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学习 ...
-
在公社的时候江进西不方便问,出来以后,他问玉姗姗说:“你有把握吗?稿子投到《江西日报》?”
玉姗姗回答他:“试一试。”
实际上呢,玉姗姗她的心里是没有底的。
之所以提《江西日报》不过是想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这样万一不能够达成的话,大家也觉得情有可原。
而且还有一定的时间依次往下面层次的报刊去投稿。
不过嘛,江进西现在是哪一边的人,玉姗姗还没有把握,所以还是少说为妙,不能够现在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
回到兴坪溪以后,大家听到郑文这个事情已经过关了,都松了一口气。
沈画也是知道自己是逃过一劫,他非常感谢玉清和玉姗姗,还说自己以后要多多锻炼,强健身体。
学习会这边现在定的是明天晚上就开始,每两天一次。
主要开学习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青年的政治觉悟,强化报效祖国的决心。
玉姗姗他们这批新来的知青大概有十几个人,当时是分成了三个地方三家人去住的。
做农活的时候,一个地方住的知青一起上工,不同地方的基本上分配的不同工作,所以大家彼此之间见到过打过招呼,但不算太熟。
十几个知青一起开学习会,江大队长的家里就没有那么大的空间的房子了。
于是江进西去联系了之前村里的小学使用的教室。
这段时间全国推崇的是“读书无用论”。
许多闹革命严重的地区学校已经完全都不上课,学校都已经被砸坏了。
有一些活动情绪不那么严重的地区学校还开着,学生放养,上课都是得上□□相关的内容。
因为兴坪溪大队是丹桂公社的最大的大队,以前自己也是有一所比较小的小学的,但是文化活动的时候也受到了波及。
然后江进西和之前来的知青一起。把这个小学又恢复起来了,小学生们上午劳动下午还是来上学。
正好知青的学习会是晚上进行,互相不影响,所以江进西就将地点定在这里。
昨天回来之后难得的休息了一天,第二天玉姗姗他们又去到知青点帮忙一起打土坯建房。
晚上就是知青学习会,第一天正式开会了。
吃完晚饭以后大家收拾一下就往小学走,然后江进北和江静兰知道知青学习会的事,然后也征得江进西的同意跟着一起来学习。
玉姗姗看到江静兰和江进北这么好学,就想起了同样学习很好的玉水和玉律。
也不知道他们和爸爸妈妈在五七干校那边过得怎么样啊。
昨天去的信,希望他们快点收到然后回信。
大家到齐后在一起惯例的还是先进行自我介绍。
知青来自天南海北各个地方,其中有比较多的就是江西城里来的知青还有上海知青。
没和玉姗姗他们一起住在江队长家的知青里面比较特别的就是有一对上海来的兄弟,哥哥朱维单,弟弟朱维双。
两人自我介绍中说哥哥朱维单原本要去当兵,但是因为弟弟朱维双要下乡当知青,家里商量了一下兄弟俩就一起来了,方便互相照顾,一起进步。
他们的情况就和玉姗姗还有玉清比较相似,一家一起下来两个知青,所以让玉姗姗印象深刻。
其他的人只能在以后的接触当中渐渐熟悉了。
然后大家开始学习,学习会的话主要是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就是学习□□
第二就是学大寨,
第三就是学社论。
最后的步骤就是在自己的学习本上记录下今日的学习内容和近日劳动心得,这些笔记本交由玉清统一保管。
学习完毕以后,由玉姗姗协助玉清检查大家的学习笔记是否做好了。
结果这一看不要紧,满篇的错别字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北京知青帮助当地村民建设食品加工厂而被“吊”到县里工作的故事,我以后也要加油干,争取“上吊”。”(实际为上调)
“村民们对来到的知青都很友好,前些日子一直下大雨,我们没有“命”,村里的阿婆送给我们三把“命”。”(实际为伞)
“刚来到的时候,我有一些不习惯因为在我们老家我们都睡“坑”,这里的人不睡“坑”。”(实际为炕)
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好,给我们住的地方,粮食也“狗”吃。(实际为够)
诸如此类的错别字,满篇都是的,有一半以上。
玉清看得直皱眉头。
玉姗姗感叹到:“这也不能怪他们,所谓的知识青年除了老三届读完书其他基本都是辍学的学生。”
现代有人甚至认为七十年代这些知青的文化也就能类比上个蓝翔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