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西南夷篇下 第十八章 石寨山 ...

  •   美梦成真,当翊棠站在石寨山山脚下一片绿油油庄稼地时,他抬手捏了捏脸,以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
      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丘,这也是一座声名显赫的小山丘,中国这样的山丘很多,矮矮的,不起眼,有时候还被称为土包包。
      可就是这样一处貌不惊人的地方,竟是滇王及其臣属的墓葬群,那件著名的“滇王之印”印章,就出土于此。可能有人要说,出土个印章而已不算什么吧,但就是这样一件印章印证了司马迁对古滇历史的记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记下了汉皇帝封赐的滇王章,在两千多年后出土了。
      这处墓葬群不只是因为出土一件“滇王之印”而出名,更因为这里出土了无数精美而极具地方特色的滇文化。在石寨山墓葬群未被发现时,古滇国只存在于一些史籍的简陋记载里,但石寨山墓葬群发现后,古滇国真实可信,可以触摸得到,可以亲眼去辨认。
      “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
      绿色的稻子齐膝高,风吹而过,哗哗作响,于风声之中,传来张铭的声音,他竟诗兴大发。
      “铭哥,不知道你到二里头遗址的时候会咏颂什么诗句?”
      翊棠被张铭突然吟出的海子《麦地》的句子吓到,他还从不知道张铭喜欢现代诗歌。
      “这个嘛,我只是随口念念。”
      张铭心情大好,倒不是有什么特别感触。
      “《黍离》。”
      李弘喃喃自语,若有所思,他随即便吟颂了起来: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在李弘记忆里,有个片段,当时他还很小,他父亲牵着他的手,从一片与他齐高的庄稼地里走过,这片庄稼地前方便是二里头遗址。那是个风大的午后,稻叶于风中沙沙作响,父亲在前头缓慢走着,口中念着的便是《黍离》。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洛二水之间,是夏代都城遗址。
      “有多少庄稼地里,掩埋了昔日历史的辉煌。”张铭感慨。
      “咳,我们上山吧。”
      翊棠建议,听李弘咏颂《黍离》,真的觉得很苍凉,把他一天的好心情都搅黄了。
      山坡上,彩姐与石寨山的管理人员在一起,她回过身来,见这三人落队了,催促道:
      “你们还在聊些什么?快上来。”
      “就上去。”张铭在下方挥手。
      三人加快了脚步跟上前方,他们到这里来其实只是查看一下,心里也知道经过几十年来的发掘,石寨山也不可能有遗漏的文物。
      在山下,看着这不起眼的小山丘,静寂寂寥,还以为没人在。上山后,才发现有好几位旅客,山上还蛮热闹的。
      张铭与彩华其实都对石寨山很熟悉,他们都不只来过一次,李弘也来过,第一次过来的,只有翊棠。上山后,翊棠就缠着管理人员问七问八,还让管理人员带他到六号墓遗址。
      管理人员带翊棠到一处不起眼的凹地,大手一挥,就是这里了。
      “清理工作完成后,也就没剩什么了,何况年代也久远了。”
      管理人员的话,倒像在安慰这个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不要太失望。
      “要看文物,去省博物馆看。”
      李弘拍翊棠肩头,在他看来,这小子总是干没意义的事情。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发掘现场,现在还能留点什么呢。
      石寨山出土的文物,大多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而那件珍贵的出土自六号墓的“滇王之印”印章,更是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云南展出的还都是复制品。
      “追忆一下前辈们的足迹嘛。”
      翊棠很羡慕能参与这些重大考古发现的前辈,大概在他看来这些清理过珍贵文物的地方是个朝圣之处。
      “当时发掘的时候,不是还发现一座晚于滇王墓葬的城吗?”
      翊棠回头想问管理员,却见管理员早跟彩姐、张铭朝前方走去,他们显然对这清理过的遗址都不感兴趣。
      “走吧。”李弘也催促翊棠。
      “可是我怎么没看到城址遗址?”
      翊棠疑惑,他怎么没找到。
      “不是那么明显,但还看得出来,你看不出来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李弘觉得很容易看出来,他原本心里就有个大致形象。他对这里很了解,也关注过石寨山这些年的陆续发掘信息。
      “喂。”翊棠不爽,他不像李弘是非正常人类。
      “我们走一走就下去了。”
      这次换张铭在前头催促,他身边的彩姐正在接电话,也不知道是谁打来的。
      “哦。”翊棠应声,有些依依不舍。还真如李弘所说,他们只是“路过”石寨山。
      两人追上张铭,彩姐电话也讲完了,露出迷惑的神色,看向管理人员,向他询问事情。
      “三号墓出土过铁镜吗?”彩华问,也不知道她怎么突然就问起这个。
      “这个。。。”
      管理人员摸了摸头,在回忆,然后继续说:
      “我不清楚有没有这么一回事。”
      毕竟人家只是管理人员,又不是当年清理此墓做陪葬品记录的考古工作者,要他回答这样的问题还真有些难度。
      “彩姐,怎么回事?”
      翊棠想不清楚,怎么突然谈起这么个事,没头没尾的。
      “老杨说他们清理了‘套头葬’墓出土的镜子,镜子的花纹他有些印象,似乎是石寨山三号墓也曾出土过。”
      彩姐做了陈述,她的话在外人听来似乎平淡无期,却是个重大的发现。
      “这可有意思了。”
      李弘难得露出惊喜的表情。
      “彩姐,也是半面镜子吗?”翊棠还不大相信。
      “还不是很清楚,老杨说他要去证实一下,晚些时候再给电话。”
      彩华笑着说,她非常高兴,这是很惊人的发现。显然老杨也是高兴过头了,竟还没去确认清楚,就急忙打了彩华电话。
      石寨上确实只是路过,普查小组的任务不在此,他们还得去附近的几个村子走动,希望有些发现。其实即使没新的发现,今天也是惊喜的一天,原因在于当普查小组回宿舍后,老杨又打了通电话过来。
      “我发图片给你们。”老杨说。
      于是在电脑室里,翊棠坐在显示器前接受图片,他身后站了张铭、李弘、彩华。
      “翊棠,你问下老杨,器物与遗骨做过水银化验没有?”
      翊棠正在和老杨交谈,等待他传照片时,张铭在身后做了个提示。
      “好。”
      翊棠应声,十指灵活的敲打了一行字输入□□,老杨很慢才回了一句:明日吧。
      老杨不大习惯用□□,操作电脑还是前年刚学会的,等他传个图片,也等了老久。
      在众人期待下,第一张图片传过来了,这是得到清理与除锈后的“套头葬”墓铁镜的照片,这铁镜上确实有纹样,这纹样还有些特殊。虽然纹饰模糊,镜身锈得很厉害,但还是能看个大概。
      第二张图片随至也收好了,点开一看,这是石寨山三号墓的铁镜。保存状态也不好,虽然锈蚀厉害,但还是能看出形状应该是半圆形。
      第三张图片,则是石寨山三号墓的铁镜的纹饰细节照,果然与“套头葬”墓铁镜的纹饰很类似,或说,完全是一样的。
      “翊棠,问下老杨,问他查过石寨山三号墓的铁镜的尺寸吗?”
      李弘让翊棠打字询问,翊棠于是敲了几个字,很快得到老杨的回复:等下。
      老杨做事也是滴水不漏,随即他发来了两件残镜的残存宽长等数据,两件残镜数据相近
      “我认为这是‘双璜为璧’。”
      老杨敲了这几个字,可想而知他在那头一定笑得合不上嘴。
      “半璧为璜”,也就是说璧对切成一半便是璜的器型,而两件璜合起来便是一件璧,理论上是这样。现在呢,这两件不同遗址出土的残镜,它们可能原先是一体的,这意味着什么呢?
      “破镜重圆。”翊棠打了这四个字,按了发送的按键,回复老杨。
      是的,破镜重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