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断崖上的抉择 ...

  •   真正的解脱在野外。第一个寒假实习,目的地是城郊的赤山。裸露的红色砂岩像被巨斧劈开,在冬末微弱的阳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山脊。娇气的女生裹紧棉袄,抱怨着冻僵的手指和肮脏的尘土。

      陈丽君却像一头终于回归山林的困兽,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带着熟悉的尘土味刺入肺叶,反而让她精神一振。她熟练地背上沉重的采样袋,帆布带子勒进肩膀,那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感到踏实。地质锤握在手中,冰冷的触感远比钢笔更让她自在。

      “哐当!”锤子砸向一块矽质灰岩,火星四溅,石屑崩飞,有几粒擦过她的脸颊,留下细微的刺痛。她毫不在意,甚至伸出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尝到一丝淡淡的矿物质腥味和尘土的气息。这味道,比黄泥岗的黄土更粗粝,却让她血脉贲张。她趴在冰冷的岩壁上,手指拂去表面的浮尘,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断口上的晶体结构和层理变化。眼神专注,锐利,仿佛要穿透亿万年的时光,读懂岩石沉默的叙事。呼啸的山风吹乱她枯黄的短发,工装裤很快被低矮的荆棘划开一道道口子,露出下面冻得发红甚至渗出血丝的皮肤,她浑然不觉。

      午餐是硬邦邦的冷馒头和咸菜疙瘩,就着军用水壶里冰凉的、带着土腥味的溪水。她吃得很快,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项补充燃料的任务。同组的女生小口啃着带来的饼干,抱怨馒头拉嗓子,她沉默地把自己水壶里最后一点水递过去。

      夜晚,住在废弃的护林站里,四处漏风。马灯的光晕昏黄摇曳,在地上投下巨大扭曲的影子。其他人累得东倒西歪,裹紧被子早早睡去。陈丽君却就着那点光亮,仔细整理白天的标本,用油漆编号,然后在野外记录本上绘制素描图,描述岩性、产状、构造特征。她的手指冻得红肿,关节僵硬,写出的字更加用力,像刻在纸上一样。但这工作让她平静。只有在这时,面对这些不会说话、不会嘲笑、只会真实呈现自我的石头,她才能暂时忘记教室里的窘迫和宿舍里的隔阂,找到一种笨拙而坚定的存在感。
      第二次重要的野外实习是在大三暑假,去往更偏远的山区,考察一条区域性大断裂的构造特征。目的地是一处险峻的断崖,河流下切,露出了关键的地层剖面。

      连日暴雨,山路泥泞不堪,断崖处的岩石更是湿滑。关键的那个层位,就在断崖中上部,一个突出的、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岩石平台上。

      “太危险了!雨后岩石太滑,那边结构看起来不稳定!”带队老师,一位姓张的讲师,拿着望远镜观察了半天,皱着眉头否决了冒险采集的计划,“我们尽量在下面和两侧观察记录,数据推断一下。”

      几个男生松了口气,女生们更是面露庆幸。

      陈丽君却一直盯着那个点。凭借着一种从黄泥岗山野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对地形的直觉,她觉得那里露出的灰黑色岩层有些不一样,似乎能验证她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关于断裂带内物质组成的一个模糊想法。

      “老师,”她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我上去看看。”
      “你?”张讲师惊讶地回头,“陈丽君,这不是逞能的时候!掉下去不是闹着玩的!”
      “我以前爬过这种崖。”她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用绳子拴着腰,小心点,能行。”
      同组的同学都看了过来,目光复杂,有惊讶,有不以为然,也有看热闹的。

      最终,在她的坚持和保证下,张老师勉强同意,再三叮嘱安全。她用粗麻绳在腰间和腿上打了结实的保护结,另一头由几个男生死死拽住。她脱下解放鞋,赤着一双长满厚茧、疤痕累累的脚,踩在湿滑冰冷的岩壁上。

      动作没有丝毫优雅可言,甚至有些笨拙,像一只紧贴岩壁缓慢移动的穿山甲。她的手指抠进岩石的缝隙,脚趾寻找着任何一点微小的凸起,全身肌肉紧绷,每一寸移动都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和惊人的沉稳。湿冷的岩石摩擦着她的手掌和脚底,留下新的擦伤。山风卷着雨后的湿气,吹得她单薄的衣衫紧贴在身上,冰冷刺骨。下面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她终于挪到了那个平台,小心地试了试稳定性,然后抽出地质锤,轻轻敲击,取样,把标本放进身后的布袋里。整个过程,她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只有专注。下来时,比上去更慢,更谨慎。

      当她双脚重新踏回安全地面,解开腰间的绳索时,才发现自己的手臂和小腿都在微微颤抖,不知是用力过度还是后怕。她把那块灰黑色的角砾岩标本递给张老师。

      张老师仔细看着,又拿出放大镜,半晌没说话。另一个声音却从旁边响起来:“好!这处断层泥里的角砾成分和磨圆度,确实是关键证据!”

      众人回头,才发现不知何时,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站在不远处,手里也拿着望远镜,显然是观察了全程。他正是学院里以严厉和眼光毒辣著称的王文景教授。

      王教授没看别人,目光直接落在陈丽君身上,看着她还在渗血的手掌和赤脚上的泥泞,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班的?”
      “陈丽君,地质系79级。”她低声回答,下意识想把受伤的手藏到身后。
      “陈丽君……”王教授重复了一遍,点了点头,没再多说,转身和张老师讨论起那个标本去了。

      当晚,宿营地的篝火旁,驱散着山区的寒气和潮湿。同学们围着火堆说笑打闹,分享着带来的干粮。陈丽君照例坐在稍远的角落,就着火光检查白天采集的标本编号。
      一个烤得外焦里嫩、散发着浓郁甜香的红薯突然递到了她眼前。
      她抬头,是王教授。
      “拿着,驱驱寒。”王教授在她旁边的石头上坐下,自己手里也拿着一个,剥开皮咬了一口。

      陈丽君愣了一下,接过红薯,烫手的温度从手心一直传到心里某个冰冷的角落。她小口地啃着,甜糯的口感是她许久未曾体验过的奢侈。
      “白天那个点,为什么非要上去?”王教授看似随意地问,目光看着跳跃的火苗。

      陈丽君沉默了一下,组织着语言,依旧带着浓重的口音和笨拙:“……看着……觉得不一样。下面看的,和上面看的,不一样。就像……就像我们村后崖上的土,看着都是黄的,但长野杏树那块,下面有石头缝里渗上来的湿气,土质就不一样,能活树。”

      她没有用任何专业术语,用的是最朴素的、来自土地的经验。
      王教授听着,慢慢嚼着红薯,没打断她。
      她又断断续续地说了自己对断裂带物质组成的模糊猜想,说得磕磕绊绊,逻辑也不甚清晰,但其中却夹杂着一种对岩石、对大地直观的、近乎本能的洞察力。

      王教授听完,良久,叹了口气:“石头般沉默的智慧,山野赋予的直觉……课堂上学不来这个。”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着她,“小陈,啃书本很吃力吧?”

      陈丽君黝黑的脸在火光下看不出红晕,只是抿紧了嘴唇,默认了。

      “但你这块料子,”王教授的声音斩钉截铁,“是块硬骨头,得用重锤敲打!光靠课堂和考试,磨不平你也显不出你。跟我读研吧,我的课题组,别的没有,就是野外的锤子够重,够硬!”

      陈丽君猛地抬起头,看着王教授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的面容。读研?这词对她来说曾经遥远得像天上的星星。但此刻,这位严苛却眼光独到的老教授,向她伸出了手。她看到了另一条路,一条或许能让她这块“顽石”找到自己位置的路。她没有丝毫犹豫,重重点头:“谢谢老师,我跟您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