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前言
读高一那年住宿舍,有天晚上趴在床上写日记。
学校宿舍那时候还很破旧,一个寝室三张铁质上下铺,绿色油漆早已斑驳只手扶上去会有铁锈味留在手上,住六个人。没有空调洗衣机,夏天电风扇吹出的热风根本驱赶不了暑意,经常早上醒来发现睡衣已被汗浸湿透好几次,冬天的厚衣服只能全靠手搓。
墙顶挂盏老旧的灯发出不太明亮的光,屋里瞧人总带了几分昏暗。
舍友问我趴着在干嘛,以为我写作业来着。
我说:“我在写日记。”
她问:“写日记干嘛?”
我:“证明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留点活过的痕迹。”
她笑了起来,“怎么这么有深度。”
但在当时我真是这么想的。
高中学业压力大,我时常因为作业太难而焦虑难过哭泣。日记没写多久就中断了,后来连本子都不记得放去了哪里。
写到这里忽的想起,初中三年里,我倒是经常写日记。后来发现我妈会偷偷看我写的东西,之后也就不写了。
我出生在十八线小县城,从小没读过什么课外书。第一本认真读完的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还是问住隔壁的同学借的。课间一有空我就看,晚上拿着手电灯缩在被子里看,很简短的一本书,没几天就看完了。
每隔几个星期会有人开着电动三轮车在学校门口售卖盗版书籍,大多是言情小说,爱格,花火,桃之夭夭这样的期刊也有,不过大多是积存很久的旧刊。那时我们也不在意,常常一人买一本,轮流交换来看。
后来把早餐费省出来在校门口的小摊上买盗版书看,成了读书时代里的乐趣,慰藉了我贫瘠的青春。
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学名著。
初二那年母亲带我走亲戚,亲戚家的姐姐带我去了书店,我拿着我妈给的零花钱买了当时课本推荐名著导读里推荐的《名人传》。那算得上是人生里,买到的第一本名著。我蹲在床边拿着笔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密密麻麻写了笔记在旁边空白处。
倒是大学时期,办理了图书证,看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大学是上床下桌四人寝,宿舍桌子上方的柜子,在大二那年我就把它塞满了。算是对年少自己的弥补。
大四毕业那年,我妈来寝室帮我搬东西。见我小衣柜里都没几件衣服,书架上都是书。和我说,我算是知道你怎么每次回去都是那两件衣服,原来钱都花来买书了。
那时候,朋友家里给的生活费是一千,宿舍也有同学家里给八百的。我妈每个月给我一千五,每月底给我打下个月生活费,从不拖拉,一次都没晚给过。
那天,带去的两个行李箱都用来装满了书,我和我妈都有些提不动。
最近上班的路上,有句话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我感觉我能写一辈子。
八月和朋友们去了趟西藏,去玛旁雍错那天天气不好,刮风下雨冻到裙子套的外套根本不敢脱。司机带我们绕了湖,一路上遇见很多转山转湖的人有的还带着孩子,只穿了雨衣,就那么直直的走在路上。有一个被家长牵着转湖的小朋友向我们招手打招呼。
司机把我们带到高处俯瞰湖色。高原上本就风大,加上下雨,寒风吹的我把在拉萨买的厚帽子裹的紧紧实实,我蹲在旁边堆了一个玛尼堆,许下当时最想实现的愿望。
晚上回到住处,洗漱完已经是凌晨,我在朋友圈里写:不想成为坚韧勇敢的大人,尽量温润柔软幸福丰盛。
于是我给自己取名:温幸盛。
1
周五晚上,小李女士发来消息:
“你在干嘛?”
“我在吃饭。”
我:“在看书。”
小李女士:“什么书?”
我:“用上了我尘封已久的kindle。”
小李女士:“?你什么时候有的kindle”
我:“看的这个,大学买的”
拍了张照片发过去,梁永安的《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
小李女士:“下次轮到我用了。怎么你一直霸占?”
我:“随时给你,都怪我。”
随即发去一张小猫咪哭泣的表情包。
她发来一张龇牙咧嘴的小狗表情包。
恰巧我弟在群里说今晚月亮好圆。
我问:“外面的月亮是不是很圆?”
她发来正在吃饭的图片,吃剩的最后一块披萨。
说:“像这个榴莲披萨一样圆。”
我:“六分之一的圆啊?”
然后问:“哪一家啊?”
她发来一个定位,没有具体的餐厅名,放大了看,显示在皇冠幸福里对面。
准备问具体餐厅名,又一想,干脆让她下次带我去不是更好。
2
晚上,小褚姑娘发来一张晚餐图。
红烧猪蹄,炒豆角,酸辣包菜和炖到奶白的鱼汤。
我:“猪蹄!!我的最爱!!”
她:“鱼汤最好喝!”
我:“果然还是家常菜最好吃!”
我的朋友真的好幸福啊!随时可以吃上妈妈做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