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从《辋川集》看王维亦官亦隐的心态 ...

  •   据《新唐书·王维传》载: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王维被迫授予伪职,安史之乱后,据《新唐书·王维传》载: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后人常把王维称作王右丞,正是因为他累官至尚书右丞,尚书右丞在唐时是正四品的官阶。
      王维的仕途并不顺利,他21岁进士及第,官太乐丞,不久因为“舞黄狮子”一事被贬去济州任司仓参军。王维在济州四年,此后又隐居了八年。在八年的隐居期间,王维得到了原宋之问在蓝田的辋川别业,于是便有了《辋川集》二十首。
      我们都知道王维有诗佛的美称。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和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的名字相关。王维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受母亲影响王维也成为了一名佛教居士。王维是在佛化的家庭中成长的,可以说从小耳濡目染,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王维始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虽然宗教有排他性,但对于一个有大乘佛教修持的居士,王维对儒道也是非常悦纳的,可以说儒释道三教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在辋川隐居期间他与道士僧人过从甚密。
      我们知道辋川别业本是宋之问的别业,如今被王维所购置,《孟城坳》对于“新家”就发出了“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的感慨。王维知道世事无常,但并不是患得患失之人。然而仕途不顺,他难道能无知无觉吗?《华子岗》中面对满目秋色诗人发出感慨,“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然而他其实还是惦记长安,惦记着人间。《文杏馆》中“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难道不是希望如观音大士那样对众生普施甘露雨啊,八年隐居之后,34岁的他毛遂自荐,得到了张九龄的提拔。他在《献始兴公》中就曾说“贱子跪自陈,可为账下不。”古人常有“终南捷径”之说,安知王维隐居辋川,不是“辋川捷径”。
      然而,隐逸也确实是王维心之所向。他是山水田园诗人,在山水之间他能忘怀得失。《斤竹岭》“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在人迹罕至的山水之间,他是否体会到“寂灭”的心境呢?我们从普遍推崇的禅诗《鹿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可以看出正一个禅修者清净的内心。《木兰柴》“秋山敛馀照”“夕岚无处所”,诗人沉醉于夕阳晚照。裴迪同咏之诗,似乎有所警戒,“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好像在说,收收心吧,隐逸虽好,若有机会当官,还是要把“幽兴”刹住啊。
      然而啊,来看“我”王维的人裴迪,与“我”同游的人高僧道士,却都是知道“山水之乐”的人啊。《茱萸沜》“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诗人在殷勤地说,客人留下,留在“我”的辋川别业。《宫槐陌》“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诗人满心欢喜地说,客人快来吧,来“我”的辋川别业啊。《临湖亭》中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正是可以乘船喝酒,悠游自在的情景啊。
      王维的“幽兴”不绝,然而辋川有形无形的生命都激发了他的想象,在老子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里,他想到了“羽节朝玉帝”(《金屑泉》),他想到了“欲下云中君”(《椒园》)。世外的“圣人”和朝中的“圣人”又是多么相似。那出世入世,究竟要如何抉择?
      归去来兮,于是乎,亦官亦隐的形象被他塑造出来了,《漆园》中说,“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庄叟寄一小官于田园,悠游自在的漆园长者,不正是亦官亦隐的王维自己吗?终其一生,王维成了仕隐自得的“漆园吏庄周”。
      其实像道家庄周这样亦官亦隐的人物,给他找个知己,佛家的维摩诘居士又何尝不是呢同类人呢!维摩诘就是通达世间出世间之法的居士。在王维写的《与魏居士书》中,王维就阐明了他亦官亦隐的真相,“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愿足下思可不可之旨,以种类俱生,无行作以为大依,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也。”
      总之,“无可无不可”的王维,通达世间出世间法,世人说王维仕隐两得,是仕是隐,都出于真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