行为持续了三天。又过两日,赵德先生与古先生最先领头,交上来两本涂鸦小册。

      因为是手稿,附图不太容易辨认。

      唐荼荼看了一个时辰,给这两本小册包上了书皮,分别命名为《金属板材的热处理与抗水防锈设计》,《机械零部件的熔模铸造与整形工艺》。

      她捧着这两个新来的小宝贝,笑得眼睛弯弯,自己先手抄一遍过了把瘾。

      制金属瓦的赵德赵先生,给皇家做精巧玩意的古大猷古先生,抄走了她的书,也还来一份等价的技术帖——剩下的还需要等几天呢?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章 第 5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