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富不过三代
BY:峰回路右转
小说之中对于很多特殊的观念,通常需要相当的解说,才能够摆脱教条式的沉闷描述,在这一点上面,红日起是一个很不错的作者,特别是对于本书政治上的理解与描述,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我对本文出现的许多说法,感到十分有兴趣,女主说过的一句”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出现在最后的几章,当年老的国王向女主左缃月请益的同时,似乎这几个字就已经在为女主的后代下一个脚注,直指盛世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
当然我也要藉此反驳前面的说法,”始皇盛世”这样的观念,只是一种后代史学家的评断,真实世界中的秦始皇,也不过就拥有一个十几年的繁盛帝国,传到子孙一辈的孺子婴,也必须面临败亡之后改朝换代的窘境。
西方历史上没有"盛世"这个词,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历史上没有过辉煌的时代,在西方历史上,它们被往往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期”,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国"的海上新一代覇权,掌握了全世界长达好几百年的命运。
与中国的盛世比起来,西方历史上的这个黄金时代,则没有我们的历史如此短命,中国的盛世,每个朝代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最让人称道的"康雍干"盛世,前后三任帝王也统总延续一百多年而已。
卢梭在《忏悔录》的第九卷中说:“我已看出一切都归源于政治,而且,无论我们作什么样的解释,一个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在《从奴到王穿越女本纪》一书中,最值得探讨的是"推翻奴隶制度"这个设定,虽然在封建王权之中,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回到本文的"始皇盛世",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却缔造出一种分外特殊的价值。
伊丽莎白时代与中国的乾隆时代有许多巧合,伊丽莎白一世与乾隆皇帝同是二十五岁即位,与乾隆一样,她也是一位理智又灵活的政治家,同样面临国库丰盈之后,想要向外拓展疆域的企图,只不过,伊莉萨白一世的继位不像乾隆皇帝那么稳当安逸,这个女人和左缃月一样,遭遇很多政治上的困难,可她和女主不同之处,伊莉萨白一世虽然终生未婚,却没有子嗣,牵连的政治斗争也更为复杂。
伊莉萨白一世即位之初,英格兰内部因宗教分裂而处于巨大混乱状态,对面则面临与法国的战争,还有与苏格兰及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她以高明的妥协策略,使英国摆脱了百年宗教战争的阴影,又以灵活的外交手腕与周围大国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长期战争,为英国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并且持续对付苏格兰的对抗,最后击败西班牙人,开创帝国主义称霸海上的企图。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国四十五年,她登基时,英国还是个贫穷衰弱的小国,她的父亲亨利八世和教廷决裂后,英国国教派和天主教的纷争日趋激烈,不同信仰的族群互相杀伐,伊莉萨白女王把自己的亲姐姐赶下王位之前,还有一些大小政治斗争,血腥淋漓,而当她逝世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期因此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的"黄金时代”。
这篇小说最YY的地方,当然也少不了就"海上霸权"进行一些想象,可惜最后总结得太快,作者没有继续发展延伸的企图,所以结文之后,我个人觉得相当可惜。
与中国的盛世不同的是,“黄金时代”之后,英国并没有衰败,“黄金时代”成了英国长久上升的起点,在那之后,英国国势继续蒸蒸日上,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领先于世界,抓住海上霸权的枢纽,进行侵略和领土扩张。
中国和英国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曾进行"并吞"的实际作为,就算是盛世之中的开疆拓土,也就多了几个"藩属"国,没有实际完成英国式的"殖民"、"文化侵略"和"经济剥削"这样的手段,也没有把当地民族彻底实行种族灭绝,如此一来,自然不能像这些帝国主义者达到"盛世"的地步。
迥异于西方强权的做法,本书女主左缃月当了女王,还是维持了一种美好的作为,顶多离经叛道了些,或者打破传统了些,秦王对敌人如楚王赶尽杀绝的手段,和左缃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女主持续放过敌人,安于做一个传承者,在残忍度和阴谋狠绝上,完全比不上皇飞度这样的老狐狸。
在这一点上面,我只能说,左缃月无论是比起皇飞度,还是英国伊莉萨白一世,都严重缺乏那股子"狠劲",当然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可是放到现实之中,就会发觉女主的作为,全都是些美好的猜想。
所有的王权主义,永远摆脱不了政治说教的特征,"焚书坑儒"这样的历史,不只是中国有,西方社会当然也有,整个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之前,除了教会,普通人是不能拥有任何一张纸的,被发现了,就会被教会处以重刑,严重的甚至会被烧死,很多人以为欧洲黑暗时期早就过去,事实上,研究"黄金时代"的同时就会发现,被教廷操控的欧洲大陆,在发展出"宗教自由"的思想之前,都是那么黑暗,也全都在为"君权神授"来服务。
当然我们的女主角左缃月,也在后来玩过"君权神授"这样的老路子,就算当了女王,在那样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的封建社会,似乎不玩这一套也坐不稳位置。
如果说"黄金时代"是英国的崛起之路,那么英国王权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就像本文中的女王,左缃月为了改变被政治所束缚的"天道"和"王权",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免得"始皇盛世"之后就"富不过三代"。
中世纪的英国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一二一五年的《大宪章》,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可是这样的法律,也是遵照国王的旨意来进行。
虽然有伊丽莎白女王这样的“明君”,通过强化君主专制的方式,在短短一段时间内,迅速提高了英国国力,但是英国人并不迷信专制的力量,一六八八年的“光荣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将实际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逐步形成了君主立宪政体。
这篇小说自然不会玩君主立宪制,因为这牵扯了太多复杂的政治问题,"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建立完成,重点是八国刚刚统一,"始皇盛世"需要更多的磨合期,进行内政改革,解放奴隶只是一个初步,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是一种很难实现的想象,决策和执行的问题也无法逐渐独立出来,所以十八年的短暂"始皇盛世",还是弥漫着封建主义的气息,左缃月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穿越女,仍然无法对自己的国家与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她顶多只能做到防止世家大族的侵轧和干涉,建立更稳定的君主集权统治。
一部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虽然英国社会始终存在种种无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这样的"力量"超越了"富不过三代"的恐惧和疑虑,中国人的三代也仅仅只是一百多年,但是在制度和国家都彻底改造后的英国,却有了好几百年的"黄金时代"。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重提“盛世”二字,许多时候已经不合时宜,对照起"黄金时代",更让人觉得左缃月就算成为女王,她治下的"大一统"局面,还是问题重重。
中国历史上,“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如汉唐,如清朝,都有许多内部的矛盾。
一个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权,并不需要通过自我宣传来为自己壮胆,相反,在一些有问题的时代,人们却常常会高唱"盛世"的调子,可是不管是哪个中国的"盛世",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了不起也就一百多年的好日子。
因为“盛世”是传统封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一个政权只需要以“养民”、“牧民”的成绩,来支持自己的合法性、合理性,而"盛世"的出现,当然是统治成绩的最佳证明。
于是我又想回头问了,左缃月所执政的十八年,真的是"盛世"吗?
秦国统一天下,短短的五年"正统"年号之后,换了一个"秦始皇",就真的可以YY会有"盛世"?
"富不过三代"啊!算算皇飞度,后面的皇小鬼,加上女王,正好是三代人,那么大一统的天下,后面是否很快就要瓦解了,这样的"盛世"是否也太过于脆弱?
在一个王朝埋头开拓进取的过程之中,统治者们并不会经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就制度面进行变革。
汉代文景之治,或者是唐朝贞观之治中,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顶多说自己是"治世",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宋高宗因动乱而幸得大宝,偏安一隅,大敌在侧,却无心进取,这种治绩,无论如何与盛世都不会沾边,然而宋高宗却常常自诩为“中兴”和“盛世”,所以在皇帝的昏庸之下,很多歌功颂德的"盛世"之声铺天盖地而来,应接不暇,所以《资治通鉴》中不乏“于皇睿明,运符中兴,绵于肃清,干夷坤宁”这种屁话,《宋史》不缺“大功巍巍,超冠古昔”,或“皇帝躬行,过于尧、禹”这种违心之论,多少无耻之徒夸赞秦桧“心潜于圣,有孟轲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负伊尹觉民之任”,又说他“大节孤忠,奇谋远识”,或者“圣贤一出五百岁,开辟以来能几人”,这些精心撰写的谀词,今天读起来全都变成了可笑的反讽。
作者写"焚书坑儒"一节,很难不让人想象,是否红日起想要借着帮秦始皇的这个污点翻翻案,来帮左缃月进行开脱,将她十八年的辛苦,做为一种被世人扭曲的设想,反过来说,表面是为女主不平,实际上是赞扬秦始皇的做法。
不过这些说法已经不得而知,毕竟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让读者YY用的,也是作者想YY的。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喊得最响的时代是清代"康雍干"三个皇帝,众所周知,"嘉定三屠"是存在的,女真人的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拢络汉臣,进行体质上的改革,因此有清一代的诏书中,连篇累牍的内容,都是宣传大清政权的“仁德厚泽”,"盛世"也表示确实在制度改革上做得比得多,比如废除贱民阶级、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的雍正皇帝,把上百年"康雍干"的所谓"盛世"延续下来,可以说几乎都是他一个人,用十三年的制度改革,所撑起来的一片天。
“盛世”或许是循环论的产物,就像"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历史通则一样,或许历史很难摆脱循环,总是会套用“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这样的结论,所以封建社会说的都是"天道"和"神授"这些概念,进行封闭的自我线性循环,规律是一治一乱,一盛一衰。
中国人认为三、六、九是几个极数,达到六、九这种极阴极阳的地步太难,所以"三"就成为"盛世"和"循环"的主要基数,"富不过三代"也是由此而来,很少事实能打破这样的公约数。
《易经》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无陂不平,无往不复”,就是说,凡事发展到顶点后,无不向反方面运动,这样的概念说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一般人的想法之中,"三"是一个很难对抗的基点,"盛世"顶多延续一个"康雍干"三朝,其他顶多是两个皇帝,甚至是一个开创者所能创造的荣华,接着就要走向衰落。
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运转规律,不但道家和阴阳家谈论这一种概念,儒家的《孟子》也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在本书里面,不难看出,作者红日起也深受这样的想法所左右,她在只身对抗整个封建社会和政治机器的同时,最后只能感叹出那句"富不过三代",实际上却是惋惜,就算是穿越者当了王,还是无能扭转整个时代的走向。
《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这篇小说也继续阐述这样的类似想法,就算是穿越者,也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扭转乾坤,左缃月认为自己维持了十八年,前面五年正统王朝,后面的时代要看第三代自行努力,这无一不证明着中国人治乱循环规律的牢不可破,也局限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到了后来,我也不免嗅出几分无奈的悲剧气氛,似乎女王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是她的下一代如何,确实没有多大的信心可言,这凸显了传统政治观念中,一个社会如果达到了“盛世”的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眼前无路,只有持盈保泰一法,尽量推迟那不可避免的衰败来临了。
因此左缃月那十八年的"始皇盛世",如果作者还可以延续下去写续集,可以想象的是,乱局即将又会开始。
但是,为何伊莉萨白女王的"黄金时代"可以持续四百多年,中国的"盛世",或者说小说YY的繁华,也就只有百多年,亦或是三任皇帝?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从自身的一治一乱循环,转向与世界大潮合流,我认为应该跳出中国文明的眼界,发现其实"三代"只是一种自我设限,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王朝,并不是非要盛极而衰,百十年就要重新洗一次牌。
即使"富不过三代"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普遍认知,我还是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要打破这样的限制,尽量做到大方面的规划,比如英国人走了几百年的海上争霸策略,帝国主义进行了百多年的经济强权计划,都不只是设想"三代",而是深入研究,如何能让"黄金时代"走得更久远。
所以我的结论是,与其想想"盛世"是否是本书最后的重点,我认为作者可以考虑,在"三代"都富了之后,应该走向另一个"黄金时代",把这个故事延伸下去,如此一来,左缃月成王就不仅仅是十八年一笔带过的传奇,而是更完整的穿越"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