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补充:中唐名将篇 ...

  •   一、独臂擎天王忠嗣
      忠嗣不死,安史不乱。天宝八年(749年)卒。没有王忠嗣,那么中唐五魁首: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就没有办法闪亮登场。

      王忠嗣是烈士遗孤,被唐玄宗收为义子,自幼被唐玄宗抚养长大。视如己出,天子门生。开元十一年,在郁标川之战中,王忠嗣主动请缨,以数百人奇袭吐蕃,一战成名。此后王忠嗣越战越勇,天宝元年的桑干河之战,他巧施反间计重创后突厥,导致后突厥的灭亡。

      开元盛世,大唐一共10个藩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十节度。)因为出色的战绩和唐玄宗的信任,王忠嗣一度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七成以上的边军,可以说是大唐的独臂擎天柱。培养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中唐力挽狂澜的名将。

      天宝六年,由于在青海石堡城之战中与唐玄宗产生分歧,触怒了龙威。(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光弼也曾经提醒王忠嗣,如果违抗圣命,那么前途不保,王忠嗣回答我个人荣辱俸禄是小,而千万将士的性命才是为重。“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仅凭王忠嗣爱兵如子,就配享中唐九大将之兽)遭李林甫、安禄山“欲奉太子”的诬陷,被贬汉阳太守。天宝八年(749年),又贬至汉乐郡。同年暴卒。

      二、西陲神话哥舒翰
      哥舒翰勇而有谋,仗义疏财,人多归服。常年客居长安,初为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衙将,屡从征战,勇冠全军,累擢右武卫将军,副陇右节度、河源军使。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次年,于青海击败吐蕃,兼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为左仆射平章事,后因疾居长安家中。安禄山叛乱时,起为兵马副元帅,统军二十万,守潼关。又因杨国忠猜忌,李隆基连发六道金牌,催促出兵,哥舒翰含泪出潼关,失利,被囚于洛阳。于安庆绪兵败撤退时被杀。
      40岁以前腰缠万贯,裘马轻狂,40岁以后大器晚成,迅速崛起,青海战神,吐蕃终结者,五战五捷,占领黄河九曲,开创神策军,就有一首民谣《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