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少陵诗催好还乡 ...
-
薛涛在驿站里住了下来。卧床看书、提笔作画、吟诗赋歌,偶尔出一趟门,也只到店里坐坐,有那大宗的顾客来了和他们聊聊生意经,了解一下市场行情。确实收获不少。薛涛心说,即使不会见那个客人,也不枉此行。因此心舒意况,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此来会客,绝不刻意相求,只凭缘分,有缘千里,无缘不识,有意则见,无意则回。心中定了一个日期,到时此人再不出面,则打马回蓉。至于严砺案子一事,薛涛打心眼里并不相信那个元稹能办案。因此她不急于把案底过早透露,万一此人也是个贪赃枉法之人,不说鸡飞蛋打,闹个张月月的下场,复回乐伎,那就不值当了。
梓州到底不熟,除了在驿馆闲待,就是到纸店闲坐。这天又来到纸店,坐下,掌柜的端过茶来,陪她闲聊。薛涛问:
“你们这里有什么好的去处?”
“您指的是什么?”
“梓州有什么文人遗迹?”
“啊,怪不得呢,我早应想到?”
“想到什么?”
“当家的就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名扬四海,自然是对文豪感兴趣了。”
“少说恭维,说点实在的。”薛涛笑问。
“您可是问对地方了,梓州可是孔孟之乡,文人荟萃的地方,有典故的名人就更多了。不要远说,本朝来此地一游作诗的就有好几位:李白十八岁拜梓州长平山的隐士赵蕤为师;王勃与卢照邻同游梓州玄武山作《九日登高》有名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张九龄的《梓州南亭宴集》也是很有名的;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描绘的梓州也是很美的。在梓州最有名气的当属宝应元年(762)杜工部在此落难的一年半,留下了二百多首诗。”
“杜少陵在此居住过!?”薛涛对杜甫很是崇拜,她在成都隐居的浣花溪畔,就紧邻着杜甫居住过的草堂,她经常去拜谒(yè)。
“您住的那个驿馆小院原就是杜工部一家人在此避难的居所。杜甫避难到梓州无处居住,剑南节度使严武来信给梓州府伊,让给杜甫安排住处。当时东川、西川统归剑南节度,虽然严武刚刚调京,他的话还是管用的。于是就把东街驿馆的一个小院僻给了杜甫暂住。我曾在驿馆当差役,常听老辈人谈起过。这才过去不到五十年,想必那个院子里还能找到杜工部的遗迹。”
“是吗?那真是太巧了!”
薛涛回到驿馆,迫不及待的在厅堂、院子里踅摸起来。
客厅东窗面临涪江,有外廊相依,可坐看涪江风景,廊柱直整,能看到新木新茬;左右厢房古雅洁净,她住南房,雕花床榻,帘幔罩顶,床铺都是里外三新的;花架、百宝格、桌案也都是新漆锃亮。丫环住的北房也是崭新整洁。厅堂客房显是装修不是很久,别说遗迹,就是灰尘也没有一丝一粒。薛涛有点失望,走出厅堂,来到院里。夹竹花开,丁香飘香。北墙开有月亮门,通向驿馆的前院,门旁各有青梅一株。厅堂门正对的是院子西墙,西墙宽长,两边栽满青竹,各遮蔽了西墙的四分之一,中间似是想装饰成一展影壁,用琉璃砖镶嵌了一个丈许的框,中间却没有雕塑图案,也没有字匾,大白轻刷,斑驳灰白,并不干净。南墙一白到顶,墙根下芳草萋萋,墙头波瓦叠翠,很是别致。
薛涛走下台阶,信步走到西墙影壁之下,展眼细看影壁装饰,斑驳之下似有墨迹。叫丫环端水借刷。左边(南)较矮处,黑斑较多,伸手就能够着。轻轻一刷,一个“年”字豁然呈现,再往上刷去,“广德元年”(763年)四字显现。再竖着刷右边第二行,“少陵题”。薛涛大喜,往上刷,“余田园在东京”六字渐显。薛涛已经迫不及待,拿起桶来就向墙上泼去,大叫:“拿梯,抬水……”
丫环、小厮一阵忙乱,八行草书赫然再现在影壁墙上: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最右边是诗题《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杜工部的天下第一快诗。杜甫闻听安史之乱平息,马上就可以回到河南老家去了,高兴得随手就在墙上题了这首诗。这首诗既体现了杜甫的才思敏捷,又袒露出杜甫当时欣喜若狂的快乐心情,所以叫快诗。这也是薛涛最喜欢的一首诗。特别是其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正符合她现在的心情:她现在虽近不惑,但正是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声名如日中天,她感觉自己青春的活力正在心中翻滚,在这里等一个不相干的官人,白白耽误时间,不如早点打点行装,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乡成都,经营纸业,写写闲诗,过那神仙般的日子,正所谓“青春作伴好还乡”,她冥冥之中感觉,正是杜老先生在催她回乡。