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五姓 ...
-
心里有疑问,我当然要去找人解惑,所以我一大早就跑去徐惠屋里找她聊天——我可不敢去找杨姐姐了,昨天下午的政治历史“补课”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崔姐姐是个闷葫芦,平时很少说话,徐惠同学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徐惠说,她不知道杨姐姐和崔姐姐怎么想的,但是她觉得这件事其实并未平息。说话时,她指了指门外在站岗放哨的贴身婢女,又回手指了指屋中只有的我和她二人,然后说道:“你我两个小小的五品才人聊天,都会如此谨慎,何况是一国太子?先不说太子的话是否妥当,我只问太子的话是如何传出来的!”
我点了点头,徐惠这身边的婢女是从家里带来的,世代在徐家为奴,打小就跟着她,杨姐姐和崔姐姐的也是,听说她们家选侍女时,最少要往上查三代……太子身边的人怕是筛选地更严厉,如此说来,这确实是个问题。
她又说:“太子与李思摩交好,太子说的那些话,在朋友之间其实并不少见。”
我又点头,我之前为了说动杨姐姐帮我退学,也曾死皮赖脸跟杨姐姐说要给她当牛做马!这种话听听而已,当不得真。太子说的时候八成也没想到会传出去,而且被人当真了。
她还说:“太子喜好装扮成突厥人,不是一天两天了,朝野早有耳闻,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次的事件,如此快的传播速度,如此大的影响范围,如此高的关注度,你觉得像是自然发酵的结果吗?”
我再点头,我最喜欢听八卦消息了,这次的事真的很不一样。事情出来后,负面评价便如潮水般漫过了每一个角落,太子这边的人没有机会申辩,也没有机会拿出诸如“与少数民族友好互爱”、“对降国尊重友善”、“不欺弱小”等正能量的故事去引导舆论,逼得太子只有认错这一条路可走。如果没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我才不信呢!
她最后说:“事情表面上看是平息了,但实际上这件事成了太子的污点,要洗掉它,太子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我心想,太子这件事怕是以后少不了被翻旧帐,同情他一把。我曾以为,皇子们地位尊贵,高高在上,必然事事顺心如意!可入宫后才知道,不论你地位多高,权势多大,活在世上,都有避不开的烦恼。太子如此,晋王李治亦是如此。
犹记得开学那天,李治跟我商量让他来当老大时,曾说:“他是皇子,当老大更容易些。”他说时有信心,我听时亦是如此,那时我们内心都相信,只要他站出来,必定是一呼百应,我们都觉得李治之所以不是老大,那是他不想当,只要他表露出当老大意愿,一定会受到全体同学的拥护——毕竟他是学校中唯一的嫡皇子,地位最尊荣,同学们哪怕心里不服他,表面上也不会显露出来。
李治说要当老大是认真的,开学第二天起便一改往日的独行侠做风,跟那群小孩天天扎一块玩,开始的那个月还是挺顺利的,同学们接纳了他,有些都开始称兄道弟,甚至有拜把子的趋势,可是三月份,也就是太子的嫡长子降生的那个月,情况就急转直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开始有意疏远他,为此,李治分别把几个交情比较好的同学单独赌在角落里“聊天”,得到的答案是:家里的吩咐!
李治只能无奈得归队,恢复开学第一天的四人小队阵形。本以为我们四人就要这样相依相伴渡过三年小学时光,但这年的七月份,来了五个新同学,似乎可以打破这种沉寂。
这五位新同学都是女生,八九岁的年纪、清一色的世家嫡女、样貌出众、性情可人……她们到来的那天,全体男生起立欢迎——这么明显的区别对待,气死我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五位新同学,她们分别是: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和萧氏。除萧氏外,其他四人均是“五姓女”——我们那时候的男子,以能娶五姓女为最大的荣耀,娶“五姓女”那是比当驸马还要有面子的事。所谓的五姓是:陇西或赵郡李氏、博陵或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又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新同学到的那天,我从徐惠那知道这个“五姓女”的说法后,曾笑着说:“怎么不来个李氏,把五姓给凑齐了?”
徐惠说:“五姓已经齐了!陛下自称是陇西李氏,所以加上明达公主不就满五姓了!”
然后我俩对视一眼,又互相点了点头,就一个推测达成了一致:这五位新同学怕是陛下给李治相的媳妇。
因为有了上面的推测,所以我跟徐惠两人有意识地拉着明达避开李治,让李治跟那“五姓”相处,而且我们三人对“五姓”也表现出了分外的友好——说不定哪天就是哥们的媳妇了,看她们的眼神自然跟一般的同学不一样了!不过,这“五姓”只对明达表现出了友好,把我跟徐惠当成了空气,让我跟徐惠讨了个没趣,于是也就歇了结交的心思。可我俩没想到,没几天,李治也对她们避之惟恐不及,再后来,全班的小男生都不再往她们面前凑了。原因让我相当意外——这个大唐第一皇族小学的子弟,被人嫌弃出身低——听到消息后,我哈哈大笑,他们也有今天,真是风水轮流转呐!
听徐惠说,李、王、郑、卢、崔这五姓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对他姓很轻视,不予通婚。这次来的几位小姐,怕是心中并不情愿。这也应该是她们不太友好的原因。
我听后觉得很奇怪,其他人就算了,这李治不是陇西李氏吗?属于五姓之列,还是嫡皇子,样貌也不差,不一样被她们给嫌弃了。
徐惠说:“陛下和高祖对外宣布自己出自陇西李氏,但陇西李氏一族从来没有认可过他们的说法。”我一听,懂了,在重视出身的社会里,出身不高的人自然而然会想去挂靠个有来头的祖宗,后来我发达了也难免俗,自称我们武家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借他老人家抬一抬自己的门第。而老李家选的就是陇西李氏,可惜呀,陇西李氏不认,这可太打脸了,还是我聪明些,认的先祖隔了上千年,一切都查无实证,仅凭空口白牙,说认就认。
后来,在这种不太融洽的氛围中,五位小姐只待了不足一月就匆匆退学了——那一刻,我好羡慕她们!都是女子,她们一个月就可以走了,而我还要再熬两年多,这就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