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8、狄青 ...

  •   狄青
      (原文401章)
      有句话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小狄将军无疑是这句话“伪辩论”的守门员。
      纵观史书,有两位将军出门打仗必须得带着面具——怕给人帅死。
      第一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兰陵王。在那个“风流浪荡”的时代,人们爱好比较不羁,由于男风盛行,没有美女榜,美男榜倒是不少。在那个男人们争相比俏的时候,兰陵王独占鳌头,帅的人神共愤,以至于打仗不带面具兵卒们都无心打仗——成心不在焉看他了。
      第二位便是着北宋仁宗时期的面涅将军狄青了。狄青为何戴面具有待争论。因为宋时举凡入伍为兵的,都要在脸上刺字,打上一辈子都驱不散的烙印,所以大多数人都认可狄青是为了遮住脸上的缺陷才戴面具这个说法。
      弹幕忍不住。【站不住脚吧?那时候大家都刺青,谁还会嫌弃谁不成?为了这戴面具才格格不入吧。】【狄青长什么样倒是没传下来,但是据说他的儿子——特!别!帅!(义正言辞)】【所以,大声告诉我,小狄将军到底为什么要戴面具!】【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
      ……
      1、【尹洙为经略判官,与青谈兵,善之,荐于副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才也。”】
      韩琦稀罕的瞧了一眼,走过来拍了拍狄青的肌肉,眼神又略怪异的在他脸上顿了一下。“吾此前听闻军中有一披发面铜具的勇武小将,却没想到竟是如此……”他哑然了一阵,摇头笑叹,“是得戴面具。”
      韩琦不对人才有偏见,对狄青展现出了极强的热情和友好。
      尹洙时不时附和两句,二人笑眯眯的打趣让狄青肌肉紧绷,憋的小脸通红。
      一道温和平稳的嗓音缓缓响起。“瞧面上的刺青不像是新的,可敢问狄小将军是几岁入的军?”
      狄青喘了口气了,连忙转过身答,“回大人,青十六岁入的军!”
      已知天命的老人用一双温和却仿佛能看透一切的双眸含笑望过来,“可读过兵书?”
      狄青愣住。他打仗素来凭一腔勇武,何况只要上了战场,他从来如鱼得水,无人能敌——有天资者,从来自傲,哪怕不愿承认。
      范仲淹接着问,“可知宋以前是什么朝代?太祖如何得国?可识得白起、王翦、霍去病、卫青?可识得……项羽?”
      狄青唇色渐渐发白。范仲淹送了他一本书,名曰《左氏春秋》。并且告诫他,“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
      狄青深深的弯下腰,双手有些发抖的接过兵书,遂行大礼,久久不起。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术,由是益知名。】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狄青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天纵之才,是上天赐予北宋王朝的珍宝。
      但他并不是一个适合北宋朝堂的合格将军。
      北宋是文人的天下,是推杯换盏的政治场,是你来我往的人情世。
      许多事情他看不明白,也想不懂。就像初见时,他看范仲淹和韩琦言笑晏晏,以为二人关系亲密。可他不知二人一转身便能因政见不和撕个腥风血雨。他又真的信了二人是相见两相厌的死生仇敌。
      政治场上大佬们不必言说互相之间心照不宣的某种默契,狄青从生到死都没搞明白。
      当年,范仲淹作为文臣,被仁宗病急乱投医的丢到北疆。同去的有韩琦、欧阳修、尹洙等名气同样不小的文臣。
      当时的话事人主要分两派,一派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另一派以韩琦、尹洙为首。
      狄青最先由尹洙举荐给范仲淹和韩琦,故而算是韩琦一派。
      两派人在对西夏的战略政见上较为不和。韩琦一派较为激进,抱持不顾一切就是干的对敌准则;范仲淹一派则相对谨慎,常常事先花大功夫做好守备再谋攻打。
      韩派嫌范派畏畏缩缩浪费时间浪费钱,范派嫌韩派愚蠢莽撞不计后果,双方常常因此吵得水火不容见面都要互相淬上两口那种程度。当然了,再怎么吵明眼人心里也都有数,归根结底大家都是为了大宋,称不上什么生死仇敌。
      这其实不是什么需要保守的大秘密,只是政治场上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罢了。但,狄青不懂。

      2、【庆历二年,震动一时的水洛城事件爆发。】
      再说狄青。经此一役,断了范仲淹这条路,他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韩琦一脉了。
      韩琦当然也乐意罩着他。毕竟狄青格外能打,虽然资历浅,但是在军事上的建树少有人能媲美。但小狄将军在让人下不来台这一块儿更是领先他的军事才能遥遥领先。
      据说有一回,有个叫焦用的小将官克扣军饷被韩琦揪住,震怒之下公然惩处以作震慑。克扣军饷是个大事,韩琦的主要目的是以此来狠狠整顿军纪。所有人都谨小慎微不敢吭声,任凭那焦用如何哭饶都充耳不闻。
      这时候。狄青满头大汗的冲进来,急吼吼的打断。
      【恳魏公曰:焦用有军功,好儿!】焦用他有功劳,是沙场好男儿啊!!
      狄青话一落下,万籁俱寂。正前方,韩琦的脸色青了个彻彻底底。半晌。
      韩琦冷冷的走过去瞥了狄青一眼,淡淡一挥手。“动手!!”狄青脸色急变,要去救人。
      韩琦着人按住他,一字一顿道。“狄青,我告诉你,东华门外的状元郎才称得上好男儿!!克扣军饷无视军纪的,我说斩,便当斩!!怎么,你也要违抗军令不成?!”
      狄青脸色苍白,久久不言。韩琦拂袖而去。
      ……
      狄青当面下了韩琦的面子,继范派之后再度得罪了韩派。从那以后,韩琦也与之渐行渐远。
      弹幕有点唏嘘。【哎,实在是太可惜了……】【本来一开始范仲淹和韩琦都多稀罕狄青啊,范仲淹更是又送书又指点的,显然当后辈培养了!哎!】【可不咋说,你说小狄将军要是再聪明些,渣一点儿,就是两边吊着也未尝不可啊(狗头)】【谁说不是呢,范仲淹和韩琦也就是表面吵吵,政见不合罢了,私底下关系没那么僵硬】【小狄将军貌美又能打,要不是实在政商堪忧,在北宋文人大佬圈随便都能混个团宠啊(痛心疾首)(悲痛拍桌)!!】
      3、狄青的第三个大腿,姓庞名籍。
      也是个不输范仲淹韩琦的顶级文官大佬。在范仲淹和韩琦相继离开权力中枢后,狄青在庞籍的大力举荐下步步高升,又加之军功赫赫,一路走到了枢密院副使的位置。
      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一朝,狄青一介白身,能走到这一步,但凡少一个大佬背书都是天方夜谭。
      ……
      ……
      庞籍在朝中保狄青的势头是一往无前,一手促成了许多后来令狄青名动天下的战斗。
      几乎可以说狄青能在史册上留下如此大的声名,庞籍功不可没。
      武将之身,枢密副使,宰相之下。和当初的范仲淹韩琦等人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庞籍当然也听说过狄青当初闹的让范仲淹和韩琦下不来台的事儿。但毕竟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强行让自己遗忘,还是能心平气和的欣赏狄青的勇武和美貌的。
      但他万万没想到,狄青冷不丁给他来了一个大的。
      却说那忽然有一天,狄青又又又又立了一功。仁宗脑子一抽,大手一挥要让狄青升官做枢密使——正的。
      要知道,当年范仲淹的资历,都没坐上过那个位置。非是朝中人脉极广,背后牵扯极深的人,按常理来说是绝无可能的。
      恰恰好,当时庞籍筹谋了数年之久,正差临门一脚将自己一派的某个人推到那个位置上。
      消息一出,庞籍脑袋都炸了,极力反对。
      虽然狄青也是他一脉的,但是他能指望狄青坐到那个位置上帮他经营朝中势力么——那不是痴人说梦么?
      按说这种时候,狄青只要适当的表露出谦逊推拒,说自己资历不够也就下来这个台了。
      但正是这种关键的时候,庞籍疯狂消息轰炸他苦口婆心讲明利害的时候——狄青居然玩沉默。
      不拒绝、不承诺、不主动。小狄将军坚决奉行了这九字方针,成功让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庞籍就好似那关键节点找不到憨批下属的大领导,差点气疯了。好不容易电话打通了。庞籍一顿输出:你不能答应!快想个办法回绝了陛下!枢密使的位置我另有安排!你不适合这个位置!!
      狄青冷笑:为何要让给别人?这是我军功自己挣来的!啪电话挂了。
      庞籍懵了。继而青筋暴起,大声谩骂!!“狄青——!!你好大的野心!你以为枢密使的位置是谁特娘的给腾出来的?!你一介武将,敢站到那个位置,真是不怕死啊!!”他又仰天长叹。“可恨我数年谋算,满盘皆崩!!”
      ……
      天幕前。
      范仲淹和韩琦沉默了许久。半晌,韩琦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怜悯。“可怜啊……庞师。”
      这么看来,他不过是当众被下了个面子,实在是小事一桩。
      范仲淹没忍住叹了一声,瞧了一眼坐立不安满脸惶恐的狄青,犹豫了一刹,还是直接开口道。“狄将军,此事不是庞师刻意苛待你,你是武将,枢密正使的位置处于风口浪尖,不让你坐上去,才是保护你。”
      狄青身躯摇晃,像是要倒下。“我、我……”
      韩琦瞥了一眼,终究是不忍心。“记着日后少掺和,比什么都强。”“你是我朝盼了不知多少年的……总而言之,只要你不生事端,我保证没人敢动你。”中间有个词韩琦到嘴边含糊了一下,颇不自在的咽进了肚子里。
      范仲淹倒像是听清了,哈哈大笑了起来。“是极,是极!”

      4、枢密正使,乃全国军队统帅,在朝中几与宰相无异。消息一出,不少人哗然,不少人震惊,不少人气晕了。
      其中以欧阳修这位后期的文坛大佬尤甚。
      欧阳修连骂三声二百五,短短一年多内,连上三封奏折大力弹劾狄青,篇篇引经据典,无所不用其极。先骂“青本武人,不知进退”,又婉转的提出解决办法“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最后试图将他拽离权利漩涡。
      可当时狄青志得意满,哪里理会。他觉得欧阳修这人不怀好意,反而对他感到不满。
      欧阳修用大红笔重重的给他圈出几个大字“国家从前难得将帅,经略、招讨常用文臣”。
      不料小狄将军一看更加得意。
      ——天不生我狄青,大宋万古如长夜啊!
      欧阳修:……

      欧阳修实在对狄青无话可说。是年,欧阳修又不冷不淡的分别上疏两篇《上仁宗论水灾》。简单概括。陛下,发水灾了,哪哪地受灾好严重呀——不如咱们把狄青废了吧。陛下,下大雨了,某某地百姓好危难呀——不如咱们把狄青撤了吧。
      显然,欧阳大人最后的挣扎未果。千言万语奈何不了仁宗装瞎。
      ……
      狄青在朝野声势浩大,骄狂愈甚。由于北宋多少年没见过名将了,狄小将军的横空出世简直如石破天惊,不费吹灰之力的成了百姓们捧在心尖尖的宝贝儿。
      每凡出行,街巷上总是挤的水泄不通。男女老少都垫着脚满脸骄傲又与有荣焉。“快看!是小狄将军!!瞧他那鬼面具,多英武啊!”“胡说,分明是狄大将军!不过我听说狄将军模样十分俊美,不知咱们可有幸得见啊!”“呸!你也配见狄将军神颜……哎哎哎!狄、狄将军是不是瞧过来了!!快看看我衣服整理好了没!”“别挤我,别挤我!”“……”
      长久的重文抑武之下,也许人们已经不再以建功立业为向往,崇文的风气自上而下的影响百姓黎民。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人们血脉里记得。那长久、长久以来,一场胜仗都打不赢,每每都要跪地求和,每每都要折腰躬身的屈辱和憋闷!!昔日强汉盛唐代代浇筑,刻在华夏子民骨子里的骄傲和尊严——哪怕一时蒙昧,也终究有行走于烈阳之下者满身鲜血的将之捧起,抖落灰烬,重放光辉!!
      狄青对北宋而言,是一颗骤然升起的璀璨繁星。人们情不自禁的看着他。看着他如虎豹一般率军出征,看着他如厉鬼一般腥风血雨,看着他一次又一次的————赢!!……
      ……天幕画面慢吞吞的划过。
      其实仁宗一开始也不是那么小心眼的皇帝。毕竟仁宗这人嘛,一大优点就是对臣子们十分放心的交权。自打狄青坐上枢密使后,弹劾的奏折便如雪花一般纷沓而至。但这种事儿主要还是看皇帝,仁宗自己装瞎看不到,那就是成百上千的奏折也是白瞎。
      直到一个叫文彦博的臣子直接贴脸开大,当着仁宗的面弹劾了狄青一顿。
      仁宗试图替狄青辩解:……狄青他,是个忠臣。
      文彦博冷笑了一声:昔日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么?
      仁宗:…………
      弹幕毫不客气的笑喷出声。【哈哈哈哈哈哈哥们你是个猛人啊!】【绷不住了,这是能说的么hhhhh!】【赵大:骂谁呢你,骂谁呢你!】【这波啊,这波属实是六啊!】
      ……狄青的枢密使满打满算干了不到四年。突然被撸了爵位的狄青想不到自己犯了什么错,十分愤懑。文彦博不冷不淡的给了他几个字。——陛下疑尔。
      自此,狄青日夜不得眠,翻来覆去的想。竟活生生的……吓死了。【青忧惧而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