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0、怀心机文武论功,引奇缘兄妹叙旧 ...
-
公主车驾驶入上阳门,停在延明殿前。长宁公主未着宫装长裙,而是一身窄袖武官服系以七宝革带,腰佩长剑,矫捷利落地跳下軿车,快步登上玉阶。众臣尚未入殿,殿上仅有齐王与太子、二王子、四王子端坐。
柳盈月于门前褪靴解剑,趋步上殿,朝齐王下拜:“儿臣拜见父王,父王万岁千秋!”
齐王今日精神颇为健旺,欣然道:“好哇,今日这宫筵,便是为孤的小公主摆的!不必多礼,入座吧!”
柳盈月拜谢入座,在她旁边坐的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少年,五官气韵都与她有几分相近,是她的同胞兄弟:二王子柳湛与四王子柳豫。
柳湛长她四岁,目下以王子之身任少府寺卿,掌管宫廷用度开支。相较起温仁持重的太子,柳湛却是潇洒倜傥,豪阔大方,浑然一个纨绔的公子哥儿做派。在临稷坊间,二王子的种种风流轶事更是满城男女老幼都司空见惯了的。
但正是这么一个看似疏阔不羁的青年,却将宫中的开销用度打理得锱铢必较,井井有条,丝毫没有辜负他正三品大员的冠带。纵然满朝文武中不少人对二王子行事作风颇有微词,但无人怀疑他是少府寺卿一职的最佳人选,更妨碍不了他在人前处处八面玲珑。
柳豫则今年刚满十四岁,尚未行束发礼。这个小王子久居深宫,面色苍白,尚显稚嫩的面容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姑娘。柳盈月虽身为长姐,却对这个弟弟并没有多少了解,只知他性格颇为内向阴沉,不喜走动不爱言笑。人言小王子有长兄稳重风范,但她起码知道,这个四弟与长兄绝不是一类人。
柳湛率先开口向她搭话:“哟,三妹,自你回都以来,还不曾看望过二哥我呢。咱们从小一块疯到大的交情,你混上大将军大都督以后就都甩九霄云外去了?”
面对这个儿时一同终日活泼顽闹的兄长,柳盈月轻快回答:“二哥这是有意折损小妹咯?我一介边军偏将,哪里赶得上手眼通天的少府。这几日未蒙召见,我还以为二哥记恨小时我不小心把你推进执明池呢。”
柳湛哈哈大笑:“你若不提,我还真记不起来那日我喝了一肚子池水。今日既然父王摆酒,我可得为这档事结结实实罚你几杯。”
柳湛与柳盈月欢谈间,柳豫只是淡然望着这二人,一声不响。
王案之下,太子柳政单设一席以示尊崇。见二弟三妹笑谈正欢,柳政亦道:“你二人倒是开心,也不知整日逃课的是哪两位,叫为兄为你们拦下多少太学博士的训斥。”
柳湛毫不在意地挥挥手:“大哥你就是太过严肃刻板。我与三妹没听过那夫子讲几次经,今日不也一样意气风发?”
说着,他语气一变道:“要我说,离这些皓首穷经的老儒生远一些,也未尝不好。”
柳政与柳盈月都察觉他话中有话,不再搭茬。齐王则低低“啧”了一声,未说什么。
柳湛也不再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只是拣些闲散话讲,兄妹三人又不咸不淡地聊了片刻。
不久,内侍萧谭来到殿前,朝齐王禀道:“大王,群臣已至殿外。”
齐王颔首,示意朝会正式开始。延明殿前鼓乐大作,齐廷文武大员分列两班,鱼贯登上玉阶进殿,向齐王、太子朝拜。
接受了朝见之礼,待群臣入座,齐王便道:“众卿,今日正值朔日百官入朝,孤的长宁公主也自冀州回都述职,故而今日摆下宫筵,为长宁接风洗尘,也为冀州大捷庆功!”
群臣同声祝道:“长宁殿下威武!大王隆恩如海,大齐社稷万年!”
此刻,二王子柳湛道:“父王,此次大胜,雁关军厥功甚伟。儿臣斗胆,敢请父王下旨犒赏大军,以壮我大齐声威!”
齐王颔首:“难得你有这份心意。雁关军将士披肝沥胆,为国用命,自当论功行赏。”
他看向五兵尚书郭谦与度支尚书沈升:“一应具体事宜,便由郭、沈二尚书操办,二位以为可否?”
郭谦当先揖道:“臣领命。”
齐廷虽正当开销紧张的当口,犒赏大军也无疑是笔庞大支出。而面对齐王这道命令,沈升并未推脱,反似一早便做好了心理准备般,利落回答:“卑臣谨遵王命。”
太子察觉到什么,看向二王子柳湛。柳湛只是微微一笑。
同时看向这边的,还有吏部尚书赵之澈。他不屑地皱了皱眉,随后便撇过脸去。
柳盈月也朝齐王道:“臣代雁关三军将士,拜谢大王天恩!”
另一边,尚书仆射冯攸也道:“大王,长宁殿下镇抚北边三载,勋劳卓著,依例当加官进爵,以示朝廷赏罚有度,激励群臣报效之心啊。”
而武臣一班中不知是谁彩了一声,诸武官亦跃跃然道:“冯仆射所言正是!”
柳盈月心中咯噔一声。明升暗降这一手虽在她预料当中,但却没想到武官当中竟有人会出来乘势裹挟应和。
面对这种情形,齐王却沉下嗓音道:“长宁公主身为雁关主帅,论功行赏,自有其分。冯仆射所言,孤自有思量。”
话音落地,下面一众武臣中便小声议论起来。一旁萧谭看出齐王心中不悦,忙道:“诸公,赏罚明断均出于上,还望诸公以朝廷礼仪为重,朝堂之上勿要喧哗。”
柳盈月也注意到,随时过境迁,武官当中少了几位她年少时见过的那些随着父王辗转征战的老面孔,多了些面生的年轻将领。而其中有一位目光格外锐利,如同一羽苍鹰,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齐王。
她暗中记下那个面孔,便又顺势向齐王笑道:“父王,儿臣也斗胆私心禀告。昔在冀州用度俭省,尚不关心财帛琐事,近来回都后,才觉府中修缮用度有些捉襟见肘。敢望父王开恩赐下几户采邑,儿臣便心满意足了。”
齐王马上松了眉头,故作随口对萧谭打趣:“哈哈,老萧哇,你看这姑娘也是不叫为父省心,一回家便向老父开口讨钱花啦。”
虽这话只对着萧谭讲,但音调却特意提高几分,满堂文武都听得清清楚楚。
萧谭恭谨道:“长宁殿下既有大功于国,大王理应对殿下当多加慈爱,方显君臣父子之义。”
齐王打趣毕,也正色道:“你也何必这般谨慎小心。就算不论战功,你戍边三年的勋劳是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的。这样吧,孤便增封你食邑一千五百户。至于官职朝中尚无合适出缺,你仍留任原职罢,也好安稳雁关军中众心,免生事端。”
柳盈月面上立时喜道:“儿臣谢父王恩典!”
冯攸及一干武臣见父女俩这出一唱一和,亦无甚话说,齐道:“王上圣明!”
此时,侍婢已为王亲重臣们布上美酒佳肴,乐师舞者也分分入殿奏乐起舞。柳盈月满腹心事,无心饮宴,太子柳政见状,手捧酒樽,朝她祝道:
“盈儿,今日你大功还朝,我们兄妹团聚,何须这般拘谨,当自在开怀一番才是。来,为兄敬你一樽。”
柳盈月稍显犹豫,最后还是举樽勉强笑道:“兄长所言甚是。小妹也敬兄长一樽。”
二人把酒饮尽,柳政察觉柳盈月行止间有些刻意躲避的意味,心下担忧,问道:“盈儿,不止现在,自你出镇北境之前,我便察觉你心境有些变化。我们自幼便是手足之亲,有什么是不能与我讲清的呢?”
柳盈月想起种种旧事,不觉心中隐隐作痛,颤然不已。望着长兄忧心忡忡的目光,她反问:
“大哥,昔日我不惜一切要父王放我去北方,你可知其中缘由为何?”
柳政神色看似有些意外,但并未多作犹疑,当即答道:“我知道,你虽是女子,但自小便志向宏远,若在深宫之中收敛羽翼,着实是屈折了你。如今父王年岁已高,虽难免有些多心,但总是爱护我们四人的。为兄将来也要倚重于你,这军国大事,总是要交在我们自家人身上才放心。”
柳盈月似是释然地一笑。
“还是大哥最懂小妹。”
但她明白他其实并不懂。否则,她怕是再也不愿见这位兄长了。
柳政并未觉察柳盈月的笑容有些敷衍的意味,又问:“可是盈儿,你素来机敏通透,有些话该不该说,孰轻孰重,自然都明白。为兄自然没有猜疑或责怪你的意思,但前日你上的那道表,却惹得朝中诸公议论纷纷,甚至父王也不得不唤你回朝了。难道如今边关形势,已经急迫到这种地步,连一丝转圜余地也没有了?”
柳盈月见兄长心中仍想求个妥协安稳,只是在心中暗暗短叹,回答:“臣妹所言,皆是实情。若非那日两军决战时上天垂怜,我现在已是马革裹尸而还了。我肩上还有处枪伤至今未愈,若兄长不信,大可亲眼一见。”
见柳政不答,她又道:“那道表兄长也一定看过,我也不再啰嗦些什么军资不济、无险可守之类。说心里话,我敢这么上表,就不怕别人说我什么边军坐大、要挟朝廷的闲话。兄长若有其他考虑,臣妹也无意强求;但若目下局面维持下去,时日确实不站在我们大齐这一边。”
柳政沉吟半晌,面色看上去颇显为难。稍后,他仰面长叹一声:“以我大齐膏壤之广、鱼盐之利,若君臣一心、上下同欲,又岂会变成今日局面。我这个监国太子,还是不称其职啊。”
柳盈月忙道:“世事本就纷繁难测,兄长何出此言。”
柳政自斟一杯饮尽,望向柳盈月的眼神忽而一变,道:“盈儿,为兄少时进学于陶公门下,与青州众臣也算同门之谊,若是行止不当,恐失天下所望。如今满朝文武能与陶公分量相较的,也只有陈太保与你了。若你当真有心,我或可引见一二徐州才俊与你——”
柳政蓦然止住话语。柳盈月见状,环顾四下,见无人在意,便低声问:“兄长之意,是要我出面与陶公分庭抗礼了?”
柳政深长笑道:“并非分庭抗礼。只是陶公年高,当有人与他分担些才好。朝中诸事,总要大家商量着来。”
柳盈月心下通明,举樽回答:“若兄长信任小妹,盈月必当不负兄长所望。”
二人各自饮尽一樽,柳政又道:“盈儿你离京三年,对朝中诸事或许不太熟悉。尤其是如今徐州士人领袖,更是一位异人。你若与他相见时,当不要惊讶才是。”
柳盈月初闻此言也未细思,只是笑道:“能入朝为官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知此人有何异处?”
柳政答:“这人是先前父王名义上派来我处为心秀侍讲的,但实际说是幕僚也不为过,现居员外散骑常侍一职。虽年历尚浅,但却学贯古今,眼界高远,于时局颇有奇论,想来当与你更是投机。只惜此人才华样貌皆好,却过于矮小羸弱,生了一副女子相貌,你在他面前可把你从军营里带来的肃杀之气收敛几分,莫将他摧折了才好。”
听了柳政这番话,柳盈月心中不免一惊,天下当真有这般巧的事情?
她努力按住逐渐加速的心跳,强作平静问:“敢问兄长,此人姓甚名谁?”
柳政笑道:“你且莫急。说来他不过十七八岁的年龄,职位虽然枢要,但品秩也不尊崇,你可知他何以统领徐州诸士吗?”
“莫不是那位,三年前舍命死守合肥的——”
柳盈月恍然大悟。那日倾秋居中二人初见之时,她就早就该想到的。
“没错,他是已故文忠靖公的幺子,名冰砚,字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