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4、大明创业 ...
-
事实上,比起流氓不要脸的刘邦、散漫随性的刘彻、至死是少年的李世民,朱元璋的性格与嬴政显然更有异曲同工之处。——稳重靠谱的封建大家长。举个例子,如果凑一起,指定是这俩在后面像大领导一样谈论公务,前面那三个凑一起搅天搅地掐架疯玩。
1、举族之恨
朱重八一开始不明白,为何父母劳作一生,努力一辈子,却活活饿死,连口棺材都买不起。
后来,他懂了。因为元政府,从来没把黎民百姓当人看。
朱家兄姐父母饿死那年,黄河决堤,淹了庄稼,元政府在争执的不是“怎么治”,而是“治不治”!
元中央政府做表面功夫发放了一点赈灾物资,就算如此,也被腐朽的官员层层剥削,真正到了百姓手里,连几粒米都不剩!!
当朱元璋意识到父母的死亡根由时,一定是恨的。
以至于后来,他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洪武一朝,官员但凡敢行贪污受贿之事,哪怕只是几两银子,轻者诛,重者灭族!!
少年的眼中仇恨之火熊熊燃烧,哪怕衣衫单薄破烂,戾气也几乎要吞噬天地!!这举族之恨,终有一天,要你亡国来偿——!!!
2、【至正十二年,朱重八二十五岁。】
后来,他发现朱重八此人,在战场上有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狠劲儿,并且从不贪功。
战利品从不私藏,一分不少的献给郭子兴。
赏赐从不留身,尽数分给手下兵卒。
同年。
朱重八正式改名为朱元璋。
朱,同诛。
璋,利器也。
诛元璋,是为诛灭元朝的一柄利器。
少年眼中的焰火终于蓬勃燃烧,滔天的戾气几乎要震破天地!!
——这满族之恨,终有一日,要汝等亡国来偿!!
3、人才盘点
(原文322章)
3.1马姑娘
【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与老刘家截然不同,老朱家人多长情。
老朱将他的皇后捧在手里护了一辈子,龙椅都能给老婆随便坐着玩。
……
朱元璋这辈子最厌恶的,便是饥饿。他沉默的靠坐在杂乱肮脏的牢狱中,神色隐在暗处看不清晰。饿到意识昏沉时,朱元璋耳边传来一道轻柔的唤声。“重八……重八……”马姑娘从怀中悄悄的取出了滚烫的烙饼,递给朱元璋,压低嗓音轻声说。“重八,快吃吧。”朱元璋眼眶忽的就浮上了滚烫的热泪。
弹幕嗷嗷叫着划过。
【妈的,这谁能不爱,呜呜呜老子破防了!】
【真的想哭,老朱当初眼睁睁看着父母兄弟饿死在面前时,一定不止一次渴望过有谁能给他一口热乎乎的烙饼吧(嚎啕大哭)】
【老朱和马皇后的爱情是真的!!我狠狠磕一辈子!!(欢呼撒花)】
【众大臣:谁都没有我们相信帝后感情的真实性(狗头)】
【据说,马皇后死的那年洪武大臣们哭的比死了爹都凄惨(狗头叼花)】
后来甚至出了一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
……
(原文323章)
朱元璋把带出去的七百人全都还给了郭子兴,自己只从其中选了二十四位亲兵,最后朝郭子兴鞠了一躬后便扬鞭而去。这二十四亲兵,后来全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高级元老。其中着名的,有:徐达、汤和、周德兴等。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那平静策马的背影,二十四个拱卫的身影整齐的一字排开,仿佛在唱诵着无声的壮阔画卷!!
大明王朝,由此而始!!
清秀俏丽的少女迎着风气喘吁吁的跑来,眸中萦着泪水!!她喊,“重八——!!”朱元璋骤然勒马回头。
……
朱元璋定定的看她,喉咙艰涩的动了动。“外面危险,你……等我。”
她执拗的抿着唇看他。“乱世何来安处?我是你的妻子,不能让你一个人去面对危险,重八,我能帮你。”
朱元璋蹙眉摇头。“妹子,你听话,在岳父身边,至少比跟着我要安全……”
郭子兴抬了抬手,露出牙疼的表情。“停停停,这可真不好说!!她愿意跟着你便让她跟着你走吧,以你的本事,难道连一个小丫头都护不住?”
朱元璋没理他,顿了片刻后,低声问。“能吃苦么?”
小姑娘重重的点了点头。
朱元璋便笑了一下,伸出大手拉她上马,牢牢的圈在了身前。“抓好了,走!!”
马鞭飞扬,卷起滚滚黄沙!!前路未卜,幸而有你相伴,余生,以此身护你周全!!
在翻卷的黄沙之中,一条长长的羊皮纸卷从一旁垂下,上面缓缓浮现出一行金色的大字!!
【太祖有劄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
虚虚浮浮的画面中,温婉的女子点着油灯一点一点细细磨墨执笔,一纸纸文书在她的手中呈现出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身边没有文臣。他的妻子马姑娘便是他的文臣。起草文书、拟军令状、敌情侦查、出征人数、行军路线、出征时间、通讯信号,甚至粮草准备。这些事无巨细的后勤工作,都是马皇后挑着烛火不分白天黑夜为他所操持的。朱元璋在前方打仗,马皇后便坐镇后方军营。
直到打下了滁州,遇到了李善长。
……
3.2朱升
【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3.3【大明第一开国元帅——徐达!!】
……从那以后,徐达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几乎凡战必胜,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将的美誉。
一生之中打过的仗,足有白起韩信之倍数也。
并且,徐达此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优点。
人家的政治情商特别高。
在政治情商上,也许八个项羽加起来比不过一个韩信,但八百个韩信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徐达。
他生性谨慎,从不狂妄自大,做事十分有分寸,也从不恃功自傲。
而且人家还特别懂投资——鸡蛋不往同一个篮子里搁。他家三个闺女,分别嫁给了老朱的三个儿子——燕王、安王、代王。
没错,燕王就是朱棣那个燕王。
后来,他闺女生了个崽,叫朱胖胖。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那是他徐达滴亲亲外孙。
他家的儿子呢,明面上跟建文帝一伙儿的,实际上两边下注。
后来朱棣造反,偷摸摸跟朱棣互通有无。朱棣继位后,为了感谢他们,全都封了国公,后代爵位世袭,一直到大明灭亡。
也正是因为这种智慧,到后期,老朱开始发狂杀人,徐达仍旧安安稳稳的在暴风雨中活着。活到晚年,病逝身亡。算是开国功勋中少有的善终者了。……
3.4【大明开国文臣之首——李善长。】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军营中才终于算是有了个像样的文臣。……
(原文326章)
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李善长走进了朱元璋的军营。最开始,这个的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问他有什么才能。李善长沉吟片刻后,谦虚答,“在下字写的不错。”朱元璋不在意的挥了挥手,“去领个文书的职位吧。”李善长面色一僵。过了一会儿,朱元璋蹙眉抬头。“你还在这儿站着干什么?”李善长:…………
弹幕幽幽然划过。【傻眼了吧小子(狗头)】【老朱:小子,你挡我光了,让让(狗头)】【李善长:不是大哥,我就跟你谦虚一下,你倒是跟我拉扯两句啊!!】
……
李善长忍不住了,开始绞尽脑汁的想法子让朱元璋发现他的美。人呐,有时候不能太谦虚。求职应聘呢,你敢跟你老板谦虚,老板开的工资也敢跟你谦虚。李善长挽回了,但不代表每个人都有挽回的机会。当机会不期而遇时,一定要学会牢牢抓住。
李善长的机会,很快到来了。
某一日,朱元璋休憩假寐时,叹息着喃喃。【“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天下间争斗不休,什么时候才会彻底安定下来呢?寻常人听来,也许只是一句无来由的抱怨。
但就在此时,一旁传来一句似是而非的话。【“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
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
朱元璋讶然的看过来。
李善长一拱手,笑着道。“如今元朝已乱,天下崩解,处境岂非类高祖乎?只要您学着他的做法,天下一定会被您所平定的。”
朱元璋顿时云消雨霁,神色舒展。“善!不知我帐中竟藏了如此大才!”
他摆正坐姿,正眼看向眼前人,半晌沉吟着问。“敢问……大才姓名?”
李善长:…………
……
事实很快证明,李善长说自己字写得好,真的谦虚的太过头了。在他数不清的本领之中,写字好,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善于国政,又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
人家对事情有自己的标准,没有选择恐惧症,基本上事儿到了他手里,会迅速而又相对正确的下定论。
【善于辞令,后来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稿。】
人家很会说话,是个外交大天才。基本上一封信过去,就让人舒舒服服感受不到任何冒犯的地方,大大加强了老朱招纳贤士的速度和成功率。说话是一门艺术,李善长在此道上格外精通。
【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命李善长留守。在他治下,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
朱元璋在外打仗,他就在大后方处理各项事务,官员百姓都很稳定,基本不会给朱元璋惹事。在粮草后勤方面,不说比肩诸葛亮,高低也得有亮亮八分水平。至少朱元璋张口要粮食的时候,他从来不会说没有。什么实力,自然不必多强调了。
总的而言,在早期能被老朱捡到这么个大宝贝,可算是撞上大运了。
说他一句在世萧何,其实也挺恰如其分的。
对刘邦而言,萧何是沛县新手大礼包白送的。
对朱元璋而言,李善长虽然不是淮西新手大礼包白送的,但四舍五入也算是创业初期白捡的。
3.5【大明第一开国猛将——常遇春!!】
一生未尝一败,刺入大元心脏的一杆不退长矛!!生于沙场,葬于沙场,为战而生,为战而死!!朱元璋赞誉他: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至正十五年,常遇春与朱元璋相逢了。】
比起早就跟着朱元璋的淮西集团以及投奔较早的李善长,常遇春来的算是较晚的那一个。但他跟李善长不一样。他比较直接一些。
到了军营里见朱元璋时,扛着一杆灿金的长枪,笑嘻嘻的张口就说。“我来这里,是要你的先锋之将印的!”
言外之意,别拿小官忽悠我,我要当就当大将军!!
(李善长:小子你内涵谁呢?)
朱元璋抬头打量了他一眼,似笑非笑。“你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讨口吃食,凭什么要我的先锋将印呢?”
常遇春也不恼,伸着懒腰换了个姿势扛枪,神采飞扬的笃定道。“反正,你等着瞧吧!!”
朱元璋一笑,抬了抬下巴,示意了一下门外。
常遇春一僵,撇着嘴麻溜的掀帘子走人了。
不久后。朱元璋打了一场水陆之战。我方在这水里头,元军在那陆上头。元军临岸列阵,朱元璋的水军迟迟无法靠近。
已然初具威严的男人挺立在船头,忽然长长的打了个呼哨,头也不回的厉声大喝。“小子,你大放厥词要当我的先锋大将,此时人又何在?!!”
一道灿金色的身影应声划过,随即宛如流星一般借着船力一跃上岸!!
元军高举起长戈惊惶的对上他,却被他一杆长枪悍然横扫而落!!
【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
年轻而又骁勇的小将长啸一声,一己之力为大军开出了一条上岸之路!!
他神采飞扬的傲立于血雾猩风的战场中,朗声大笑!!“欠我的先锋之印,可别忘了!!”
朱元璋负着手笑了。“少不了你小子的!”
3.6、【大明柱国元帅——汤和】
(原文329章)
明锐善断,目光毒辣,大明柱国之基,当属汤和。
同为大明定国之功臣,汤和的名气不如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天生之帅才也,其智谋勇武,千古独一。
常遇春,天生之猛将也,其悍勇无畏,百代难遇。
比军事能力,汤和稍逊徐达。比先锋之勇,汤和不如常遇春。
徐达一生只输了一场,常遇春一场都没输过。但汤和的败绩数也数不清。
可是大明开国的五大元老,汤和必居一席之地。
当年,朱元璋参军,是汤和一封一封信写给他的。
后来,徐达和常遇春在外北伐,兵将是他殚精竭虑操练的。——汤和,统军之才也。
【方孝孺说:沉毅质直,勇而善断,不妄发言,入闻国论,一语不泄于左右。】
【王世贞说:以汤信公之战伐,其绩何寥寥也!】
朱元璋赐言: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对大明的功绩,汤和毋庸置疑。
弹幕幽幽然划过。【开玩笑,汤和虽然战绩不如徐达常遇春,但不代表人菜啊!!还是打了几场着名战役的好吧?】【谁说不是呢!】【不过是神仙打架显得稍菜了点而已(狗头)】【对此邦子十分有同感吧(狗头)】【对此三国的那些被挤兑到了二三线小将们也很有同感吧(狗头)】
3.7、【大明第一神棍——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民间赞誉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将他称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
……
治国理政有李善长,攻伐进取有徐达,练兵统筹有汤和,勇猛破敌有常遇春。刘伯温确实在恰当的地点为朱元璋给出了恰当的谋略和判断,称得上一句料事如神。但,仅此而已了。大明不是他挥挥袖子定下的江山,无数人在其中的奉献不可被抹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