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元九上山众聚会 ...

  •   元和十四年(819年)元月初九晨。太阳还未从山后露出脸来,却是晴空万里,刚从暗夜中苏醒的小城忙碌起来。今日是过年后的第一个集市,东门外的集市贸易一早就开始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了。北大街的店铺陆续开张,卸门板的,挂招旗的,伙计们忙里忙外满街跑。西街的饭馆小吃开张的更早,担担面、卖混沌、卖炊饼的挑担摆了一条街,吆喝声此起彼伏。最早开张的还是那些茶馆,巴蜀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一些老茶客,天麻麻亮就来这里喝头遍早茶。巴蜀的茶馆四面透风,里外相通,一方面喜迎八方客,一方面耳听四面风。那些小城里的小道消息、官府的布告指令最早从这里传进来,又从这里传出去。
      “昨晚翠屏山上打起来了。”
      “什么人打架?”
      “一帮外来的道士。”
      “为什么呀?”
      “不知道。说是新请的道长摔死在州河里了。有人在渡口码头上看见一人从墙洞中跳了出来。”
      “都是胡说,有人清早划船去崖下观望,并没看到任何踪迹。”
      “许是看花眼了。”
      “都是瞎操心,管我们屁事。”
      “通州还没有一所道观,这刚有了道观就没了道长,我们到哪里去烧香,做道场。通州人命苦哟。”
      “那个翠屏山上的亭子、道观完工啦?”
      大家都抬头向翠屏山上看,那个亭子矗立在山顶上。
      “昨晚上山的路障都拆了,挂彩旗,扎牌楼呢。今天元刺史要在那里开欢送会。”
      “托刺史的福,通州总算有了一处登高求拜的地方。”
      “那个亭子能当饭吃?道观倒是可以求风拜雨。”
      “不管怎样,元司马才代理几天刺史,算是办了一件实事。那个庸官李实在时,只知搜刮民财。把个通州弄得越来越穷。”
      “不止一件,还带领大家开了三十里山坡地。”
      “累得要死,没见一颗庄稼。还是荒地。”
      “不是没种子吗?说正在筹集,今年春天一定种上。”
      “衙门里哪有钱,他马上要走了,还管得了这些。”
      “听说有个外地老板,捐了些种子,昨天我看见正往翠屏山上一麻袋一麻袋的扛呢,说今天就要在山上分呀。”
      “太好了,还能赶上今年春天育苗插秧。真是菩萨下凡了。”
      “听说是个外地员外,有钱,又慈善。四处散财,求个什么善心百岁,除了种子,听说亭子、道观都是那个员外捐的。”不知道哪里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图个痛快。
      店小二摇摇手巾说:“你们别在这里瞎摆龙门了,昨晚衙门发话了,嘎云亭就是元刺史建的,给通州人留个念想。今天所有社会贤达,每家每户至少一人都要上山给元刺史送行。还有人传来话说,特别是有功名的、士人,但挽是读过书人都要上山,有奖赏。开过地,种过田的也要上山领种子去。上山则有,去晚不候!劳烦大家给街坊邻居都传到了。”
      开欢送会的布告就贴在茶馆门外的大街上。太阳出山了,照的明晃晃的。
      大家欢呼,一传十,十传百。

      吃过早饭,人们开始往州府衙门汇聚。衙门口有个小广场,旌旗招展,字牌(“回避”等)林立。元稹骑在马上,官帽、官服穿戴整齐,一群官员士绅簇拥在旁。广场上人群簇动,看着凌乱,其实按类分聚,穿长衣的读书人,穿短褂的种田人,穿杂七杂八的生意人各聚一起,聊天打诨。
      元稹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一挥手:“上山。”
      字牌开道,旌旗随后,元稹一人高头大马居中,后面跟着通州所辖各县官员、小吏、乡绅、士豪。然后是一帮穿长裳的读书人,统共不到十几个人,两三个穿着光鲜的摇扇走在前面,可能是已经取得功名的,其实就是些屡考不中生徒、乡贡①。再往后就是穿短衫种田做工的百姓,最后是一帮乱七八糟的生意人。通州城小,人口本就不多。队伍不到半条街长。也算是浩浩荡荡上了翠屏山。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1章 元九上山众聚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