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补充:中唐名将4 ...
-
六、平乱第一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是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武周时,李楷洛归降朝廷,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此事其父李楷洛已经举家迁到长安约八年,因此李光弼的出生地可能在长安。他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一说为‘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是因为他之前十分尊敬的老领导王忠嗣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而死,而安思顺正是李林甫的朋友。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负责平叛行动。
1、常山之战
常山之战,李光弼率领万余名各族士兵成功夺取了叛军占领的常山,此战,他以少胜多大胜史思明率领的两万多精骑。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皇帝李隆基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开始微操,强迫哥舒翰出潼关攻击,结果唐军惨败于叛军之手。长安沦陷,皇帝李隆基逃往蜀地,太子北山灵武称帝,为唐肃宗。
2、太原保卫战
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李光弼充分利用地形和敌情来制定战术和战略,地道战的鼻祖,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装石炮(抛石器),修城垒,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李光弼在太原的坚守,为郭子仪收复两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相州之战
758年,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外行指导内行,显然就预示着战争的结果。10万唐军对战5万史思明的叛军,还要考虑相州城中还有安庆绪的数万军队,唐军有兵力优势,但并不明显,而且唐军是围城战,按兵书的说法,十倍于敌的兵力可围城歼灭敌军,唐军要分兵围城,然后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打援,兵力并不充足。史思明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唐军的粮道,杀死唐军的动粮民夫,导致唐军开始缺粮。等到时机成熟,史思明突然亲自率领主力军队攻打唐军,唐军还以为叛军又来骚扰了,不以为然,结果一战即溃,前线唐军一溃败,都往后逃走,后边看到前边的败了,也跟着逃走,根本没有战斗力,缺乏统一的指挥就是这样。陌刀大将李嗣业也在这次相州之战战死沙场。
4、河阳之战
相州惨败,因宦官鱼朝恩陷害,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李光弼成为了大唐平叛的最高统帅,之后他先是在河阳之战大破史思明,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荣获“史思明克星”称号,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5、邙山之败
唐肃宗受宦官鱼朝恩和将领仆固怀恩的蛊惑,又来一波微操,令李光弼尽快收取洛阳,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唐军大败。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于是优诏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进京后,抗表请罪,被肃宗赦免。
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6、忧郁成疾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763年冬天,吐蕃入寇,李光弼与程元振不和,于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为后援,故此也不敢加罪于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问他的母亲李氏。其后,吐蕃被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击退,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他的举动。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七、平叛三杰之一(中兴三将)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为人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跟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天宝十五年(756年),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部。七月,随郭子仪赴灵武保卫唐肃宗。次年,出使回纥借兵,并嫁女为国和亲,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尤其是香积寺之战,扭转了安史之乱的战局。
1、安史之乱的终结之战:昭觉寺之战
公元762年10月,终结“安史之乱”的最后大决战,昭觉寺之战。唐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要率军出征。当唐代宗还想启用郭子仪,让他担任儿子李适的副手时,却遭到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联手反对。最后,无可奈何的唐代宗,只能放弃郭子仪。李光弼镇守临淮,远水不救近渴。军中无主帅,现在,骁勇善战,又刚完成劝说回纥联手进攻史朝义的仆固怀恩,就成为了唯一的人选。终于成为唐军主将的仆固怀恩,立刻命令唐军从三路出击,对叛军展开围攻。
惯于身先士卒的他,率领回纥左杀做为前锋,陕西节度使郭英义、神策观军容使鱼朝恩殿后,从渑池方向进逼洛阳;潞泽节度使李抱玉从河阳方向进逼洛阳;河南副元帅李光弼从陈留方向进逼洛阳。知官军大举进攻的史朝义,连忙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将领阿史那承庆认为:如果只是唐军前来,那完全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拼死决战,一仗定输赢。如果是唐、回联军,那就不可阻挡。只能撤到河阳,凭险据守,先抗住唐军的猛烈进攻,再想办法解围。好不容易占据并经营两年的东京洛阳,就这样不放一枪狼狈逃跑,那史朝义哪干啊?史朝义决定,先派出数万精锐部队,在西原一线,与唐军针锋相对,希望通过野战,打败唐军,化解唐军的凌厉攻势。但是,面对仆固怀恩和回纥军队的前后夹击,叛军被打得大败而逃。眼见局势陷入危急,待在洛阳的史朝义再也坐不住了。
已经“狗急跳墙”的他决定孤注一掷,率领全部精锐的十万大军,赶来救援,双方在昭觉寺迎头相撞。昭觉寺之战,就在这双方都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匆匆爆发了。
战斗一打响,首战告捷气势如虹的唐军立刻发动猛攻,想要一鼓作气打垮叛军,消灭史朝义。但是,已经困兽犹斗、想要绝地求生的叛军,也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韧性。即使唐军几次突破叛军阵线,给与叛军大量杀伤。但是,已经与唐军绞杀在一起、贴身肉搏的叛军还是寸步不让、死守阵线。眼看第一波猛攻没能奏效,局势陷入焦灼,坐镇后方的宦官鱼朝恩也爆发出血性,他一咬牙,派出大唐最精锐的特战部队、五百射生军,拼死冲击叛军阵型,想要杀出一个突破口,来一个一点突破震撼全局,彻底击溃叛军。虽然关键时刻鱼朝恩动用了射生军,给与叛军很大杀伤。但是,面对悍不畏死、前赴后继不断有人顶上来补上缺口的叛军阵型,唐军还是只能以硬碰硬,迟迟打不开局面。
现在,几十万人搅作一团,短兵相接,如果不能马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就这样僵持下去,鹿死谁手,就很难预料了。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时刻,单骑闯阵的孤胆英雄从天而降。昭觉寺之战,唐军在正面决战中,大破叛军。斩杀叛军六万,俘虏二万。史朝义最后连洛阳城都没敢进,率领数百名残兵败将向东逃窜。
仆固怀恩乘胜追击,兵不血刃攻克了洛阳和河阳城。在长安接到捷报的老上级郭子仪,也为仆固怀恩这终极一战的奋勇表现喝彩,主动尚书请求将副元帅的职位让给他。于是,被唐代宗任命为河北副元帅,加任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的仆固怀恩,经过昭觉寺之战,终于后来者居上,登上人生的巅峰。
2、被逼谋反
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全部平息。渡尽劫波的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摆脱了偏离的轨道,看上去开元全盛日的景象将再次上演。然而,威胁才刚刚消除,危机已悄悄降临。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表象下,君臣裂痕却愈演愈烈。经此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导致大唐王朝灭亡的三大弊端已无可挽回。朝廷对大将的猜疑已经让郭子仪、李光弼先后明升暗降地,剥夺了兵权。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勇将来瑱,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赐死。
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是回纥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误信辛云京的谣言,竟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无法自明。代宗遣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裴遵庆让他入朝,但将行之时,副将范志诚劝他说:“大帅您已经被朝廷嫌忌,为什么还要去不测之地呢?难道没看见李光弼、来瑱的下场吗?这两个人功高不赏,李光弼被夺权,来瑱被杀,您不为自己着想吗?”听闻此言,仆固怀恩便不肯入朝,决定派一个儿子进京,又被范志诚劝止。
这时,朝廷无法平息各方的争议,而仆固怀恩也派出儿子仆固玚与辛云京开战。唐代宗派颜真卿去召仆固怀恩,颜真卿说:“当初陛下避狄入陕的时候,我去找仆固怀恩晓以‘春秋’大义,他肯定会来的。仆固怀恩进没有勤王之名不能来京,退又无法解除众人的猜疑,进退无据,怎么会来呢?况且声称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四个人罢了,其他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的。仆固怀恩所部朔方将士,都是郭子仪的旧部。不如派郭子仪去收其部众,消弭兵乱。”颜真卿此策不愧是一招妙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兵乱,可惜他没有进一步为仆固怀恩谋划一下,导致仆固怀恩走投无路被逼谋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仆固怀恩的母亲责怪他不该造反,提刀追着要杀他,“我为国家杀掉这个逆贼,取他的心向三军道歉”。要知道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可谓满门忠烈。尤其是在与同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投降,后又乘机逃回,仆固怀恩竟然怒斥其子,当众斩首,大义灭亲之举令人感慨万分。他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玚也英勇善战,常常深入敌阵,杀贼甚众,叛军见其皆望风披靡。
由于郭子仪一去众将纷纷来归,最后仆固怀恩因害怕被杀,遂遣儿子仆固玚去攻打辛云京。辛云京大败,仆固玚攻又攻榆次,因为攻打榆次不利,于是暴打士卒,最终被部下杀害。后来吐蕃、回纥大军为郭子仪所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说“怀恩不是反贼,只是被左右所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