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补充:历史上最让人意难平的6大人物 ...

  •   补充:历史上最让人意难平的5大人物

      1. 项羽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剧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曾在巨鹿之战中力挽狂澜,打破了秦朝的强大统治。然而,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却在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逐渐走向失败。项羽的悲剧不仅在于他最终兵败垓下,还在于他选择了乌江自刎。
      项羽本有机会渡江东归,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当时,乌江亭长甚至备好了船劝他过江,但项羽拒绝了,他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宁愿选择一死了之,也不愿面对失败的尴尬。这位英雄将最后的尊严留给了自己,却让后人扼腕叹息。如果项羽渡过乌江,或许历史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
      项羽的遗憾在于他无法摆脱个人的刚烈与尊严束缚,未能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希望。而这位千古英雄的死,也使得中华历史上少了一位与刘邦并肩对抗的传奇人物。

      2. 诸葛亮北伐失败——“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为兴复汉室奉献了毕生心血。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为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他多次发动北伐,以图收复失地,光复汉室。
      然而,尽管诸葛亮以过人的谋略和治国才能,数次逼得曹魏节节败退,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不利因素,他的北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留下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哀叹。
      诸葛亮的遗憾在于他的才华未能完全施展,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复兴汉室的梦想。如果诸葛亮能够多活几年,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他的智谋或许能够为蜀汉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3、岳飞尽忠报国死于“莫须有”——保家卫国的意难平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4、于谦扶大厦之将倾蒙冤而死——为国为民不得善终
      于国,于谦在明朝精锐尽失,皇帝被俘,瓦剌大军兵临城下,朝廷人心惶惶,南迁之议甚嚣尘上之际,他力排众议,坚守北京,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和宗庙社稷,延续了大明的国运,堪称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其功绩可与日月同辉。
      于民,他清廉正直,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积极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连锦衣卫抄家都抄不出多少银两。
      可就是这么一位为国为民的于谦,在明英宗复辟后,遭遇了石亨等权臣的陷害,最终死在了权力斗争中。
      如此遭遇,怎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纵观于少保一生,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百姓所敬,力保北京抵御瓦剌,军功卓著,仰无愧天,俯无愧地,为官无愧于民。
      他是英雄,更是民族的英雄,他重社稷,轻君王,爱的是天下万民,而不是一朝皇帝,假设北京不能保全,瓦剌南下,又将增添多少杀孽?
      意难平者,恨于谦为国为民不得善终,英雄为何总是蒙冤而死!

      5、戚继光抗倭成功后被罢免——英雄晚年的凄凉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击退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保障了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在他指挥下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为抗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功成名就的戚继光却在晚年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和排挤,最终被罢免职务,郁郁而终。尽管他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朝廷中的党争、猜忌让他晚景凄凉,甚至连养老之地都无法安然度过。
      戚继光的悲剧在于他的忠诚和才能未被完全认可和珍惜。在历史上,许多像戚继光这样的忠臣良将,因为朝廷的内部斗争而被冤枉或迫害,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极大不公,也是对国家的巨大损失。

      6、明末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亡国之君的悲剧
      明末,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入侵,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崇祯皇帝力图中兴,试图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然而,崇祯的执政充满了孤立无援和艰辛,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和朝廷内部腐败,让他陷入了无解的困境。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在万般绝望之下,选择在煤山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崇祯一生勤勉,却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是整个大明朝走向衰亡的象征。
      崇祯的遗憾在于他的努力未能得到回报,他没有像其祖辈那样有贤臣良将辅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来改变明朝的衰亡局势。崇祯孤身一人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无力回天。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9章 补充:历史上最让人意难平的6大人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