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大家聚拢到一起,苏塔尔城主带头给那位茶棚老者鞠躬致谢。那老者边还礼边告诉大家说:“这儿的蒙古兵到处欺诈老百姓,无恶不作。尔等要多加小心啊。”这时,齐灵走过来介绍,这茶棚皂衣老者原来是齐灵父亲的师傅,认识的人都称他——洪爷。洪爷也曾多次去过苏塔尔城堡,在齐灵父亲家中传授齐灵武功。刚才事发突然没有来得及介绍给众人。众人听罢都抱拳谢过洪爷。苏通走到跟前掏出几锭银子留给老人家。洪爷不要,苏通只得将银子放到桌子上。然后,分别对负伤的卫士们进行了包扎。并留下几个受伤较重卫兵在洪爷这儿疗伤,待回来时再一同返回城堡。一切都办完后,一行人匆匆上马向土城方向赶去……。
      傍晚时分,苏塔尔一行三十几人到达了土城。在土城北门大伙下了马,按照土城城主的规矩,只能带十名卫士徒步进城。马匹和大队卫士留在城外。此时的土城内异常热闹,各地城堡的城主都带着亲眷来到这里。土城广场中央燃起了一堆大火。坐北朝南的位置,搭设了一个三尺多高的台子。台子上摆放着五把椅子和一个厚厚的蒲团。中间那把椅子上蒙着一张老虎皮,左右四把椅子各蒙着豹、熊、狼、狗的皮。在椅子的后面是搭建的五彩屏风。屏风是木头做的架子,布做的面。当中绣了个大大的‘李’字。屏风两侧插着二十四面旗子。看起来很是威风。此时,一十八城城主全都到齐了。按照主人家的安排,各城主找到自己的位置围坐在火堆周围,婢女们忙碌着送上茶和水果等。相互熟悉的城主打着招呼,等待着土城城主李承基的到来。三声号角吹响,李承基在四个儿子和众多卫兵的簇拥下,来到众人面前台子之上。先是抱拳在胸,然后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月圆中秋。感谢各位城主的光临。我谨代表土城父老和我本人欢迎大家到此欢聚。请带价吃好喝好。哈哈哈……”。说完这番话后摆了摆手。高声吩咐手下卫兵请出大唐高僧——无念法师。这无念法师来自大唐,自幼在白马寺出家为僧。佛家修为十分了得。此次奉白马寺主持之命云游天下、弘扬佛法,来到这高丽族群积聚的地方。很想让着蛮夷之地尽早回归礼仪之邦。但见无念法师走上台子端坐在蒲团之上双手合十,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佛的来历。
      “‘佛’是舶来语,也就是由外国传进我国的。就是佛陀的意思,它翻译成我们熟悉的汉语就是‘觉醒者’。那何谓‘觉醒者’呢?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认识天、认识地,认识人、认识自己。明白人是什么,了解人是由灵、魂和□□组成的。佛是现世佛,人是未来佛。人人都可以成佛。所谓佛经就是成佛之人的经历,成佛的方法。遵循的规律。所谓佛法,就是违背成佛理念,违背做人准则会有怎样的的后果……。”
      苏塔尔一行被安排在左侧第三席,苏塔尔坐在中间,苏通、苏沐阳坐在苏塔尔左侧,苏苓公主、齐灵坐在苏塔尔的右侧。齐灵听着大师讲经,看着无念法师双掌合十便问苏苓公主:“公主,大师为什么要双手合十呢?”
      苏苓回答道:“这里面有个典故。”
      齐灵问:“什么典故啊?”
      苏苓笑着说:“人有两只手,每只手由五个指头。这五个指头他们不和,大拇指老说‘你们大家都应该尊重我,认我为老大嘛。’中指不服气,他说‘我是最长啊,我也是最中啊,你们这五个手指都应该听我的话,接受我领导啊。’无名指他也不服气,他说‘无名才是真的名啊。你看所有的人带金戒指,钻石戒指,都带在我这个无名指上,只有我是珠光宝气,让我领导你们。’ 小拇指说话了,‘我很小,我在最后,我哪有资格讲话,不过当我们对圣贤、对父母、对佛祖合掌的时候,是我最靠近他们哦。’ 其实从天南到地北,所有的佛教同仁,互相见面彼此都合掌,可见我们都是最靠近佛祖的人。所有人都能学习佛教徒。这个合掌,就是靠近圣贤,靠近佛祖的意思。你说合起掌来,还要骂人嘛?合起掌来,还要批评人嘛?合起掌来,都是阿弥陀佛。”
      “哦!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和尚见面都要合掌呢,他们都是在说我们靠近佛祖啊!”齐灵摸了摸后脑勺儿说。
      苏苓接着说:“你知道出家僧人为什么称为和尚么?”齐灵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公主,你知道么?”
      苏苓道:“当然,告诉你吧,‘和尚’原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盘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是么?是要为人表率才可以称为和尚啊!”齐灵感慨的说。“那什么是比丘呢?”齐灵问。
      苏苓接着回答说:“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汉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事;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齐灵又问:“为啥和尚头上都有烫的伤疤呢?”
      苏苓回他说:“那是戒疤,戒疤又称香疤。指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不等,或三,或六,或九,或十二。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关于其起源,相传始于太祖元五年,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来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便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大唐所独有,并未见于其它国家。”
      齐灵接着又问:“为啥和尚总说‘南无阿弥陀佛’呢?”
      苏苓回答说:“‘南无’是梵文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三宝。 ‘阿弥陀佛’,也是梵文的音译,密教称甘露王,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称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名号。《阿弥陀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系一种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念佛’。”
      齐灵点头称颂道:“公主不愧是了凡师太的高徒,不仅武功好,佛理也明白这么多。”
      “那和尚出家如何吃饭呀?和我们一样么?”齐灵又问道。
      苏苓回答说:“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
      一、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只吃一顿饭,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
      二、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在南方的地区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如以过午不食为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我国僧人因劳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 的“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误的。”
      这时,无念法师站起身来,大家也都跟着站了起来。齐灵忙说:“听起来挺乱的,没弄懂。有空再多听你教诲吧。”
      原来无念法师的首次讲经结束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