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洪武之治 ...

  •   1、百姓
      (原文343章)
      生在明朝。如果你只是一个寻常百姓。那么你大抵会活的很好。
      ……
      也许是自己挨过饿,所以深知饥饿痛苦的朱元璋比任何一位帝王都要更加关心黎民百到底能否吃得上饭。到了朱棣年间,传颂出“水旱朝告夕振”的美名。但事实上,这位盛名赫赫的永乐大帝,身上一直都刻有着父亲的痕迹。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他学着他的父亲,一步一步的带领着大明王朝,走向盛世巅峰。
      ……
      画面缓缓转过。一袭龙袍的帝王负手立于大殿之上,目光悠远的看着没有落点的远处。他吃过饥饿的苦,从饿殍遍地的元朝末年,蹒跚着爬了出来。他吃过无能的苦,端着碗毫无尊严的乞讨,挣扎着活了下来。
      他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他掌了天下权柄,妄想着让天下如他一般的布衣。吃的饱饭,学得一身文武艺——有尊严的,活着。

      天幕画面上,渐渐地凝上了几个金光大字。
      【洪武之治】
      在洪武之治下,百姓再不必担忧地里的田粮被无缘无故的抢了去,纵然丰年也颗粒无收。
      在洪武之治下,刨地的农民抬起头,望见了一条通往希望的大路,考取功名便逆天改命。
      科举,这个曾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一笔的制度。在大明王朝走向了巅峰,并且真正意义上具备了它本该拥有的内含。——平民百姓,亦可跨越阶级。
      这与秦时的军功爵制度,何尝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这,是洪武。
      明月相伴,匹马单刀,为天下博一条生路!他以布衣自居,平和如初。站在田边,仍旧像是寻常老汉。他不以救世主自居,可他实实在在的,是一位救世主。
      无论后世如何争论,无论天下如何妄议。恨你者,有之。爱你者,亦有之。无论如何,朱元璋,你的功绩都不会被抹消。
      这,是洪武。帝王平静端坐在庙堂之上,文武百官规矩而又寂静,无声的整理着朝政。龙袍翻卷,举手投足。
      便成就了盛世大明。

      2、臣子
      众所周知。想在朱元璋手底下混。第一个,得听话。第二个,别贪污。第三个,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第四个,离三个人远点。
      天幕慢吞吞浮现的出一行大字。【叮!有奖问答环节~~】【问:洪武晚期,想要在朝中保命,你应当抱好哪条大腿呢?】【选项一:胡惟庸】【选项二:蓝玉】【选项三:郭桓】【选项四:你自己】
      题目一出,洪武朝的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一笑。“哈哈哈,金龙神使真是促狭……”都说了大腿大腿了,哪还能是自己啊?怕是金龙神使拿来凑数好逗趣儿的选项吧。
      只有于谦没笑。不仅没笑,他的脸色甚至有些奇怪。他随着众人一起感慨,“金龙神使真是促狭啊……”
      选项点到的另外三个主角也没笑。
      胡惟庸面皮跳动了一下,缓缓蹙了蹙眉头。
      郭桓惊疑不定,细看脸色还有些震惊慌乱。
      蓝玉倒只是不满,“我最讨厌那些攀龙附会的家伙了,哼!”

      (原文345章)

      2.1【胡惟庸】
      一个身着文官长袍,眉眼间隐隐有些傲慢阴狠的男人呈现在画面中。一行金光大字慢吞吞的浮现出来。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
      洪武大臣们的苦涩还未退下,当场表演了一个瞳孔地震!!李善长脸上的悲苦还没来得及转换,便直接尖锐的破音了!!
      “啥?!!”此时尚且是右丞相的胡惟庸腿一软,嘴唇惨白了下去。
      朱元璋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恐怖,而李善长则几乎疯了一样的冲上去掐住了胡惟庸的肩膀。“你他妈疯了吧?!!谁给你的胆子?!!你想死别拖着老子啊,当年可是我亲自把你举荐上来的啊——!!”李善长话说到一半,心脏已然凉了半截,几乎浑身打起了哆嗦。
      朱元璋眉眼森寒的动了动食指,“动手。”
      一群侍卫从四面八方冲出,直接牢牢扣住了胡惟庸!!
      还在状况外的年轻臣子只觉得自己脑子都仿佛不够使了,张大嘴半晌回不过神来。
      原、原来不反对,不代表不收拾你啊。他恍然大悟。……
      胡惟庸此人。一,不听话,老朱的命令有时都敢阴奉阳违。二,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结党营私到胆敢隐隐威胁老朱的皇权。
      在他当上左丞相嚣张狂妄的七年里,老朱一直不动声色。
      期间,胡惟庸并非完全没有不安心的时候。为了消除这份不安心,他四处拉人下水,每拉一个人,就会安慰自己一下——这么多人,就算老朱想发作,也得考虑考虑。
      一个人犯事儿,清算这一个人很简单。但一万个人犯事儿,事情就不好办了。
      胡惟庸显然深谙这个道理。并且,他还盯上了一个特殊的人。——李善长。胡惟庸知道,李善长手里捏着个保命的好宝贝。丹书铁券。还是两张。
      当然了,不管胡惟庸怎么殷勤,李善长八成是不会愿意分给他一张的。但是胡惟庸此人有个优点。他特别缠人,而且为达目的什么手段都能用。李善长不理他,他就找李善长的弟弟(他的儿女亲家)李存义。终于,李善长没抗住。松口了。
      【李善长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意思是别烦我了,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你们便爱做什么做什么吧。虽然不算是真正站到胡惟庸那边儿去,但是某种意义上他已经立场不再纯粹了。
      ……
      胡惟庸的倒台其实十分简单。
      有一次,他的儿子从马上跌下来,被路边“刚好”经过的马车碾死了。胡惟庸大怒,直接越过司法部门,杀了马车夫。次日,朱元璋平静的传召了胡惟庸。胡惟庸还愣了一下,心道自己不过是杀了个马车夫,这种小事怎么会闹到朱元璋面前?于是,他怀着纳闷的心情去了。
      大殿门开,一袭龙袍的帝王平静的端坐在高位上。胡惟庸连忙挤出了笑容,声泪俱下舌灿莲花的为自己为何会失去理智做出这样的事情辩解,并且引经据典,讲儿子和自己的关系多好啦,可怜天下父母心啦……
      帝王耐心的听他说完,指节点点桌子示意他坐下。胡惟庸心底松了口气,以为自己这一关过去了。朱元璋起身,经过他面前时,淡淡的留下了一句话。“大明律令——杀人,偿命。”说完,朱元璋平静的走了。
      胡惟庸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上,傻了。他打了个摆子,从头凉到尾,刹那间如坠寒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
      三万余人在此案中遭到株连!!曾经,胡惟庸在朝中广结党羽,妄想着一万个人朱元璋想处置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朱元璋用行动告诉他,一个人犯事儿,杀一个。一万个人犯事儿,那就杀一万个!!!
      纵观全局,胡惟庸是真的要谋反么?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从头到尾都在朱元璋的手掌心里没跳出去过。用了七年,上演了一场跳梁小丑一般的滑稽表演!!
      他死了之后,不到一个月。朱元璋便借由彻底取消了丞相这一职位,改设中书省,将朝中的权利牢牢捏在了手掌心里。
      作为一个城府深沉到恐怖的领导人。他耐心的下了一盘惊天大棋,朝中人人都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这,就是朱元璋!!威慑了半个时代的洪武大帝!!!

      2.2【空印案】
      (原文346章)
      【空印:提前在空的文书上盖上章。】
      什么意思?相当于财务做报表的时候,底下已经有公章了,里面的数据怎么填全由自己。相当于你取支票的时候,底下全都签好名字了,上面的数目怎么填全由自己。这个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小秘密”,满朝官员都知道,就连户部自己也默认了,因为他们也不想折腾。除了朱元璋。
      ……
      因为朱元璋在经济财政这方面实在不专业。所以愣是让这群人在老朱眼皮子底下,这么折腾了好几年。
      一个满朝官员都默认的事儿,皇帝老儿自己却不知道。说好听点叫欺君罔上。说难听点叫把老朱当傻子。
      谁都知道,老朱没上过学,没读过书,是农民起义发家当皇帝的。
      你满朝的文化人了不起,当着老朱的面欺负他不懂,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自然,以朱元璋对朝中的控制欲,哪怕再不懂,也不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
      【洪武九年,空印案发,朱元璋大发雷霆,对朝堂进行了一个恐怖的大清洗,其牵涉的官员数量极其庞大,总计约两到三万人。】
      你说明初的官员们哪儿来那么大的胆子呢?其实追根溯源,【空印】这么离谱的做法,要追究到元朝腐朽的官场中了。
      明初的这帮官员们,并非完全没有在元朝当过官的,故而这个腐朽的风气被再次提出时,大部分人都接受良好。
      当年,老朱大开杀戒的时候,也有人为官员们开脱过。但是他弄错了一件根本性的事情。空印案对朱元璋来说,最恐怖的地方不在于空头支票可以随便填写数字上。在于这件事对皇权的一种巨大轻蔑。
      他不是元朝官场出来的,乞丐的事儿他数一数二,但是官场的事儿他的了解是不如这群官场老油子的。大臣们竟然敢瞒着他联合起来犯下这种惊天大案。这仿佛在明明白白的排斥他这个皇帝,告诉他你做到皇帝又怎么样,仍旧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外人”罢了。
      后来,朱元璋暴怒之余,对朝中的监管越发严苛,以至于容忍不了丞相这个权利过大的官位,借着胡惟庸案彻底抹消掉了。

      2.3【郭桓案】
      (原文347章)
      这是洪武初年,继空印和胡惟庸案之后的第三大案。
      【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贪污,盗卖官粮,总金额高达2400万石。】
      什么概念?这几乎相当于大明王朝一年的粮食产量了。贪污胆敢贪污到这个层次,几乎堪称是荒谬至极!!全国一整年的粮产啊,世上最大的败家子挥霍八百年也难挥霍干净!!
      ……
      为官者,当为一方百姓谋福祉。显然,这些被元朝腐朽风气侵染的朝堂官员,根本不理解。
      朱元璋此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当年,他的父母兄姐活活饿死,正是因为这些贪官污吏将元朝廷那可怜巴巴的微末赈灾粮也不肯放过!!
      很巧不巧的是。郭桓案发生的时候,马皇后已经辞世了。他们又刚好戳中了老朱心底最恨的那个筏子。
      据传,郭桓案的涉案人数最多,也最广。少数记载有两三万人,多数记载则达七八万。一整个大明朝堂,此案过后,几乎被杀空了。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什么人敢当官了。
      因为是白手起家,所以明初的官场延续了许多元朝官场的旧习。要维系一整个王朝的运转,一时之间去重新组建班子完全不用旧班子是不太可能的。不可避免的,明初官场中有不少都是在旧元做过官的。他们在做着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以为这个新的掌权者会如以往的每一个掌权者一样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所有人都习惯了违反法令,暗地里互相之间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他们甚至不怕东窗事发。因为法不责众。
      所有人都在犯法,当权者总不能把所有人都清理掉。然而,谁都没想到。朱元璋是这样一位分毫不肯姑息的掌权者。
      他憎恨旧元朝廷的腐朽和肮脏,一点也不肯妥协!!
      什么法不责众?尔等胆敢作奸犯科,便都杀干净了事!!!
      我的王朝,不养只会啃噬黎民的蛀虫!!
      天幕上。
      帝王金光灼灼的威严模样渐渐被猩红的煞气寸寸沾染。龙袍溅上鲜血,眼底满是戾气!!!
      他孤独的傲立在属于自己的王座上,森寒的凝视着满朝荒芜。他将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
      他本也是孤家寡人。
      孑然一身的来,辛劳勤恳前半生,无力的看着父母饿死在眼前。
      孑然一身的行,白手创建宏伟王朝,无力的看着妻子病死在眼前。
      当年那个给了他一个家的姑娘,在他之前离开了人世。属于他人性中的最后一抹柔软,已经消散殆尽了。
      弹幕幽幽然划过。
      【朱元璋:猎杀时刻(企鹅提刀红眼特效)】【呜呜呜救命老朱太惨了,我要哭了。】【别老朱惨了,你要是当时的那些官员,你更惨。】【贪污本就该杀,老朱难道杀错了么?!】【错倒是没杀错,关键是老朱杀红了眼之后已经不分青红皂白了,冤假错案必然数不胜数。】

      2.3【蓝玉案】
      蓝玉,封狼居胥,逐蒙元于大漠孤烟,赫赫其名。
      常遇春死的太早,他接过了姐夫的位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的交出了完美答卷。但是强大往往意味着肆意妄为,任性不拘。
      同样是少年英才,但蓝玉可不是像霍去病那样纯粹的少年意气。
      如果说霍去病是一匹骨肉匀停打仗像是在表演盛装舞步的顶级名驹。
      那么蓝玉就是一匹浑身毛刺打仗像是要啃噬你血肉的桀骜野马。
      去病去病,人不似名般少病长寿。
      蓝玉蓝玉,人不似名般温润如玉。
      ……
      【蓝玉私元主妃,妃惭自尽而死。】
      ……
      其实蓝玉此行所受诟病,不只是男女作风上的问题。是因为这与朱元璋一开始起兵的原则从根源上就不符合。
      私生活作风如何,朱元璋八成也没兴趣一个个去管。而蓝玉此举,绝不只是那方面的问题。
      此前也讲过,朱元璋本人是一个格局非常大的人。蒙元将百姓分为三六九等,大肆施行民族等级种姓压迫。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就对蒙古和色目人种反过来报复性压迫,反而施行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
      他的军纪和军规素来是十分严苛的。【军队入太平“城中肃然”、入建康“秋毫无犯”、取镇江“民不知有兵”、得婺州“市不易肆。”】不管打什么仗,他从来不允许军队欺负百姓。攻入每一个城池之前,都会提前写好禁止条约,厉声约束每一个士兵。只要有一个士兵违令进入百姓家,便即刻斩首处置。【久而久之,大明的兵卒们一见禁令出,“皆愕然不敢动”。】
      ……
      【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而且,他在军中毫不避讳,在武将群体中干起了胡惟庸在文官群体中相差不大的拉帮结派之事儿。
      ……
      【蓝玉一案,仅同党便达一万五千人,其间牵涉到的人又不计其数。】这些人,几乎大半都是明初的年轻功勋集团。蓝玉有罪么?有的。但罪不致死啊。朱元璋知道么?他心里其实明白的。但是朱标的死,几乎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