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报仇射贼此一击 ...

  •   报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有侦破线索,各地的分店就是耳目。她不惜金钱,在凶手可能出现的地点设立新的分店,不管业绩,只要情报。特别是在镇州(河北正定)秘密建了一个分店。
      第二是要有捉拿凶手的实力。元和十年底,她花钱在青城山修了一个道观,取名报恩殿,专养女道士,让她的官伎闺蜜褚安琴领班。除了修身养性以外,从武当山延请道家武林高手训练这批女道士。
      武当派高手知其报仇心切,武功练成非冰冻三尺,何况这些女娃儿,对薛涛说:
      “一时半会在这些女弟子中练出高手十分不易,不如延用张天师的道家心法,众心捧善。以心阵破心魔。”薛涛点头。
      至此,众女弟子在练习功夫的同时,多练阵法。善心阵法,讲究咏经颂道,集体咏颂,要学会运气传神,此起彼落,轻重缓急,似波涛江水,气轻意远,听之无声,传之有音,有道之人,可应之意念,随其自然,心旷神舒,进入一个较高的境界。反之如有抵触,躁者心散,怨者心急,怒者心衰,迷者心乱。人渐渐心浑身软,无所适从。

      道观中不能在短时间练就武林高手,捧善心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练成的。薛涛急着报仇,到处寻觅有道高手。她在武行中认识的高手都是在她落难松州时结识的。最亲近的两位高手就是松籓一家的老二次仁和老三莫苏。
      薛涛在松州落难之时,经常住在蛮人家里,和蛮人逐渐相熟。一位蛮人阿妈待她与亲生女儿一样,问寒问暖,寒夜送衣、病重照料。阿妈有三个儿子,薛涛在松州时只见到老二次仁和老三莫苏,虽然还未成年,但长的壮实,性格勇武,喜好练功,勤学苦练,武艺也算了得。小小年纪还经常保护她这个姐姐不受人欺负。却始终未见过老大德钦。听说,打仗时,被唐军俘虏去了。那还是在韦皋第一次放逐薛涛到松州以前。
      松州地区是一个拉锯战态势。松籓的蛮人对于唐军来说就是亦敌亦友,被唐军占领了就是唐朝的百姓,皈依归顺。蛮人攻打过来又成了藩王的奴隶,与唐军作对。韦皋在西川任节度使时征讨笼络,基本稳定了西南边陲。
      韦皋走后,刘辟上位西川,薛涛二次被放逐松州。这次到松州,没有见到阿妈。次仁、莫苏两个兄弟还在,对她仍旧热情照顾,说是阿妈留言,薛涛姐姐就是咱家的亲人(“将来也许就是你们的嫂子”,这话阿妈只是悄悄的给两个小兄弟说了),一定要当亲姐姐对待。官军也不再骚扰他们家,还给他们家送来缴获的牛羊等物品。原来老大德钦当年被韦皋手下的刘辟俘虏以后,刘辟看他身高体壮,武艺高强,又忠厚老实,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马弁,屡立战功,又舍身救主,刘辟很是赏识,提为卫士队长,还让他习武认字。因为刘辟本人很信道,就让德钦跟着一起读经参道,入道成了道家弟子。
      刘辟叛乱占蜀后,德钦也很得势,就接母亲到成都去享福。因此薛涛二次到松州没有见到阿妈,也仍没有见到老大德钦。
      接到成都的德钦阿妈还没享两天福,天子讨伐的大军就到了。
      刘辟是宪宗登基后第一个闹藩镇割据的,以他为榜样,接着淮西的吴元济、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等等都相继举旗反叛。宪宗决心要元和中兴,先剿刘辟。派大将高崇文去西川平叛,高崇文英勇善战,几个回合下来就把刘辟击败了。
      刘辟被高崇文平叛后,刘辟被斩,德钦潜逃,亡命天涯。他母亲被抓。高崇文是个贪财的武夫,灭了刘辟,还嫌缴获不多。想着刘辟的贴身队长德钦一定知道刘辟藏财的下落,于是把德钦的母亲关进木笼中,放到大街上,放出话来,德钦回来自首,即可放掉他母亲。德钦早已逃往中原,那里知道母亲在此受罪。

      这时,武元衡已来西川任节度使。薛涛也被武元衡从松州捞出来了。薛涛看到阿妈在街头日晒雨淋,心如刀绞。大着胆子,跪在武元衡马前(那时薛涛刚回成都,与武元衡还不很熟),哭诉央求武元衡解救阿妈。武元衡一纸公文送往高崇文大营,要提叛贼德钦的家属。高崇文把德钦母亲晾了多天,毫无下文,看来也没有多少油水,本想一杀了之,接到节度使的公文,要提走一个老妪,武元衡当时还兼着宰相的官衔,高崇文不能不卖这个账,大笔一挥,把人就给放了。
      薛涛接回阿妈,好衣好饭养了些日子,就又送回了松州。

      现在,薛涛带了丰厚的礼品来到松州,要借兄弟两人去报仇,阿妈哪有不肯之理,何况武元衡也算是她的救命恩人。于是次仁、莫苏跟上薛涛去了成都。
      元和十二年底,薛涛安排这两位蛮人兄弟和褚安琴等几位功夫较好的女道士,潜入镇州(正定),让分店把他们隐藏起来。以待时机。并告知他们,没有十分把握,不许盲动。动手时,一击即可,成不成功,马上各自撤回成都、青城。在撤退过程中要喊出“为武相国报仇”的口号。
      李师道已死。王承宗纳质献地归顺后①,虽仍任成德节度使,已削去兵权,躲在镇州。
      王承宗深知自己作孽太深,仇家不会放过。深宅大院,养了很多武林高手,里三层、外三层把他护卫起来。薛涛的人无从下手,天天守在王承宗大门前侦查。
      元和十三年九月,宪宗派朝廷钦差来看望王承宗。实际上是监督一下刚投降的王承宗是否老实安分,一方面也是警告他不要乱说乱动。为了检验一下王承宗是否真的臣服,钦差故意摆的派头特别大,并不先进王承宗院门,而是让他出门跪地迎接,说是领旨。其实并无圣旨,只有口谕。王承宗不得不出门迎接,钦差跟前,只有仪仗,不敢亮出刀枪,护卫都在院门里边。院子门外一条大道通向城南门,府邸附近没有店铺人家,栽满了参天大树。钦差骑马站在院门前的道中央,院子台阶下铺了地毯。王承宗出院门,下台阶,跪在地毯之上,三拜九磕,高呼万岁。钦差张口欲说口谕,突然“嗖嗖”五只箭同时飞向王承宗。只听见几声:“为武相国报仇”的呼号从天空落下。几个人跳下树来,顺南大街奔南门跑去。一路喊着:“为武相国报仇”。钦差楞在那里,钦差的随从中并没有武人,听到呼叫,皆让开,路人听见纷纷避让。镇守镇州的官军早已换成德州刺史郑权的人马,对王承宗早就恨之入骨,听到“为武相国报仇!”的呼喊声,打开城门,让那些杀手们奔逃而去。
      五箭中,王承宗被射中两箭,一箭中肩,一箭中肋。肩无大碍,肋伤及脾胃,还不致死。至此不能起床。延医治伤,渐渐加重,至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家中死去。
      王承宗遇刺,震惊朝野,大快人心。武元衡被害,第一拨抓到的凶手就是王承宗派遣的,宪宗大怒,派兵讨伐。虽然后来又抓到了李师道合谋的证据,但宪宗认定主谋还是王承宗。后来王承宗投降,纳质献地,为了元和中兴的大局,宪宗未杀王承宗,把他养了起来。但是心里还是恨得咬牙切齿。有人要杀王承宗,何乐而不为,朝廷既未下旨捉拿案犯,也未安抚王承宗。此事不了了之。冀州捕快装模作样的搜索一番,也就收兵了。
      薛涛杀王承宗,虽然安排仔细。但也十分担心人员损失,伤了蛮人兄弟不好给蛮人阿妈交代。千嘱万叮:一击即撤。两个蛮人兄弟,三个女道士,各射一箭。射完连看也不看,下树就跑。薛涛让他们随即喊出“为武相国报仇”的口号,她料定只要打出“为武相国报仇”的旗号,官军是不会追击的。
      她的这个“一击即撤”,是对王承宗的极大威胁,既使一击不中,王承宗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寝食不安,他的后半生不会好过。薛涛本想再组织人暗杀王承宗,听说伤重不起,暂时收手。
      次仁和莫苏回到成都,薛涛不让他们再回松州,留下他俩给她看家护院。同时把阿妈接到成都颐养天年,兄弟两人一看阿妈安顿良好,于是死心塌地的为薛涛保驾护航。

      剩下的就是找到杀害武元衡的直接杀手,夺回武元衡的头颅,入土安葬,以慰武相国的在天之灵。嘱咐青城山报恩殿的女道士们加紧练武排阵。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报仇射贼此一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