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4、第 244 章 ...
-
李平儿察觉到了宫中的风云不同,既忧虑天子的处境,也为自己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她与陛下还在谋算四海一统的时候,那些世家已经把目光投向了皇子身边。
他们似乎总是慢了一步。
四海平定,万臣俯首,可陛下的皇位,还是不够稳当。
那些世家就如同附骨之蛭,任凭王朝更迭,帝王易主,他们始终都在。
甚至林大伯都来劝过她,急流勇退。
说不如送林家的女儿去陛下处,表哥表妹好做亲,把这份荣耀延续下去。
她不知道前路如何,却隐隐有个声音告诉她,你还得跑快些,再努力些,不然得到的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若是换了君主,她还能有今天的荣光吗?
她能成为一字平南王吗?
会有这么多幕僚臣子,甘心追随她吗?
即便帝王是尊重自己,可最多不过是一个大长公主的待遇,办办宴会,如此度日。
多少人舍弃了性命,尚且没有她这样的运气,怎么可以轻易躺下,就此不问前程呢。
她察觉到身边危机四伏,却不知道从何处先起。
大风起于青萍,她如今,还须卧于青萍之间。
李平儿没有要平南王府,而是搬去了京中的旧址,当年的竹园。
这里从前的门庭若市,如今借着王府的牌匾,生意更胜往昔。
这里常有学子清谈,多数是常见的面孔。只有每年科举的时候,方才有些不一样。
这些学子里,总有些很不错的,能以投策论的形式被她瞧见,等到榜上有名,便可推举去合适的地方做官。
那些年轻气盛的学子,总要来竹园里坐一坐,投上自己的文书。
她静静看着,察觉到了不同。
来自于江南的学子渐渐多,来自于寒门的学子渐渐多了,乃至来自于勋贵武将之后的学子,也慢慢开始变多了。
陛下也与她想到了一处。
他像先皇那样广开后宫,却没有尤为宠爱世家女儿。
反倒是多从寒门小户里选取女子,懂诗书的好一些,家里是忠良之后的,又好一些。
臣子也一样。
寒门之中,才是重中之重。
可哪怕陛下偏颇,哪怕陛下心爱,总是差了几分。
这些寒门子弟,就跟自己一样,只能不断努力,不断思虑,才能保住眼下的生活。
她是这样。
南渚是这样。
徐化为也是这样。
他们只能用时间来抹平不足,用勇气来孤注一掷。
但是谁说机缘不在此处呢。
建元帝六年。
出新政。
官员不得本地任职,须回避原籍,称作流官。
徐化为远赴益州任官,座下童子鸡犬升天。
皇后脱冠相劝,帝王不受。
谢轻蓬避世,帝王数次挽留不得其法,以丞相之位乞骸骨。
李平儿被弹劾,自请归于山林,帝王不受。
眼见朝中颇为动荡,李平儿不想被针对,借道要为亡夫作祭,再次回了关西。
种世瑄原在工部,特意请了皇命,与岑观音一同便陪着李平儿同回关西。
“整日里在京中,可算是能出去走走了。”
“可惜了,大哥总不肯离开北地,如今回关西为父亲烧纸,若是他也能来就好了。”
岑观音嗔怪地看了丈夫一眼,“你可忘了你二哥的事情。”
种世瑄一时语塞,讪笑了两声。
他只盼着与大哥见面,一时竟忘记二哥的糟心事了。
种世道带着前燕王妃去了关西,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好生折磨这个抛弃种家,抛弃他大哥的女人,狠狠出一口恶气的时候,他似乎又栽在这个女人身上了。
岁月渐长,纵然见惯了美色,也不敌这位表姐的温柔乡。
相处多日,种世道竟似已沉沦进去。
他以情爱作诱饵,哄得燕王妃赌输了全局。
就莫怪燕王妃用温柔作刀刃,为自己博一条出路。
他虽没有求娶,却仍旧金尊玉贵地供着这位前燕王妃,如今的卢夫人。
种世道贪恋美色,妾室众多,子女也不少。可在这位卢夫人面前,都要让步。
卢夫人在关西纵情神色,甚至还养了几个年轻俊俏的小生。
种世道自知理亏不敢阻拦,甚至还颇为殷勤,有什么好物件,都先送去卢府赏玩,请她游山,又替她开道。
哪怕卢家败落,可看在种世道的份上,人人都要尊称她一句卢夫人。
种世道的亲女嘲讽这位卢夫人是“如夫人”,便被父亲关在家庙数月,急匆匆许了人家。
而卢夫人是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幼子回到关西的,种世道甚至盼着她的女儿能嫁给本家,推了自己的亲儿子出来,供卢夫人挑选。
这女儿是燕王之后,若不是种家,的确嫁给谁都没有好出路。陛下厌恶燕王,人人都知道。
卢夫人留在燕地的长子尤为尴尬,既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又没有家业可继承,甚至连荫官都做不了,只被封了个平顺伯,默默做个富家翁。
陛下对燕王的厌恶,多少有点为表兄和姨母出气的意味。他懒得责怪燕王妃女流之辈,索性对燕王严苛,甚至还去信问过种世衡,是否要封燕国公,狠狠打一回脸。
种世衡反倒推拒了,他如今位高权重,当年的恩怨,也没那么挂怀了。
但是陛下尚且如此重视自己,可自己血脉相连的二弟呢,竟与卢令仪好上了。
这件事情,让种世衡都不知如何说。
一开始可以说是计谋,甚至二弟是真的为自己好,想要让卢令仪跌落一回。他这个人小心眼,从小便知道了。
可谁曾想,以身入局,反为棋子。
二弟瞧不上卢令仪,想要玩弄卢令仪,最终呢,成为了卢令仪的棋子。
他回关西,是二弟与卢令仪的恩恩怨怨。
他回京都,是年少时候的隐忍和卑微。
他过燕州,是当年燕王的嘲讽和恶意。
唯独在北地的岁月里,他被亲人维护,他守着父亲的遗志,他的同袍与他一同建功立业,留给他太多的包容和鼓励。
方才是他人生的归宿。
种世衡不想怪二弟,只是他也不想和旧日多纠缠了。
种世瑄每天乐呵呵的,对这些事情也不怎么在意。只觉得能去外头玩一圈,又能陪伴母亲,妻子肯定开心。
自李平儿将李勇的头颅带回来,岑观音痛哭失声,不仅一口一个娘,还认了杀李勇的作干哥哥。
她岑家不少兄弟旧将,她一一写信请人提拔唐璧,甚至为唐璧牵线,迎娶了嫂嫂。
此事一过,岑观音只剩下李平儿一个亲人了,难免牵挂。
三人同行,岑观音担心李平儿不痛快,处处周到,倒像是亲生的女儿一般。
岑槮去世的时候,岑观音初是十分自责,她不如黎萍乡这样一身戎装,能亲上战场为父报仇,也不如薛灼华那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写出杀敌檄文,祭父长稿。
她如同骤然失去靠山面对风雨的小鸟,满身泥泞,不知如何展翅。
可李平儿说,她要直捣龙阙,为她父亲报仇。
世间的女子都是如此,只想着自己是不是足够好,只自省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却不想有的人被命运裹挟,有些落入了尘埃里,而她运气好,生作了明珠。
岑观音的好,不是非要有什么成就,她就像她父亲那样,热情,诚挚,义气。
你待她三分的真善,她便回报你七分的情义。
世间有女子英气勃发,有女子蛾眉婉转,却再无一人是岑观音。
就像岑槮所说的,她不必那么好,她生来是岑槮的女儿,就该快活,就该顺遂,就该天真。
所以岑槮为了她不再续娶。
李平儿求了她作小儿媳。
陛下封她为郡主。
让好的,继续好。让不好的,也能过好。
这才是对的。
也许是担心李平儿因卢令仪的事情烦心,岑观音又说了几个逗趣的事情,俯身依偎着李平儿。
“都是做母亲的人了,怎么还小儿姿态,”种世瑄打趣她,“我这就画下来,叫孩子都来瞧瞧。”
李平儿抚了抚岑观音的法顶,“这样也好。”
就像岑槮当年为她取名那样,只盼观音庇佑,一生无灾无难,多寿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