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七年前的元廷形势。
参照历史,当时的皇帝,尊号乌哈噶图汗,庙号元惠宗,也是大家都熟知的元顺帝,名字叫妥懽帖睦尔。他不喜欢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太子的生母奇皇后则极力扶持儿子。在真实历史上还发生了帝党后党之战。历史上的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也就是金庸小说里的赵敏的哥哥,支持太子,算后党。中书右丞相孛罗帖木儿是帝党,元末主要是这两个势力在撕逼,导致无暇顾及南边的争斗,让朱元璋有时间收拾完张士诚、陈友谅等其他义军势力,最后北伐赶他们回漠北。
Os: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他们名字都好长所以显得很复杂。
在本文中,设定参考金庸,改变时间线。赵敏和哥哥平定了张士诚、刘福通和方国珍等人。明教也没了,那么小明王韩山童也没救了,只能去投剩下的徐寿辉。这个徐寿辉后面会被手下的陈友谅杀掉(历史上也是这样)。所以当时的形势对于元廷来说是大好的,可一旦大好了,多疑的皇帝就开始作妖,就开始忌惮汝阳王府了。
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元廷中央没有什么可用之兵。因为古代打仗其实就是靠精锐,剩下的都是乌合之众,强征过来凑数的,精锐打没了,人再多也没用。怯薛就不提了,当时已经腐化了,全是吃喝玩乐的特权子弟。其他的武卫啊什么的也腐化得差不多了,汉人又不被信任。高邮一战,张士诚以一城抵抗一国,因为元顺帝忌惮丞相脱脱,临阵解除脱脱兵权,导致最后一支中央军人心离散。所以元廷现在能打的,就剩下汝阳王自己募集的地主武装。地主武装是一群有房子有地的人,讨厌义军,因为义军都是打土豪分田地,他们真的有田地,为了活命保住财产,肯定帮助元廷,与义军作对。
Ps:鄙人愚见:历史上,元末并不是简单的民族之争,义军里面有大量的蒙古人,因为元朝逼得蒙古军户破产,卖儿卖女卖自己,活不下去,造反的其实不少。朱元璋的骑兵主力就是蒙古人。而王保保领着的军队却是汉人地主武装为主,其实是阶级的争斗。看似离谱,但其实所有的朝代到末期都是这么一摊子烂事。
所以在本文里元顺帝(其实元顺帝这个名字是朱元璋给的尊号,所以本文不能用,但是大家都只熟知这个名字)想的就是,与汝阳王府联姻,用赵敏牵制王保保。其实也是给王保保一个机会,咱们变成一家,这样我就能给你条活路。(参考秦始皇派王翦带六十万秦军征伐楚国前派公主过去要他们就地成亲)但是王保保不愿意,跟他爹一样,头铁且爱妹,断然拒绝。这必然引起元顺帝不满,最终下定决心除掉他。
本文的赵敏能够生还,除了她在军事,政治上的卓越才能以外,也多亏了她是个女的,还是个绝色美女。迷倒元顺帝和太子等人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她这个女性身份让男人觉得只要娶了她,就不成威胁。杀了的话,总是有些可惜。所以除了奇皇后同为女人,看穿赵敏狼子野心外,她的丈夫儿子都觉得只要除掉王保保,断绝特穆尔父系,赵敏便不成问题。
赵敏在本章里也没有彻底动了造反之心,虽然她一再被周芷若煽动,又看出来元顺帝是亡国之君,但她依然还是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所以不愿意当叛贼。然而,后面元顺帝杀了王保保,就算是彻底断了赵敏的后路,让她不得不反。不反,就不能为父兄报仇,不反,自己小命早晚不保。
关于现在线
其实外面的小昭煽动的四大汗国,和里面的齐王之乱,他们都是一伙的,背后都有同一个人。赵敏公开宣布我要立皇后了,其实就是逼他们赶紧动手,免得日夜提防,夜长梦多。齐王养的那个替身,其实也不是简单的可怜女子,她是皇帝情报的主要来源。
Os:为什么替身知道自己是替身以后不恨男主,反而嫉恨那个白月光?不懂这种思路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