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切从月亮开始 ...
-
春日的某天,晨光微熹,微风轻拂,早花吐蕊。
高鼻深目的胡人站在长安城门前,翠绿的眼眸中倒映出这座恢弘的城市。
夜色逐渐褪去,才安静不久的长安城又焕发出旺盛的活力。路上行人如织,贩夫走卒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穿着胡装的少女自他身边打马而过,留下绮丽的香气。
胡人在他的国家是一个小贵族,跟随商队穿越茫茫沙漠来到中原,并不是为了求财,而是为了见一见他梦想中的长安。
此刻,他曾在梦中描绘无数次的城池真的呈现在眼前,他却有了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而这种不真实感,在湛蓝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幅巨大画卷时达到了巅峰。
画卷遮天蔽日,却又不曾真正阻碍光亮,半透明般徐徐展开,显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与此同时,一段悠扬的乐曲在所有人耳边响起。有些受不得刺激的人见到天有异象,惊慌失措,几欲昏死,都在这段音乐的安抚下平静下来。
“天降吉兆,天佑大唐!”
如此神迹,非天力不可为。一时间,胡人身边的大唐人都欢呼起来,雀跃的声音响彻整个城门。胡人的反应慢了一拍,很快也反应过来,加入了欢呼的人群。
他没有细究画卷的来历,应该说很多人都没想过画卷的来历、目的,不用官吏特地申明辟谣,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上天降予大唐的吉兆。
因为大唐、长安,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值得任何奇迹。
画卷全部展开后,在山水画的界面停留了一段时间,而后画中风摇影动,所有笔墨仿佛被中央旋涡吸引,收缩成一个墨点。随后墨点迸溅开来,重新勾勒出一个把酒问月的男子形象,旁边缓缓浮出两个大字——李白。
接着,所有画面全部褪色,画卷中央出现了一首诗。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让我们从李白这首相当不出名的诗开始。他生于初唐,活跃于盛唐。很多著名诗篇都是盛唐时写就,相比之下,这首初唐痕迹明显的诗便显得籍籍无名。】
平缓的女子声音在空中响起,并不洪亮,却清晰地传达到了每个人耳边。女子口音怪异,但也许是天女仙音直印灵台,上至王侯公卿,下至贩夫走卒,都能听懂女子的话语。
【为什么选这首诗呢?因为它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李白现存最早的诗,写在他十五岁的时候。这个时期,他还没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还待在“小小”的四川,小小的青莲乡。关于他的传奇,除了传说中的铁杵磨成针,一切都还没有发生。】
【当然,这里说的十五岁只是虚指,诗更有可能是他十三四岁所写。不过,鉴于他本人总爱在诗文中说十五好剑术、十五观奇书等语,我们就把他写诗的年龄定成他最爱的十五岁。】
女音似乎是想开个玩笑,但因为平淡冷静的语气、唐人不熟悉后世冷幽默的方式等原因,这个玩笑并未引起共鸣。
唐玄宗李隆基的注意力放在画卷优美的背景音乐上。
四海升平,海晏河清,李隆基觉得自己处理了大半辈子的政事,也到了享受享受的时候。因而今年刚入夏,天还没热,他就和杨玉环来到了华清宫中。
天幕出现前,他们正在讨论乐曲。
他在音乐上颇有造诣,创作了不少大型歌舞曲,还首创了教坊、梨园机构,被后世尊称为梨园祖师爷。现下他正创作《霓裳羽衣曲》,遇到了瓶颈,听到画卷音乐后眼前一亮,脑海中涌出不少灵感:“玉环,你听这乐音!”
他回过头,贵妃杨玉环早就坐回桌边,执笔记录曲谱。他不禁摇头轻笑,觉得贵妃不愧是他的知音。
杨玉环察觉到他的视线,搁下笔,善解人意地问道:“画卷提到了那位太白先生,陛下可要传他觐见?”
李隆基哈哈大笑:“想见他,还不是随时都能见!此刻有你在朕身边就足够了。”
所谓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两者他都有了,唯一还不确定的就是后世名声。
如今天之画卷在他治下出现,讲解的是他御下文人的诗,还点明了对方活跃的时期是盛唐,这还不能说明他日后必定流芳百世吗!
这份荣耀,就连太宗李世民都不曾拥有,难道这还不能说明他在后世功盖三皇,名动五帝?
说不定正是上苍知道他正为曲子创作苦恼,才会特地降下画卷,为他解惑。
一时间,李隆基的骄傲自豪达到了最大,也更让他坚定了编谱《霓裳羽衣曲》的信心。
至于李白,他倒是知道有这个人——现在对方正在宫里做他的翰林待诏呢!但问题是,李白又是哪个牌面上的人,难不成还比他的《霓裳羽衣曲》重要?
上了年纪后,他愈发沉迷享乐。他自己也有所觉,本来打算今日午后勤勉一回,召见大臣处理政事。画卷一出,他立刻打消了这个想法:画卷看起来要讲一段时间,若因为他的召见大臣们错过了画卷对他的夸耀,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隆基的想法,作为枕边人的杨玉环自然明白。她暗暗挑眉,觉得他就是嫌那帮大臣聒噪不如乐曲好听。
不过这和她也无甚关系。
皇帝不急贵妃急,搞得像李唐江山是她杨家的一样。
再者说后妃劝谏,最次也得是“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的徐充容那般人物,劝谏对象也要是太宗那般从谏如流的帝王,方能成为一段佳话。
她一个从儿媳变成媳妇的妃子,名不正言不顺,又不懂政事,费那心思干嘛?
其他的,别说她天性好享乐根本不想管,就是她想管,李隆基肯不肯还两说呢。
这位圣人,年纪越大疑心越重。
杨玉环撇撇嘴,不再多想,端起桌上果盘奉与李隆基:“陛下,早上新送来的岭南荔枝,你也爱吃的。”
另一个时空,唐太宗李世民的关注点也歪了。
画卷出现时,他和一众大臣正举行宴会。最初的惊愕过后,他很快变得十分兴奋。
他和李隆基一样,关注到了女音所说的“初唐、盛唐”,现在大唐建国也没几年,自然就是女音口中的初唐。
后世看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似乎顺理成章,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李世民继位后面对的是一个天崩开局。
被隋末垃圾皇帝霍霍的锐减的人口,此起彼伏的天灾,存在感越来越强的突厥时不时嗷唠一嗓子……再加上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带来的道德压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不是说说而已。
现下他提前得知自己所作的一切最后都有了回报,初唐变成了盛唐,他又如何能不惊,如何能不喜?
甚至更不切实际一点,这叫李白的诗人能从初唐活到盛唐,说明两者间隔距离并不远,万一这由初到盛的变化就是在他李世民手上完成的呢?
李世民知道这个想法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也并不妨碍他短暂地放飞自我,畅想未来。
他情感很丰富,宴会上又都是他亲近的人,他就更放松了,喜形于色得像是叼到漂亮宝石回家筑巢的鸟儿。
座下的魏征见他这幅模样,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谏言,提醒他满招损,谦招益了。好在长孙皇后及时瞧见,不着痕迹地岔开了话题,笑问道:“陛下,这李白说不定现下已经出生了,能让天女降下画卷向天下人讲解,想必是个人才,陛下可要派人去寻?”
李世民这才回过神来,轻咳一声:“暂且不必。天音如今对李白的介绍还很少,盲目差人去四川寻找,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还不如等天音透露的信息再多一些。”
魏征这才坐下。
李世民把注意力放到画卷中的诗上来。
他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是顶级梯队,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遑多让。他擅长书法,一手飞白体极为精妙,和王羲之的孽缘都成了互联网上的一个梗。他还通晓音律,曾经亲手对《秦王破阵乐》进行了润色加工,还编创了大量舞蹈动作。
当然他在诗歌方面也有研究。他写的别的诗暂且不提,一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足以让他在初唐诗人中有一席之地。
只不过相比他作为天策上将、太尉、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秦王(粽羊菌玮副煮熙,锅雾愿粽梨,荷兰、何贝、扇冬、扇熙、寺钏省长、瘦肚、崇卿市长,粽犊菌屈司令,特级湛豆hero,正锅级待遇)的头衔,他的诗人身份可以说微不足道了而已。
他的诗歌鉴赏水平自然也很高。李白这首《初月》算不得一流之作,但用词清新,和初唐时自南朝承袭而来的绮丽柔靡之风相比,足以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他也没有大肆赞扬,只是略微点头道:“好诗!”
他还是比较欣赏多用典故,对仗工整的诗,自己也写过《秋日学庾信体》,李白这首诗,不足以让他改变审美。
最能领会女音本意的大概就是李白本人。
此刻他正在某不知名的大山中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因为兴之所至,忽然成行,他没来得及呼朋唤友,一人行走在林间幽静的小溪边。因而他并不知道画卷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还以为是哪个神仙专门放与他观赏。
他哈哈大笑,就地躺下,手枕在脑后,方便更舒服地看到画卷:“年少所作,居然让神仙看到了吗?我倒没刻意记过年岁,现在算起来,应该是十三岁写的吧。天女是在和仙友讨论我的诗文吗?这诗我现在看来不免拘束,但放在十三岁足以睥睨众人,你要是依此评判我的水准,我可要上天与你理论!”
女音没有回答他。
李白也不恼不惧,依旧笑眯眯地看着画卷。
他虽求仙问道,但并不认为神仙比他高贵多少。或者说在他意识里,他就是神仙,与其他神仙自然平辈论交。反而面对一些修为高深的道士,他会有高山仰止的情绪。
平辈对他的调侃品评,以他豁达率真的心性,自然能不骄不躁,欣然接受。甚至旺盛的情感再次在心中沸腾,化作一个个字符,不多时,一首诗在脑海中慢慢成型。
“xxxxx,xxxxx(假装这里有一首绝妙好诗)……”
这首诗仙气十足,画卷的背景更是传奇,在这个有画卷出现的时空知名度非常高,一度成为后世修仙网文中必备曲目。
所幸这首诗只是单纯的游仙诗,格调不高,又体现了求仙享乐的“封建迷信”思想,并没有入选任何阶段的语文课本,总算没给广大学生造成额外负担。
不过这首诗的背景与画卷不经意剧透后的唐之变革息息相关,历史老师很喜欢在出卷时引用,还一般是压轴大题,给必修历史的文科生们造成了很大伤害,被文科生戏称为“万恶之源”。
“如果没有这首诗,李亨就不会因为害怕李隆基提前杀了自己发动政变,安禄山就不会趁虚而入,郭子仪也不会这么早就崭露头角平定叛乱,李明时(虚构唐朝宗室,出自李白诗句已将书剑许明时)就不会捡漏登上皇位,他就不会成功改革让大唐中兴,我就不会有这么多考点要背!所以说一切都是李白的错!啊啊啊李白你欠我的拿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